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讀懂李清照才明白:能超越痛苦的,唯有清醒
作者 | 帆書 · 好柿花生
四時 ·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歡迎大家來到帆書出品的國學知識欄目《四時》。
光陰流轉,四時變化。
而在歷史的長河中,有太多傳統文化和智慧在一代代人的記憶中傳承延續。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
作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才女,她的一生并不順遂。
但坎坷從沒有擊垮她,而是成就了千古傳奇。
“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
這是南宋文學家王灼,在《碧雞漫志》中對一位婦人的評價。
王灼認為,在宋朝的士大夫中,她的才華數一數二,要是在女性中,那她的文采絕對排第一。
她就是宋代婉約派代表詞人,李清照。
她用為數不多的詩詞作品,在宋代文壇中占有一席之地,被譽為“千古第一才女”。
李清照的一生,起源于書香門第,終結于落魄凄涼。
在七十二年的生命長河中,她經歷過歡愉,也走過低谷。
生命雖然跌宕起伏,但是李清照卻把每一段人生都活出了別樣的滋味。

01
人生處處有束縛,你要主動打破它
李清照生于書香世家,父親李格非是進士出身,母親王氏是宋朝狀元的孫女。
家庭文化底蘊的耳濡目染,為李清照奠定了良好的文學基礎。
而在宋代,社會雖然鼓勵女子讀書,但是卻不提倡女子公開寫作。
女性寫詞發表見解被認為是一件丟人現眼的事情。
但是李清照的父母卻鼓勵女兒解放天性,不讓她拘泥于古代女性角色的條條框框。
追求自我的李清照,喜歡喝著酒,欣賞良辰美景。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p>
在一個夏日的午后,李清照在湖中撐著船,吃醉了酒,寫下了這首千古傳誦的《如夢令》。
一瞬間,十幾歲的李清照便在文人雅士中出了名。
人們除了驚嘆她的才華,更多的卻是批判她不守女性禮數。
而自由灑脫的李清照從不在乎世俗的看法,繼續寫詞抒發情感。
在她留下的七十多首作品中,有一半都是和飲酒有關。
不但如此,李清照在離開山東,初到汴京時,看著汴京的社會景象,寫下了《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二首》:
“何為出戰輒披靡?傳置荔枝多馬死!”
她用超乎年齡的眼光,點出了唐朝由興到衰的原因。

古代女性的一生,大多是循規蹈矩、謹小慎微,但是李清照卻絲毫不掩飾自己的才華。
男權主導的社會,并不影響她勇敢地表現自己。
正如李清照自己所言:“此花不與群花比?!?/p>
孤傲的人不會被外界束縛所裹挾。
人生雖然處處有枷鎖,但是我們依然有選擇權,主動打破,便是最好的方法。
02
富足的精神,能幫你度過每個難熬的日子
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在青州度過了十年的幸福生活。
后因趙明誠外出做官,兩人不得不兩地分居。
在此之后,李清照的詩詞中多了一種情感——思念。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p>
李清照在《醉花陰》中描述道,自己因想念丈夫,已經瘦比黃花。
丈夫不在的每一天,對于她來說,都是在思念而又不得中煎熬著。
但是正如王灼所說:“李清照,才力華贍。”
雖然她日夜思念之人不在身邊,但是生活中的一草一木,都能被她化成友人。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p>
在李清照的眼里,寒冬中的梅花,是通知大自然春天來到的信使,它在群花之中脫穎而出。

“風韻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橘可為奴。
誰憐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
在《瑞鷓鵠·雙銀杏》中,兩只連理而結的銀杏,在李清照的眼中,是醉酒后的唐明皇和貴妃在相依相偎。
銀杏花即便凋落,但是仍然冰肌玉骨、不愿枯敗。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
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在《鷓鵠天·桂花》中描寫:桂花淡、黃、柔,而且“情疏跡遠”。
李清照認為桂花是“花中第一”,她甚至還有點埋怨,為什么屈原沒有把桂花收入《離騷》之中。
梅花的堅毅、銀杏花的高潔、桂花的清雅,她在詩詞中對一花一草大為贊賞。
品花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李清照認為自己就像那些花一樣,高雅,又堅韌。
精神富足的人,不孤獨。
雖一人獨守,但是李清照依然能為自己營造一個富足的精神世界。
一個精神富足的人,能把每一個難熬的日子過得津津有味。
03
世間雖苦,清醒也是一種人生態度
李清照的前半生是順遂的,但是她的人生從靖康事變開始,發生了重大轉折。
公元1127年,金國攻占北宋的汴京城,李清照和趙明誠準備南下躲避戰亂。
但是他們逃亡至江寧沒過多久時,江寧也開始動蕩不安,二人只能再次啟程避難。
在船行至吳江之時,李清照想起了那位烏江自刎的西楚霸王。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p>
她在浩浩烏江水之上,寫下了《夏日絕句》。
在戰亂中,無論多么有才華的人,都是命如草芥。
雖然顛沛流離,但是李清照明白,宋朝的山河破碎,就是因為昏庸軟弱的朝廷。
李清照憤恨地感慨,為什么沒有項羽般堅毅果敢之人,來拯救大宋破碎的山河?

可人生往往又禍不單行,趙明誠在前往建康城為官時,不幸染病離世,只留下李清照一人在戰火中茍且偷生。
四十六歲的李清照,本就沒有子女,現在又沒了丈夫,心中的痛苦不言而喻。
她一生中最難忘的,就是與丈夫彼此欣賞、互相為伴的時光。
可是現在她什么都沒有了,戰火終止了她前半生的幸福,又帶走了她的靈魂知己。
為了躲避戰亂,李清照就像浮萍一般漂泊,哪里安全,就暫避哪里。
經過戰爭的摧殘,和世事的糾纏,李清照逐漸褪去了少女時的溫婉多情。
遲暮之年的她,兩鬢花白,且需終日與藥爐相伴。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
凄凄慘慘戚戚。”
李清照用“冷清凄慘”形容自己人生的下半場。
可即便在悲涼的晚年,李清照的愛好依然是賞花、品酒。
只不過這時的她,比年輕時多了一份孤獨和沉寂。
根據她的作品時間推算,李清照在六十歲左右似乎已經擱筆。
認清現實后的她,不掙扎,不宣泄。高傲和沉默,便是她對周遭現實的回應。
痛苦無法避免,難得的是其中的清醒。
面對生活的苦楚,與其痛不欲生,不如保持覺知,留有一份自己的態度。
04
寫在最后
沒有誰的人生是順風順水的,但是歷盡千帆過后能留下什么,便是衡量一個人的偉大之處。
李清照的一生,有大喜,也有大悲。
她在大起與大落之間,逐漸登上了文學巔峰。
面對困難,任由自己沉淪,便會被化為一粒渺小的塵埃,從此無人問津。
而留有骨氣的人,即便被磨平了棱角,便會成為一顆璀璨的明珠,奪目且珍貴。

有一句話叫:
“歷經苦難劫數,方能顯現一個人的偉大?!?/p>
別讓苦難帶走你的全部,待熬過黑暗后,便是萬千光景。
作者 | 好柿花生
排版 | 落落
主編丨阿醫
圖片 | 圖蟲創意
原標題:《讀懂李清照才明白:能超越痛苦的,唯有清醒》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