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副校長尤政:別把納米技術當成企業名片
“現在所有的企業都想掛上納米這一張名片,好像這樣就能夠贏得技術的主動權,但實際上納米技術要變成納米產業還需要有一個過程,納米技術要真正變成產品,它還需要有載體。”10月24日,在蘇州舉辦的中國第九屆中國國際納米技術產業博覽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尤政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提到,納米科學產業化滯后的一個因素是:許多企業忽視了從技術到產品的中間環節和載體。
“比如納米材料,我們在實驗室可能做得很好,但是如果沒有大規模的納米材料的生產設備,也不可能去進行工業化,可能永遠是在實驗室待著。要從一個戰略性的技術變成一個大家能夠接受的產品,對于中間這段路大家應該有充分的一個認識。”尤政說。
作為21世紀的三大新興技術之一,納米技術發展迅速,為人類社會和日常生活帶來了諸多變革性影響。中國在納米科技領域的研究起步較早,基本上與國際發展同步,過去二十年中國貢獻了全球超過三分之一的納米科研論文和45%的納米專利申請量。
不過不少專家認為,雖然中國在納米科學上領跑全球,納米技術在航空、生物醫學、印刷等領域的應用也取得了很大進展,但中國納米技術的產業影響力依然有限,納米科學與產業化之間仍存在脫節。
“中國納米科技的學術論文發表量和專利申請量都很高,但是產業影響力需進一步提高,納米科學與納米技術產業化之間仍存在差異。”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校長許寧生如是說。
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所長楊輝認為,過去一段時間的“唯論文論”也是其中一個因素:“我們論文寫得好,不代表我們應用都能做得很好,實際上現在還是有點‘唯論文論’了,我們納米產業化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楊輝提到,納米技術產業化實際上并不容易,在中國稍不注意就容易踏入“死亡谷”。
“死亡谷”在整個高科技創新領域是非常常見的現象,在中國,這個現象尤為嚴重,納米技術發展到了現在也正面臨這個問題,如何才能走出從納米技術到產業之間的“死亡谷”?
許寧生在報告中提出,中國要推動納米技術產業化,首先基礎研究需要進一步強化,特別是納米結構的精準、可控制備方法、測量表征技術等,同時還需要政府和產業界的穩定支持,進一步推進重點領域、重點方向的產業化,加強重點技術與重點產業的對接。
楊輝認為,未來納米技術的發展應該回歸理性,各方要緊密配合,避免單打獨斗,將基礎研究、應用研究、人才培養、工程化、產業化、投資、政策、產業規劃等要素結合起來,構筑納米“生態圈”,走出“死亡谷”。
(原標題:院士:別把納米技術當成企業名片)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