- +1
【社論】梁瑩之病,不能頭痛醫頭

但是,就是這么一個學術品質堪憂,難覓人文情懷的人,卻完成了學術論文、職稱和學術榮譽的“大滿冠”,成為青年文科學者中的佼佼者。
討伐所謂“精致利己主義者”,不僅要將矛頭指向個人的學術不端、心思不正,還應該反思大學唯論文、唯獎項、“帽子滿天飛”的人才評價機制。
正像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所說的要“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目前,科技部、教育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等正在開展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
在“四唯”的急功近利的數字化指揮棒之下,學者、科研工作者難于“板凳甘坐十年冷”,而是將學術任務、學術方向引向功利化、短期化,急于刷論文、出成果、“戴帽子”、主持項目,忙得不亦樂乎,而這些論文、“帽子”與物質利益息息相關,甚至有些學者自嘲,如今學術行政化管理,學術評價已成了“數豆子”、算“母豬下崽”。
其實,不適當的指揮棒,難免會誘發“精致利己主義者”,對于科研成果、對于人才的評估機制不合理,就難免被人鉆了漏洞,去刷積分跑流量,投機取巧。這和一些網店“刷鉆”“刷皇冠”,搞虛假交易,實質是一模一樣的,不過這坑的是國家的學術資金,毀的是社會對于象牙塔斯文的敬畏之心。
像梁瑩教授這樣哪怕評上教授,戴上了“青年長江學者”的冠冕,論文等身,但是相關的研究、著作漫說傳之后世,就是當下也鮮有人愿意去翻一翻、看一看。一位社會學學者直接將梁的論文當成負面典型,直言“此人雖然發文很多,但全都是粗制濫造”,甚至她自己的學生都說論文水平差。
但是,梁瑩這樣的學者,恰恰是一些大學科研處的“最愛”,一個人可能就把半個系的學術指標給刷掉了。這樣的論文聞起來臭、讀起來水,但一些學校“吃”起來還是挺香的,并不妨礙被計入“學術成果”中。當初南京大學聘用她,正是看中她的“科研能力比較強”。
相對梁瑩涉及的學術不端問題,其對學術研究的急功近利的市儈態度,社會危害更大。徹底糾正大學里的這種“精致利己主義”,還要改變“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人才指揮棒。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