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深度|張路告訴你,我們如何搞垮了中國足球青訓

【編者按】
連續7屆無緣世青賽,小組賽兩戰皆負一球未進,被塔吉克斯坦遠射羞辱……
這就是中國U19國青隊交出的答卷,中國足球的未來,似乎更加撲朔迷離。
但曾經,國青隊、國少隊是中國足球唯一的遮羞布,哪怕“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聲音從未斷絕,但至少,在青少年層面,中國足球還留存著一絲希望。但現在,一切被扯得粉碎。
在中國足球的青訓發展中,北京國安俱樂部副總董事長、著名足球評論員張路非常有發言權。他曾撰文《我們如何用3年時間搞垮了青訓》,而在面對澎湃新聞記者時,張路也對中國足球青訓的問題直言不諱——只提高不普及,走上了歧途不歸路。
這篇2018年元旦的采訪,如今讀來,依舊令人深思。

和張路的采訪約在了北京建國門附近的一家五星級酒店大堂。
當澎湃新聞記者結束差不多兩個小時的采訪時,另外一位和張路約好的記者正好來到大堂,“媒體愿意采訪的話,我就當宣傳自己校園足球理念好了?!睆埪泛俸僖恍?。
北京國安俱樂部副總董事長、著名足球評論員,這是外界熟悉的張路身上標簽。現在張路已經退休,他的頭銜是——青訓設計師。

千萬不要在小學搞校隊,三年必死
聽說澎湃新聞記者來自上海,張路開始就問,“你說老上海人為什么喜歡在弄堂踢球,而不是去廣場踢球?”
就在澎湃新聞記者還在思考時,張路自己說出了答案,“參與感強,球蹦來蹦去,就在這么點地方,踢球的孩子才能有興趣玩下去,去空曠地方踢,撿球功夫太耽誤了?!?/strong>
培養興趣,是張路校園足球理念的核心,“這是我這么多年搞足球的經驗?!?/p>
其實,對于校園足球和青訓,張路并不陌生。1981年張路在北京體科所工作,做的就是青少年足球。
“現在很多東西我30多年前就做過,選拔小球員、培訓、編寫教學大綱、編寫測試標準……”張路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正是多年做青少年足球的經歷,讓他最后成為北京市足球領導小組的成員。
2017年年初,中赫集團接手國安俱樂部,中赫國安對于校園足球非常重視,成立校園足球推廣部,張路被聘為顧問幫著推廣校園足球計劃。
對于校園足球,張路有自己的想法,在一些媒體平臺,張路也自己撰寫相關文章,其中“千萬不要在小學搞校隊,三年必死”的觀點,頗為“惹眼”。
“這是我的經驗之談,我經歷過兩次?!睆埪钒炎约旱挠洃洆芑?986年。

當時提出了足球從娃娃抓起,北京市也成立了足球領導小組,不過到了1989年,張路卻發現踢球的人越來越少了,“1990年我拿了一個中國足協的課題,叫中國青少年訓練體制改革,就是去做調查。”
當時全國共有22個足球重點城市,兩個替補城市,張路帶著課題小組跑了16個城市,“就是點對點調查,座談,和青少年教練、家長聊,那算是中國迄今為止最詳細的足球人口調查了?!?/p>
最后統計的結果是,大連有2000足球人口,上海和北京差不多有1000人,總共加起來就是1萬人左右,這個調查結果讓張路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歐洲動輒幾十萬足球人口,日本也是,那個時候開始我說中國足球沒戲,誰都不信,后來隨著職業化的籌備,也就沒人意識到危機?!?/strong>
“三年必死”的第二次經歷,要從1996年說起。
當時張路去國安俱樂部,分管梯隊,當時受到職業聯賽的刺激,北京市有100多所足球學校,學校踢球的孩子也多,后來到了2000年國安梯隊招生,張路印象中應該有成千上萬孩子報名,最后的結果有些尷尬:
全北京就300個孩子報名,其中200人不會踢球,剩下100個孩子有足球基礎。

不能讓踢球的孩子成為廢品
經歷兩次相同的故事,張路開始反思,為什么校園足球轟轟烈烈搞了三年左右,反而踢球的人越來越少?
他自己思考過這個問題,也和很多校園足球從業者聊過,后來張路逐漸總結,大多數學校并沒有理解校園足球的真正內涵,只顧著提高,而忽視了普及。
因此,張路明確反對在小學中搞校隊,并且提出了“三年必死”的觀點。
“學校有幾個場地?基本是一個吧。搞了校隊就要天天練,一個小學有1000個學生,校隊也就幾十人,最多不會超過100個,剩下900個孩子下課后怎么辦?不但被剝奪了踢球權利,就連體育活動的權利都被剝奪了?!?/strong>
張路認為更加關鍵的因素還在于,你無法認定校隊外就沒有天賦高的孩子,“為了幾個孩子,放棄了其他孩子,這樣覆蓋面實在太小了,最后真正有天賦的孩子,你都錯過了。”
還有一個容易產生的后果就是,個別學校為了取得好成績搜羅了同區好的球員。
“這個隊參加區里比賽,場場大比分贏球,其他球隊也就不和他玩了,光剩下挨罵了,這樣校長和班主任都不能夠支持孩子踢球。到時候全區就你一兩個學校在玩,上哪兒找真正有天賦的尖子?”

