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對話區委書記|科創力量在這里凝聚,上海普陀如何搭臺做“紅娘”?
“普陀的科創資源很多,希望各類創新主體從最早的相互隔離的自轉,到政府搭臺的公轉,再到更高層次的相互融合的自轉,從物理反應到化學反應,更好推動高質量發展。”
——上海市普陀區區委書記姜冬冬
主題教育進行時,上海各區如何直面矛盾,辦實事,解難題?
12月11日起,上海大調研·澎湃新聞攜手上海人民廣播電臺共同推出《2023 對話區委書記》系列融媒訪談,本期對話普陀區委書記姜冬冬。

舉辦科創集市,為企業搭建平臺尋找合作伙伴
“過去,普陀區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產業結構相對來說主要是一些傳統產業,經過這些年的轉型發展,像智能軟件、研發服務、科技金融、生命健康四大重點培育的新產業,對區域經濟的貢獻已經從三年前的20%左右,到現在的40%左右,幾乎翻了一倍。”姜冬冬坦言,“在培育新產業的過程中,我們也欣喜地發現,越來越多跟科技創新有關的資源集聚在普陀,通過‘中華武數’平臺凝聚起來,相互融合,共同發展。”
“中華武數”是當前普陀區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熱詞”,這四個字分別取自中以(上海)創新園、上海清華國際創新中心、武寧創新共同體、海納小鎮數字化轉型示范區這四大平臺中的關鍵字。

上海清華國際創新中心
位于半馬蘇河廣場的“中華武數”科創集市,是此次對話走訪的第一站。集市上擺出了一個個攤位,既有一些初創型企業,也有高校、科研院所、銀行等投融資平臺。2023年以來,普陀區已經累計舉辦了4場這樣的科創集市。
“每一次舉辦科創集市,我們都會事先收集一些企業需求,根據這些需求,分門別類找到相關政府部門、銀行機構等提供資金、金融、人才等服務的單位,包括高校、上下游產業鏈企業,把他們聚在一起,企業也可以利用這一平臺開展路演,帶著需求來‘趕集’。”姜冬冬介紹。

姜冬冬指出,“普陀區的科創資源其實很多,國家級、市區級科創平臺大大小小就有近100家,我們搭建這一平臺之后,各類創新主體就熱絡起來了。就像兩個人談戀愛一樣,剛開始不認識,介紹人很關鍵,但慢慢地,兩個人熟絡了,介紹人不能一直在。現在好多科創平臺和企業就自己聯絡起來了,從物理反應到化學反應,這就是我們想要達到的最終目標。”
人才是科創核心,讓青年人才在這里安家
作為武寧創新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上海市電器科學研究所(簡稱電科所)也是此次訪談的重要一站。
地處武寧路沿線的電科所,長期扎根普陀,距今已有70年歷史,它既是上海市機器人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也是國家機器人檢測與評定中心。
姜冬冬介紹,國內機器人行業相關的很多標準都是電科所來牽頭制定的,而國內生產出來的機器人,也都要送到這里來檢測靠不靠譜、行不行。

在這樣一家重量級科創企業中,機器人研發團隊成員的平均年齡只有30歲,其中不乏00后,部分為上海人,也有來自其他省市的青年人才。
如何留住這些人才?
姜冬冬表示,人才是科創的核心,針對剛畢業的青年人,普陀區有不同類型的保障型住房,有的是單位內部宿舍,如果單位沒有,區域內也可以統籌,提供人才公寓、保障性租賃性住房等,可以滿足青年人的不同需求,將他們留在上海、留在普陀。
姜冬冬還指出,當前,普陀區還在全區范圍內推出“人靠譜、才無憂”政策,包括人才優享卡以及吸引人才的若干政策,包含了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
同時,姜冬冬也強調,武寧創新共同體不局限于武寧路沿線,也不局限于普陀區,甚至不僅僅局限于上海,“我們要把長三角乃至全國有著相同價值觀的創新主體凝聚在一起,相互融合、共同發展。”
昔日城中村,華麗轉身數字化轉型示范區
早在2021年12月,上海提出建設“國際數字廣告之都”的發展目標,普陀區就在全市率先試點創建數字廣告園區。經多次專題會議、走訪調研、實地勘查,最終明確園區公共服務空間落址海納小鎮數字化轉型示范區,并以真如副中心鴻企大廈為中心,聯動周邊商辦樓宇,引進數字廣告上下游企業,高標準打造市級數字廣告園區。

“目前,這一園區已經吸引了100多家數字廣告企業入駐,如劇星傳媒、利歐數字,都是一些行業龍頭企業,也舉辦了很多場活動。我們希望在這個樓里面推動數字廣告產業集聚發展,把‘上下游’變成‘上下樓’。”姜冬冬說。值得一提的是,園區內鴻企大廈中的“鴻企”,取自“紅旗”的諧音,其所在地塊即為紅旗村。姜冬冬有感而發,原來的紅旗村是上海中心城區最大的城中村,經過這些年的改造,今年年內已全部改造完成,跟原來紅旗村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除商務以外,我們的文化、體育配套也在真如這個地區。現在這里叫海納小鎮數字化轉型示范區,在海納小鎮這個范圍內,整個配套非常齊全。”姜冬冬進一步介紹,譬如有全市中心城區唯一的山姆會員店,還有盒馬X會員店等等,在這里無論生活工作都很便利。
談到新的一年,姜冬冬期待各類主體攜起手把事情做得更好,讓老百姓在發展過程中享受到紅利,“希望能夠集聚更多力量,由量變到質變,我們非常樂意做這個‘紅娘’,牽線搭橋,通過我們把爐火燒旺,也迸發出更多合作的火花。”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