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國足未來想啃老都難!失去“根寶模式”,人才危機只會更重
當中超聯賽不斷投入重金吸引高水平外援的時候,中國的國青和國少兩支梯隊已雙雙連續7次沖擊世界大賽未果,可以說90后球員根本不知世青賽甚至世少賽是個啥樣子。
在急功近利的足球環境中,中國足球的90后們更多扮演著外援陪襯的角色。中超的表面繁榮與青訓成果的匱乏形成了強烈而又刺眼的反差,盡管中國足協對青訓的嘗試與改良一波又一波,但誰能說清由衰轉盛的“拐點”到底在哪里?

兩支國字號梯隊,14年沖不出亞洲
在印尼貝卡西,1999年齡段中國U19青年隊先后不敵塔吉克斯坦和沙特隊,兩連敗的他們提前一輪從小組賽出局,世青賽變成了遙不可及的夢想。
U19國青主教練成耀東和與他差不多同時代躋身職業聯賽的1997年齡段國青隊主帥李明一樣,都沒能在國字號帶隊工作中取得突破。“無米之炊”也成了成耀東、李明們共同的困惑。
自從1985年齡段國青隊得2004年亞青賽亞軍繼而閃耀荷蘭烏得勒支世青賽后,中國國青隊就從亞洲青年軍強者的陣容中消失。從2006年亞青賽到今年總共7次世青賽沖擊之旅,國青男足均以失敗告終。
1993、1997年齡段國青隊還分別在2012年、2016年兩屆亞青賽小組賽中墊底。用每況愈下形容國青隊的沖擊歷程絲毫不為過。而這樣的規律對于國字號梯隊的另一個代表國少隊來說同樣適用。
就在1985年齡段國青隊在2004年亞青賽開啟“超白金”時代后,以王大雷、楊旭、李學鵬、于大寶、鄭龍為代表的1988年齡段國少隊同年在日本的亞洲U16錦標賽中戰勝朝鮮隊勇奪冠軍,挺進秘魯世少賽并取得第七名的成績。
但和國青隊一樣,從那以后各屆國少隊在發展中呈走低態勢,除了鄭雄率領的1990年齡段國少隊躋身2006年亞少賽八強外,后面6屆的成績都很糟糕,2008年、2010年、2012年、2014年連續4屆亞少賽小組未能出線,而2016年和2018年,兩屆國少隊更是被韓國隊擋在亞少賽決賽階段門外。
糟糕的預選賽戰績使得下一屆國少隊在建隊前就被鎖定了糟糕的分組簽位,在競爭過程中的惡性循環很難避免。

急功近利的“債”還不清
如果說生于1985年之后、1990年之前的國內精英球員還有機會在世青賽和世少賽中開眼界的話,那么90后的本土“尖子”就因為連續無緣世界大賽而難免成為“井底之蛙”。
常年跟蹤國字號梯隊報道并關注足球青訓工作的著名記者馬德興直言,“失去了世青賽、世少賽的機會,那些適齡的年輕球員一下子就少了迅速提高比賽能力和心理素質的良機,球隊的建制也早早就沒了,球員們得到的支持自然就少了許多。”
“而俱樂部又急功近利,寧可用重金砸向外援或高價引入內援,也不愿提拔重用年輕球員,于是相當一部分人才就被荒廢掉了。這對于人才本就有限的中國足球來說,就更為可惜。”
以時間來考量,生于上世紀90年代的本土球員參加系統訓練時正值中超聯賽從初級階段到“燒錢”時代,良好的球市和贊助商的真金白銀讓聯賽很快“繁榮”起來,而國足2000年躋身亞洲杯四強、2001年首次躋身世界杯決賽圈,更是讓中國足球的關注度空前。
職業聯賽在諸如外援升級、本土球員身價加碼等方面也緊跟國際潮流,但那個時候的俱樂部投資人除極個別俱樂部外,幾乎沒有人把主要精力和資金集中投入到青少年人才培養上。
簽字費、陰陽合同這些丑陋現象也正是因為人才供給不足、當打之年人才稀缺而在那個時候漸趨抬頭的。

曾經紅火一時的“足校模式”恰恰又在2000年前后深陷低谷,而俱樂部青訓又沒有及時跟進,加之地方足協注意力更多集中在當時與國字號梯隊建制不對稱的全運隊建制上,于是各級國字號梯隊人才匱乏也就成了一種必然。
而當中國足球的青訓在困頓中原地踏步的時候,近鄰日、韓兩國借成功舉辦世界杯的契機在足球建設各個層面大步流星,在樸智星、樸周永這樣的亞青賽、世青賽領軍人物閃亮登場后,越來越多的精英球員走出國門進入歐洲主流聯賽。
相比之下,中國足球自孫繼海、楊晨、鄭智、李鐵、邵佳一等少數球員赴歐洲“試水”后,已經沒有尖子可以躋身海外主流聯賽“鍍金”。
從這個角度來說,國青、國少14年來無緣世界大賽并沒有超出足球規律的范疇,一個明顯的事實擺在那里:這些年正是中超興盛之時,可中國足球的青訓非但沒有結出碩果,反而成績越來越糟。

近年來,中國足協在發展青訓方面絞盡腦汁,除了通過準入機制強行要求各職業俱樂部建立多級青訓梯隊外,還與歐洲足球強國的足協廣泛合作來拓寬青訓人才培養面,并通過完善國內青少年競賽體系,來提升后備人才的技術能力、比賽能力和心理素質。
不過根深才能葉茂,中國足球的青訓“開花結果”需要過程,現在還處于為過去十幾年青訓不利買單的階段。
2002年齡段國少、1999年齡段國青今年相繼沖擊世界大賽失敗,恰恰發生在中國足協全面改革青少年足球工作的發端階段,從這個意義上說,足球人要耐得住更多失敗。
但對于旨在沖擊明年亞洲杯及2022年世界杯的國足來說,恐怕還要在相當一段時期內受困于“青訓工作的透支”。
在目前里皮率領的國家隊中,郜林、馮瀟霆、趙旭日依然是不可或缺的球員,而鄭智在他38歲的時候還扮演著這支球隊的核心。這樣的尷尬也進一步說明,過去十多年,國字號精英人才的培養總體是失敗的。
在國家隊中,只有武磊、買提江、金敬道、顏駿凌、王彤等為數不多的幾名90后可以立足,而像李學鵬、于大寶、池忠國、張琳芃等有望占據主力位置的球員大多是當年闖入世青賽、世少賽的主角。
而顏駿凌、武磊、張琳芃等球員的崛起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徐根寶苦心經營的“根寶足球模式”,如果沒有他的獨樹一幟,國足的人才危機將更為嚴重。
國足對大部分老將的重用無異于“啃老”,但如若他們淡出,現在也很難找到理想的接班人。
盡管目前中國足協以1993年齡段為界組織了一支U25國足集訓營隊,作為沖擊2022年世界杯的備選,但從這些球員以往的國際賽事的經歷來看,大家會發現,多年前他們已經在亞青賽和亞少賽的起跑線上處于落后地位,指望他們與同齡競爭對手齊頭并進甚至“后來居上”,只能是一種奢望。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