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最松弛的年輕人,周末集體“精神閉關”

當“特種兵旅行”還在社交網絡上余興未盡,人們上午沿著河邊city walk,下午就得去bistro喝個下午茶——仿佛一切都需要某種指引才能算不浪費一段假期。那些倦怠了扎堆的年輕人,要用極致盡興的方式度過周末,來恢復自己被上班吸干的精力。
所謂的精神閉關,指的就是拒絕無用社交,只專注于自己的感受。如今年輕人開始做起了減法,他們把周末不再當成做任務之旅,而是徹徹底底的短逃離,完成一場生活靈感的重新搭建。

想要獲得靈感上的喘息,從富養自己開始。他們開始在酒店原地度假,點上外賣喝上飲料,假裝自己來到了陌生的城市;

圖源:@治愈系獨活女子念念
還把ktv玩成了精神鐘點房,在霓虹小包廂里獨處3小時,就能體驗超脫日常生活的“夜生活平替”;
圖源:@治愈系獨活女子念念
有些人甚至選擇特種兵直達湖南小城醴陵,在遠離大都市的遠方,靠撿瓷器薅羊毛獲得最簡單的快樂……

驅車去湖南醴陵“撿瓷”,既是旅游,也是薅羊毛/圖源:@桐妍媽媽在戶外





無論是去咖啡廳拍照打卡,還是在西郊的度假村里“假裝在瑞士”,大多免不了出門社交的動作。就算費盡心思出片了不少,回到出租屋面對的也只有疲憊的自我。
于是,第一批活明白了的年輕人,靠“周末閉關”尋找到了他們的精神解藥。社交太累,在周末短暫的時間里出去特種兵旅游又太疲憊,不如在兩天的時間里靜下心來犒養自己,畢竟只要有了遠離都市的心情,隨時隨地都能“短逃離”。
90后北漂姑娘小楊,最近在小紅書上刷到了他們做的「生活靈感」清單,每個月推10個值得嘗試的生活方式。仔細盤了一遍之后,她發現在周末“精神閉關”,才是年輕人最流行的生活解法。
想要“精神閉關”,首先就得把自己放逐到脫離現實生活的“真空空間”里。在酒店原地度假,就是她周末精神閉關的小確幸。

三百塊一晚的酒店,成了小楊脫離日常生活的真空空間,“把自己放逐在酒店里,就能治愈工作日被摧殘的身心。把所有想吃的都點一遍,再播上沒追完的電視劇,那種充實的獲得感,和你周末去京郊度假的同事也沒什么區別。”

平時出差只舍得住連鎖酒店的小楊,為了在周末獲得更真實的“度假感”,有次狠了狠心,給自己訂了個一千多的酒店,位置就在故宮的旁邊。
“別看平時我是住在五環外的苦命北漂,但在城市里原地度假,我就能把自己一鍵發送到二環里,獲得不一樣的生活體驗。平時不會來逛的胡同,住在這里也有了那份閑心來逛逛。”
和小楊一樣踐行“精神閉關”的,還有在朝陽區工作的90后白領咪咪。咪咪從事金融工作,不僅平時總是加班,工作日的壓力還讓自己睡不著覺。她把ktv當成了自己的精神庇護所,工作上遇到什么難搞的客戶,周末咪咪都會來ktv吼上幾嗓子來消消火。

“花上幾十塊錢包下六小時的低配版的金色維也納大廳,點上喜歡的歌曲,在沙發上唱唱跳跳,就能獲得一次六根清凈的精神閉關之旅。”

對咪咪來說,工作日是為了生存,周末才是為了生活。“在ktv里唱得昏天黑地,結束后出來才剛剛到吃晚飯的點。平時晚上出了公司大樓就十點了,周末去ktv獨處我會有一種松弛感,那就是夜晚的生活才剛剛開始。”
甚至,在ktv獨處還治好了咪咪的失眠,“把自己唱累了,就往真皮沙發上一躺,困意就襲來了,其他包廂的漏音反而成了一種白噪聲,守護著我不被打擾的幾小時深度睡眠。”

為了在周末徹底地精神閉關,年輕人的庇護所已經不局限于自己周圍。有時候離開自己的舒適圈,跳出本身的生活,就能獲得另一種生活靈感帶來的驚喜。
在北京某大廠工作的95后姑娘安娜,剛北漂兩年,就把北京市里市外玩了個遍。胡同里city walk去了,bistro和小酒吧打卡了,甚至連徒步和滑雪都玩夠了,安娜還是覺得沒到位,“北京就像圍城,沒來時對它心生向往,真正定居后只想逃離。”
為了在物理意義上遠離大城市的喧囂,安娜選擇在周末特種兵旅游來撫慰自己的身心。在小紅書上深度研習了醴陵撿瓷的攻略,安娜把湖南醴陵定為了閉關第一站,從“別處的生活”里去除自己的班味兒。

