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紅色記憶】千古功臣楊虎城將軍‖楊瀚 王放
千古功臣楊虎城將軍
講述/楊瀚 整理/王放
編者按 87年前的今天,西安事變爆發。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掃清了障礙,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今日“方志四川”新媒體矩陣及四川 省情網特發布楊虎城將軍嫡孫楊瀚講述、陜西三秦兒女 紅色宣講團團長王放整理的《千古功臣楊虎城》一文,讓我們一起銘記歷史,珍愛和平,踔厲奮發,勇毅前行!

楊虎城
1936年12月12日,在古城西安發生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張學良和楊虎城把蔣介石抓了起來,為什么張、楊兩位將軍敢冒風險“兵諫”?蔣介石又是怎樣被抓的?西安事變是怎樣和平解決的?它對中國革命產生過什么影響?張、楊兩位將軍各自的結局如何?他們又為什么被稱為中華民族的千古功臣?讓我們重溫歷史,從87年前的歷史背景講起。
1931年,日本侵略者發動“九一八事變”占領了東北,日本的鐵騎踏遍白山黑水,三千萬中國同胞淪為亡國奴,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日本又繼續向熱河、華北張開血口,中華民族陷入最危急的時刻。1935年,中國共產黨發表《八一宣言》,呼吁全國軍民停止內戰,共同抗日。蔣介石政府卻一意孤行,推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調集重兵圍剿長征中的紅軍,他的倒行逆施,遭到全國民眾、愛國人士以及國民黨內愛國將領的反對。西安事變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發生的。
楊虎城將軍出身貧苦,參加過辛亥革命,在著名的“二虎守長安”中,堅守西安8個月。中原大戰后,楊虎城主政陜西,修水利,辦教育,造福桑梓,他和共產黨始終保持著密切聯系。魏野疇、南漢宸、王世英、潘自力、王炳南等共產黨人都是他傾心相交的朋友,他的旅長張漢民、許權中,團長閻揆要、王泰吉等都是共產黨員。楊虎城為人正直忠厚,做人辦事極有眼光:東北軍一進陜西,他就看出蔣挑撥東北軍、十七路軍兩軍矛盾的伎倆。他用自己的坦誠化解矛盾,與張學良結下了肝膽相照的友情。
1936年底,蔣介石把中央軍調進中原,逼近潼關,率領手下大員,浩浩蕩蕩來到西安,他要與張、楊攤牌,逼他們剿共。
12月9日,西安學生紀念“一二·九”運動一周年,學生們高呼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口號,前往臨潼向蔣請愿。蔣派出憲兵架起機槍,準備鎮壓手無寸鐵的愛國學生。得知情況的張學良趕到十里鋪進行勸阻,他聲淚俱下地向學生保證:用一周時間解決問題,避免流血。當他再次去臨潼向蔣哭諫,蔣竟咆哮說:“你今天就是用手槍把我斃了,我也絕不停止剿共”,并對張、楊發出最后通牒:要么全力剿共,要么限期讓出陜西,遠調安徽、福建,讓中央軍進剿。百般無奈之下,張、楊兩位將軍被迫實行兵諫。
兵諫是在極為秘密的條件下開始準備的。按照分工,東北軍實施抓蔣,十七路軍解決西安城內的蔣系武裝和拘押國府大員。楊虎城找來孫蔚如、李興中、趙壽山、孔從洲布置控制西安的軍事行動。為確保兵諫萬無一失,還組織了幾次夜間的軍事演習。
1936年12月12日凌晨,東北軍在華清池五間亭與蔣的衛隊進行槍戰,在擊斃幾名衛士后,沖進蔣的臥室。士兵見他的衣服、假牙均在,床上被子尚有余溫,立即開始搜山,終于在后山上找到蔣介石。此時,他穿著睡衣,渾身凍得發抖,還以為紅軍打了進來。捉住蔣介石后,張學良將他安全送到西安。

