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1978-2018上海市民生活記憶·口述|1978年高考
“如果說四十年來的改革開放在上海是部連續劇,那么每位市民都是這部現實主義實景劇目的主人公。”
由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民俗學研究所李明潔教授策展的《1978-2018:上海市民的生活記憶》展覽即將在華東師范大學閔行校區圖書館展出,展覽分為“親歷”、“親見”和“親筆”三個單元:“親歷”通過采訪在上海 生活過的普通人,以口述回憶的方式講述四十年親歷的重要歷史事件;“親見”通過展示攝影家陸元敏先生鏡頭中的街頭巷尾,記錄下日常生活所折射出的社會轉型;“親筆”通過整理四十年間百姓的真實信箋,展示平民心靈生活史中的代表性切片。

“澎湃新聞”(www.kxwhcb.com)在展覽正式開幕之前將陸續刊發部分展出的口述回憶與私人書信。期待這些微小而真 實的證人、證言和證物,能部分再現四十年來上海民眾日常生活的變遷。下文刊發的是一則在恢復高考之初于1978年參加高考的口述回憶。
口述者:宋正國,生于1947年,華東師范大學心理系原系主任。1978年考入華東師范大學。
筆錄者:李明潔(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民俗學研究所教授)
時代背景:1977年9月,教育部決定恢復停止了10年的全國高等院校招生考試。

我中學是在真如中學讀的,1968年8月上山下鄉到崇明紅星農場,分配在基建隊。1973年我從農場上調到上海師范學院,就是現在的上海師范大學。我被安排在中文系培訓了一年以后,1974年分配到上海市普陀區曹楊第七中學,在白玉路上,就是現在的華東師范大學附屬外國語實驗學校,當語文老師。這個茶缸是那年學校發給我的,上面還寫著“忠誠黨的教育事業”。

1978年我想考大學,要曹楊七中同意才行,要開個證明信,寫上“同意參加高考”。教導主任很理解我,給開了個單子去報名的。我那年帶中學畢業班。高考那天我先帶著學生去考場,然后自己去找自己的考場。準考證是混編的,應屆往屆打亂排的。我進去考場找到自己的座位,學生看見我在旁邊坐著蠻驚訝的:“咦,宋老師,儂哪能也在此地?儂也來考試嗎?”我是和我的學生們坐在一個考場里參加的高考。
我考得蠻可以,物理成績最好,100分是滿分,我考了95。總分是430分,那時候華東師大的錄取分數線是360分。曹楊七中還有一位老師和我一起去考,我們都考上了。根據當時中央的政策,被大學錄取了以后學校就不能不放人了。考取以后我們就不再上課,幫著做些雜事,比如刻刻鋼板蠟紙什么的。

當初是上海師范學院、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體育學院、上海教育學院和半工半讀師范學校等五校合并,我收到的錄取通知書上寫的是“上海師范大學革命委員會”。1978年國務院確定了北大、清華等88所大學為“全國重點大學”,師范類的就包括這個合并的上海師范大學,是和教育部共同雙重領導的。我實際上就讀的是在中山北路3663號的華東師大,就是老校區。那時候我一個月的工資是36塊,讀大學是算工齡帶工資的,退休的時候大學四年是算工齡的。我是走讀生,走讀生和住讀生所有要求都是一樣的,但是你看報到的通知上寫了,沒有宿舍,可以到食堂吃飯,但要自己帶糧票、油票和肉票。
我那時候已經結婚有小孩了,家安在曹楊七村。我們班有住讀生,宿舍在一舍,現在被拆了,就在中山北路現在的申大廈那里。我的運氣還是蠻好的,我們班的同學也好,他們的宿舍在一樓,里廂有一個鋪位本來是放東西用的,他們騰出來讓給我,我后來就住進去了。我們那個班一共有20個人,4名是女生。其中,老三屆的學生總有七八個吧。應屆的同學18歲不到,我都31歲了,是年紀最大的。我的兒子是1976年4月出生的,那時候也就兩歲多,就放在華東師大托兒所全托班。他一感冒發燒,托兒所老師就打電話通知家長,要把兒子領回家去。宿舍里的同學都幫我,會領著他在宿舍里玩,還領著去一舍前面的操場、文史樓前面的草坪,滿地亂跑。
1977年恢復高考,77級其實是78年春天才入校的;我是1978年考進華東師大,秋季10月份才入校;都是在1978年。所以說,大學里真正開始有讀書聲就是在1978年。我被學校安排進了教育系,那時候有兩個專業,教育專業和心理專業,都屬于教育系,心理學系是1979年才獨立出來成為專門的系的。所以,我就是“文革”后華東師大的首屆心理學畢業生,我最后從心理學系系主任的職位上退休,這也真是當年沒有想到過的。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