小紅書的評論區,都在交流醴陵撿瓷的經驗
這里就像是線下版的打折網站,什么日式法式和手繪款,本該擺在櫥窗里的瓷器都是攤在地上的;電商平臺上的ins風餐具都是免費撿的,就算售賣也超不過兩塊錢一斤。

手繪款也不會超過5元一斤/圖源:@壯士虎東
花上30塊錢就收獲了一大箱餐具回京,安娜說自己不是為了撿小便宜。“其實撿了多少盤子都無所謂,重要的是花點小錢就能哄自己開心。在一堆破破爛爛的杯盤里挑出完美的一個,別提多解壓了。”
“一個周末下來,不光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還在遠離都市的地方喘了口氣,恢復了自己的精力。這種精神閉關,比去什么社交局都更自在。”

圖源:@壯士虎東
“遠方”不一定是離開自己的城市,精神閉關的生活靈感還體現在大自然里。對90后滬漂姑娘茉莉來說,小區樓下的小花園,就是離家最近的“遠方”。
有個周末,茉莉在小紅書上刷到了“落葉烤串”的帖子,馬上就下樓踐行起來了。“在公園里溜達溜達,看到好看的銀杏葉就撿幾片,就算只是自己一個人,也能獲得一種和錢無關的自得。”

圖源:@十點差三分
不僅如此,隨手把落葉烤串發了一篇小紅書后,茉莉居然收到了不少評論,“本以為是一個人的自娛自樂,卻獲得了不少精神上的共鳴,甚至有人看了我的筆記后,也去做了落葉烤串。”
通過生活靈感,同頻的人在網上找到“世界上另一個我“,在大家的彼此共鳴、共振中,更多生活解法源源不斷產生了。

精神閉關不是不社交,而是拒絕被社交吸干自己的精氣,主動去獲得精神方面的療愈。
你可能想不到,精神閉關的年輕人,已經開始和毛絨玩具當朋友了。如今,年輕人流行養jELLYCAT,把它當成自己的伙伴或孩子,在精神領域獲得一種實打實地陪伴。
有人帶jELLYCAT去旅游,把它當成不會喊累的完美旅游搭子;
有人讓jELLYCAT陪吃陪睡陪聊天,把毛絨玩具當成自己獨一無二的小孩;
還有人直接給毛絨玩具上了戶口,甚至試圖讓“面相很孝順”的小羊玩偶給自己養老……

圖源:@jellyesme
剛畢業的00后姑娘晴子,懷揣著一個大城市的夢來到北京工作。在這座城市里幾乎沒有朋友的她,有天偶然在小紅書上刷到養jELLYCAT的帖子,晴子很快入手了一只小象,把它當做自己的陪伴。
jELLYCAT還成了晴子的上班搭子。“把它放到工位上,我就會天然有一種安心感,覺得自己不是一個人。”
入了jELLYCAT的坑之后,晴子如今已經組建了一個jELLYCAT家族。“哪只用來陪睡覺,哪只放在床頭守候,我都分得清清楚楚。周末自己出去玩,我也會帶一只jELLYCAT陪著我,這樣就會感到沒那么孤單。”

帶jELLYCAT出去玩/圖源:@jellyesme
當拍照打卡式生活幾乎成了大城市周末怎么玩的標準答案,這群更注重精神自洽的年輕人,在互聯網的喧囂中尋找到了一寸心靈自由的福地。
就在一些人還在通過“出片”來假裝生活的同時,一群年輕人正在為他們積極尋找真正的生活解法。
這里不僅是學習如何生活的陣地,更是分享生活靈感的心靈花園。不同的人出發后回到這里,留下更有效的生活經驗,讓其他朋友們開發出更“遠”的生活靈感。
ENDING
當年輕人把精神閉關當成了一種生活方式,他們也逐漸開始明白,生活的重點不是為了出圖九宮格,而是為了在眼花繚亂的消磨方式中,找尋到最能自處的那一種。
年輕人的周末生活,也不再需要硬凹的精致感,和流水線打卡的程式感。在一頁頁觸手可及的生活靈感里,年輕人徹徹底底地讓自己松弛下來,找到了樸實快樂里的小確幸。
“無論是去樓下的小公園里散散步做個落葉烤串,還是遠赴醴陵通過撿瓷獲得精神治愈,這些生活靈感都在告訴我們,其實真正的生活不在遠方,就在觸手可及的此刻。”
原標題:《最松弛的年輕人,周末集體“精神閉關”》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