張路曾經和一所北京市內不錯的學?;鶎咏叹氈v述過自己的觀點,“這位教練不服氣,他認為自己校隊搞得挺好,我就說按照校隊模式,100個球員最后能成才的只有個位數,剩下的連學習都耽誤了,成了廢品。家長要不就是來找你,要不就是告訴其他家長,千萬別送孩子踢球,這就完了。”
張路說校園足球的本質還是普及,“你要讓所有孩子都參與進來,告訴家長哪怕最后不當職業球員,也有很多其他出路。踢球是教育,是育人,可以讓孩子全面發展,鍛煉健康的體魄,健全的人格,這才是足球運動根本意義所在。踢球,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strong>
這個理念,張路差不多10年前就開始推廣了。
當時陜西志丹縣的丁常寶去北京找張路咨詢志丹足球發展的規劃,丁常寶想搞一個百年俱樂部,張路就給他講了普及的理念,讓丁常寶回去成立一個足協,在校園中普及足球。
“志丹就這么點踢球的人,搞提高能有什么用?他一開始還不明白,說搞普及能出什么成果?”張路講述著自己勸說丁常寶的過程。
“我跟他說,等你到了80歲的時候,你走在志丹大街上,很多人都會向你鞠躬,你的學生遍布社會各個行業,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這就是你的貢獻。”
后來丁常寶回到志丹成立了足協,在志丹搞起了校園足球普及工作,差不多十年功夫,這幾年志丹的球隊在陜西省比賽的成績總還是不錯,“以前陜西連延安都排不上號,哪輪得到志丹,現在你看把普及做好了,自然就會出點人才了?!?/p>

我的理念要推廣到1000所小學
校園足球的本質是普及,那么普及和提高是否會有矛盾?
張路認為必然會有,“搞校隊就是為了提高,我不贊成在校園中進行,一定要提高的話,可以在校外以培訓班的形式進行,這樣不影響學校其他孩子參加足球普及和其他運動。”
在張路看來,等到小學階段結束后,可以通過這段時間的觀察再加上一些比賽,來選拔其中有天賦的孩子進行半專業訓練,“最合適的形式是足球學校,這樣也不影響學習和學籍,哪怕將來不能踢職業足球,也不至于廢了?!?/strong>
從2017年開始,張路在北京市的100所小學推行著自己的理念,“一班兩隊,一周兩賽,小場瞎踢,健康快樂”,所謂一班兩隊就是一個班級組兩個隊,每個隊5個人,這樣就可以進行班級內部的比賽,一周能夠踢兩次就算是完成目標。

小場瞎踢就是把一個操場劃分為幾個小的足球場,讓孩子自由去踢球,“教練也不用教小孩子怎么踢球,讓他們自己動腦筋去比賽,讓孩子在運動中合理運用技術,這是足球運動本身,我們所謂正規訓練都是擺好的,這一套教出來的孩子基本動作都很漂亮,上場踢球都不會?!?/p>
這套理念最終的目的,就是讓踢球的孩子健康和快樂,“只有小學階段你感受到了足球快樂,有興趣了,你才能到了中學去接受專業訓練,專業訓練是非常枯燥的,你沒有興趣作為基礎,肯定是不行的。”
讓張路感到高興的是,越來越多的小學開始接受他的理念,“不需要太長時間,小學階段一兩年就能看到成效,到時候我希望把我的理念推廣到京津冀地區,希望規??梢赃_到1000所學校。”
聊起校園足球和青訓,很容易就會說到青訓要過多久才能見效這個話題,張路給出的答案是20年。
“2016年以前,校園足球的情況并不是很好,從2016年開始慢慢普及起來了,如果能夠抓好普及,踢球人口擴大,就能出那么兩三個亞洲頂尖球員,現在這批6歲到12歲的小學孩子,過20年就是26歲到32歲,這是職業球員黃金年齡。”
“那么中國足球在亞洲范圍內,就有希望達到一流?!?/p>
說到這些,張路又發出了熟悉的“嘿嘿”笑容。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