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張軍擴:下一步改革須按市場經濟一般規律和高質量發展要求,該由市場決定的要充分放開

12月16日,在以“探尋復雜環境下高水平開放之路”為主題的三亞·財經國際論壇上,第十四屆全國政協提案委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張軍擴表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總體形勢判斷為“我國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強于不利因素”,相對于過去常用的“機遇大于挑戰”的提法,更加客觀、冷靜,也更強調要充分估計前進中的困難和挑戰。
張軍擴表示,在看到經濟整體回升的同時,也要充分看到發展分化、企業效益欠佳的問題。雖然近幾個月以來企業利潤降幅在收窄,但效益不佳的問題尚未根本扭轉,前10個月累計,規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下降7.8%。與利潤降幅指標相比,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是企業的虧損面問題,也就是虧損企業數占全部企業數的比例。規上工業企業虧損面今年年初曾高達34%以上,今年以來雖呈持續收窄,但直到9月份仍然高達26.9%,占到全部企業的四分之一以上,顯著高于疫情前多年正常水平。規上工業尚且如此,中小企業問題會更為突出。
張軍擴表示,預期不穩信心不強的問題依然比較突出。今年以來,反映企業預期和產業景氣狀況的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可謂跌宕起伏、變幻無常。這種情況一方面說明預期不穩信心不強的問題依然比較突出,另一方面也說明影響預期信心的因素是比較復雜的,既有短期市場方面的原因,更有中長期更深層出的結構性體制性原因,需要更加有針對性地采取對策。
“短期來講,最關鍵的還是要著力改善市場需求。在中央提到的六大問題當中,有效需求不足既是首要的,也是決定性的。市場需求上不去,企業訂單和效益上不去,預期和信心就很難真正有效改善,風險隱患也會不斷顯現,經濟就很難進入穩定恢復的良性循環。”張軍擴稱。
張軍擴特別指出,從最近一個時期各方面對明年增長環境的分析來看,不論是內需還是外需,需求不足的壓力在短期甚至明年一定時期內都很難有效緩解。
此外,張軍擴也談到,近年來隨著國內外環境、形勢的復雜變化,在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過程中,在一些領域不同程度地出現了行政干預增加、市場化力量減弱的“非市場化”跡象。比如,為控制一些重要商品價格的上漲,一些地方、部門動輒實施行政干預,甚至直接限價。一些地方為了滿足排放指標簡單采取拉閘限電、限氣等做法。甚至在“優化結構”、“產業升級”、“新舊動能轉換”等政策實施過程中,行政干預的力量也都越來越強。
對此,張軍擴表示,雖然這樣的干預有一定的政策依據,但不論出于什么原因,如果運用過多甚至成為常態,客觀上導致計劃、行政力量增強而市場力量削弱,就會破壞市場調節機制,讓價格信號失靈。不僅會產生巨大的擠出效應,也不利于營商環境的優化和市場主體信心的增強,最終也會損害發展的后勁。
“在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中,正確發揮政府的作用處在主導和關鍵地位,因為只有正確發揮政府作用,才能保障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張軍擴指出,下一步的改革必須按照市場經濟一般規律和促進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進一步明確政府作用的邊界,努力做好政府該做的事情,該管的要管到位,該提供的服務要充分提供,同時,該由市場決定的事情要充分放開。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