1936年12月的華清宮五間廳(圖片來源:人民網)
十七路軍的行動很順利,在抓捕大員中只有國府考試院的副院長邵元沖被流彈擊斃,陳誠、衛立煌、蔣鼎文、朱紹良等全部被擒,解除蔣系武裝只用了4個小時。此刻,張、楊兩位將軍才放下懸著的心,并立即向全國通電公布了他們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八項政治主張。
西安事變轟動海內外,一時流言四起。英、美、蘇擔心自己的在華利益,紛紛譴責張、楊。日本政府別有用心企圖渾水摸魚。原來同情張、楊的地方實力派也不敢支持和響應。國民黨內何應欽力主“討逆”并派出飛機對西安欲行轟炸,中央軍開進潼關。蔣介石的夫人宋美齡極其擔心,害怕危及蔣的生命,她派特使端納前往西安調解。蔣介石被抓后拒不配合,堅決不和張、楊談判。西安地區殺蔣的呼聲一片。經驗豐富的楊虎城提醒少帥張學良:“對付蔣介石,我們不行,只有共產黨才能對付他”。于是他們請出共產黨共同解決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發生時,共產黨并不知情,但當他們知道后,立即作出回應,派周恩來,葉劍英等組成中共代表團前往西安,和平解決西安事變。中國共產黨站在國家民族利益的高度,摒棄前嫌,準備與自己的敵人坐下來談判,共商抗日大計。宋美齡的特使端納12月14日來到西安,為蔣介石帶來夫人的親筆信,蔣有所觸動。他寫下停止轟炸西安的手令,讓端納和蔣鼎文帶回,從而使南京政府和宋美齡知道,張、楊并無加害蔣介石之意。12月22日,宋氏兄妹飛抵西安,在他們極力勸說下,蔣介石同意談判,但他附有兩個條件:一是本人不出面,二是所談判的協定他不簽字,保證以領袖人格回南京后執行。
周恩來在促成談判中表現出了無與倫比的才能和真誠的人格魅力,當年黃埔軍校的校長見到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一對血拼了十年的對手,終于“握手言和”。內戰終于結束,中華民族面對倭寇的侵略,必須攜起手來共同對敵!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國共兩黨在中華民族最危難之時實現第二次合作,建立起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張、楊兩位愛國將領不顧個人安危為抗戰作出重大貢獻,他們不愧是中華民族的千古功臣、民族英雄!
全面抗戰開始后,紅軍改編為八路軍(由紅軍主力部隊改編)、新四軍(由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留在南方八省進行游擊戰爭的中國工農紅軍和游擊隊改編),開赴敵后戰場。張學良、楊虎城為推動全國的抗戰作出重大貢獻。
睚眥必報的蔣介石沒有放過他們。張學良送蔣到南京后即遭軟禁。楊虎城的遭遇更為悲慘,西安事變后他先是被蔣撤職,后又脅迫“出國考察”。全面抗戰開始后,楊虎城請纓回國參戰,1937年11月底由法國回到香港,隨后被誘至南昌囚禁,先后關押于湘、黔、川等地十二年,受盡迫害折磨。
1949年9月7日凌晨全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軍統特務奉令在重慶“戴公祠”,用匕首將楊將軍秘密殺害,同時被殘忍殺害的還有將軍的次子楊拯中、幼女楊拯貴以及將軍的副官和共產黨員宋綺云、徐林俠夫婦與他們的幼子宋振中(小蘿卜頭)。此前,楊將軍的夫人謝葆真是1926年加入的早期中國共產黨員,1947年2月在獄中也被迫害致死。楊將軍被害的消息直到重慶解放才為人知,他們的靈柩被迎回陜西,安葬在西安南郊長安區。

位于西安市長安區韋曲街道的楊虎城將軍陵園(萬積來 攝,圖片來源:華山文學)
楊虎城將軍所創建的第十七路軍在抗日戰場上屢建戰功,被譽為中條山上日寇難以逾越的“鐵柱子”。為保衛陜西,保衛晉南,保衛潼關,保衛家鄉作出重大貢獻。將軍的后繼者孫蔚如、李興中、趙壽山、許權中、孔從洲等,都成為一代抗日名將。
中國共產黨十分關心這支參加了西安事變的英雄部隊,共產黨的地下工委是這支部隊的核心,這支部隊中連排以上干部大都是中共黨員,因此被毛主席贊譽為“統一戰線的典范”。
1937年6月,楊將軍出國前曾給趙壽山、孔從洲等留下了政治囑托:“咱們部隊的處境,北邊是朋友,南邊是冤家;北邊是光明,南邊是陷阱。到了蔣介石壓迫我們,使我們的存在發生危險時,我們就斷然倒向共產黨、跟共產黨走!”
抗戰時期,十七路軍先后改編為第三十一軍團、第四集團軍,蔣介石對第四集團軍三十八軍極盡報復:他先是擔心這支部隊在山西受共產黨的影響,將其調往河南受中央軍的牽制,又逼趙壽山交出部隊里的共產黨員。他派出政治部的特務監視部隊,最后干脆將孫蔚如、趙壽山調出,派他的嫡系張耀明接管了這支部隊,對此中共三十八軍工委與其做了針鋒相對的斗爭,粉碎了蔣介石的陰謀。
1945年7月、1946年5月和8月,在黨中央領導下,在劉威誠、李森、張復振、徐又彬、孔從洲等人率領下,主力部隊先后三次戰場起義,奔向解放區,這支部隊被編入中國人民武裝大家庭,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重大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這支部隊的一個師奉中央軍委命令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石油師,師長張復振,他們為建設新中國,改變中國貧油狀況,轉戰大江南北。著名的大慶精神里就有石油師官兵的心血。在玉門、新疆、大慶、大港、勝利、中原、海南等各個油田,都能見到原十七路軍將士們的身影。
共產黨始終不忘自己的朋友。抗日戰爭中兩位將軍的親屬和子女都在黨的幫助下走上革命道路,在中國人民革命和建設事業中成長為黨的優秀干部。
讓我們永遠記住中華民族的千古功臣、民族英雄楊虎城將軍,永遠記住為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和解放事業英勇犧牲的革命先烈。
楊虎城將軍永垂不朽!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楊虎城將軍嫡孫楊瀚講述爺爺的故事
特別提示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講述:楊 瀚(楊虎城將軍嫡孫)
整理:王 放(陜西三秦兒女紅色宣講團團長)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