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無問西東:醫療社會史研究的新趨向
近年來,隨著新冠疫情和國際政治的變動,對歷史研究的現實關懷需求日益強烈,再引學界關注。為打破醫療史研究的國別壁壘,進一步加強學術交流,2023年11月25日下午,上海大學歷史學系世界史學科與國際禁毒政策研究中心主辦的“無問西東:醫療社會史研究的新趨向”青年工作坊在滬召開。來自復旦大學、上海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山東大學、山東師范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以及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和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等全世界多所高校的近二十位學者同步參加了會議,從政治、經濟、性別、社會、知識和感官等多個路徑,深入探討了醫學史研究的東西方前沿問題。

與會者合影
上海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楊長云副教授主持了開幕式,并致歡迎辭,期待醫療史研究的中西互鑒,助力跨學科研究的開展及其相互之間的對話和合作,從而擴大醫療史研究隊伍,培養青年學者研究的多元視野。在專題報告環節,報告人分別圍繞醫療史研究的“東方視野”“西方路徑”兩大主題展開了深入交流。
一、醫療史研究的東方視野
會議上半場的主題為“醫療史研究的東方視野”,四場報告主要關注中古至近現代時期,嘗試將中國本土醫療史研究放置于世界歷史發展視域下,在國際話語體系中發出中國聲音。
姜姍(北京協和醫學院)首先報告了論文《針灸概念史研究的意義:以“阿是穴”為例》。姜姍指出,在現行的針灸知識體系中,阿是穴屬于三大類腧穴之一。然而,這一知識卻源自《千金方》的一段角落中的民間療法記錄。阿是穴如何從古典文獻的邊緣上升到現代針灸理論的核心地位,這一歷史過程很少被討論。為此,姜姍追溯了阿是穴的緣起與概念流變,并認為,阿是穴在中國的突然顯著起自民國時期。民國針灸理論的現代化和轉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日本的影響。而日本對實用技術的偏好,流派的理論創新,以及其后針灸科學化轉型,成為改變阿是穴理論地位的三個重要原因。隨著民國時期對日本針灸教科書的譯介,以及民國醫家的理論創新,阿是穴終被重構為今日面目。評議人就下層中醫的實用性追求、25本漢譯日本醫籍的標注方式,以及阿是穴理論的調適與針灸療法的商業化的關系與報告人進行了交流。
顧玥(上海大學歷史學系)的報告題為《“肝臟之疾,婦女尤甚”:作為慢性病的肝疾與清代女性的疾痛經驗》。顧玥引入慢性病的研究方法,對清代女性罹患肝疾的疾痛經驗進行研究,發現情緒成為病患及其家屬對于疾病的解釋論。而慢性病往往反映著社會焦慮的根源,在這里,肝疾象征著一種女性難以壓制的情感的焦慮。顧玥指出,女性病患自身也將對于情感的焦慮內化在她們日常的慢性病應對策略中。評議人就文中提及的情志病的定義、情緒與疾病的關聯論述,以及14世紀西方的體液學說對比觀察中國社會對于女性疾患以及其情緒的控制與建構等問題展開了討論。
將視野投向近代,第三位報告人姬凌輝(浙江大學歷史學院)的論文以《全面抗戰爆發前國際聯盟與國民政府衛生技術合作初探》為題。他從全球化與國家化的視角,重新梳理了民國時期國際聯盟與國民政府之間的衛生合作過程。姬凌輝重點關注了全面抗戰爆發前雙方進行的廣泛的衛生技術合作,包括派遣專家來華、重建海港檢疫、救助長江水災、建立中央實驗處、選派專家赴歐等內容,并指出國際聯盟衛生部與南京國民政府衛生部之間的衛生技術合作是民國時期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重要推力之一。評議人就檔案的使用、研究綜述的寫作以及歷史分析等方面,以及涉及的外交方面的醫療合作研究等問題與報告人進行了交流。
第四位報告人張蒙(曼徹斯特大學科學技術與醫學史中心)的報告題目為《探索新的醫學模式:中國共產黨與建國前后的北大醫學院》。張蒙認為,從革命戰爭時期到中共成為執政黨后,醫療衛生的中心任務應該存在一個漸進的過渡階段。評議人就文中對中共醫療的定義和社會角色的探討等問題與報告人進行了交流。
二、醫療史研究的西方路徑
會議下半場的報告關注近代以來,法國、德國、英國等歐洲地域國家的醫療史研究路徑,著眼于從非本土化的研究資料出發,回顧全球化經驗。
劉小朦(復旦大學歷史學系)的報告題為《實用療法與生命經驗:重構近代早期法國工匠的醫方搜集與制作》。劉小朦以現藏于法國國家圖書館編號為Ms. Fr. 640的手稿為中心,通過文本解讀與實驗室重建的方法對手稿中48則醫方進行詳細探討,以管窺近代早期歐洲民間的醫療觀念及工匠實踐的技藝與物質文化。劉小朦報告的具體案例也顯示了重建實驗的重要性,藥物制備中物料的轉化過程是難以通過醫方文字本身傳達的。這種對物質切身體認的能力也是通俗科學研究的題中之義。評議人就文中關注的歐洲近代早期工人手稿、普通人的醫療觀念以及實驗室重建方法等方面與報告人進行了探討。
毛利霞(山東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以《根除天花的開端——論18世紀英國天花防治的革新與實踐》為題,論述了人類與疾病之戰的第一場完勝——1980年天花的根除。毛利霞認為根除天花肇始于18世紀英國對天花防治的醫學突破和實踐。同時,毛利霞也指出英國的天花防治突破和實踐是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的結果,彰顯了醫學的公益性以及醫學從業人員的妙手仁心,進而使根除天花從18世紀的預見變為20世紀的現實。評議人就文章的定位、問題意識以及天花根除的開端等問題與報告人進行了商榷。
顧年茂(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的報告題為《羅伯特·科赫與19世紀德國醫學的實驗室轉向》。顧年茂首先解釋了寫作這篇文章的源起,以及博士后期間關于德國細菌學知識生產及其國際傳播的經歷。顧年茂認為,19世紀40、50年代以后,現代醫學發生“實驗室轉向”,從法國臨床醫學注重病理解剖、臨床觀察,發展到德意志地區實驗室醫學提倡實驗還原、規律性分析,兩者共同促進現代醫學科學的發展。顧年茂指出,羅伯特·科赫在細菌的致病性問題、實驗室細菌學研究方法上取得開創性成就,努力推動了實驗室新發現與臨床治療之間的知識轉換。評議人就論文寫作方法、論文內容的緊湊性和相關性等方面,以及醫療社會史研究的國別與區域等問題與報告人進行了交流。
安永娜(上海大學歷史學系)的報告題為《酗酒者形象之爭與19世紀英國社會治理的轉向》。安永娜指出,在19世紀英國的公共話語中,酗酒是一個高頻詞匯,但關于酗酒者的界定卻復雜多樣,頗費周折。安永娜認為,日益嚴峻的酗酒犯罪威脅社會秩序,一系列溢出效應迫使英政府于19世紀中期不得不調整治理方向,一方面積極配合道德改革的人道主義輿論,另一方面頒行《精神錯亂法案》,皇家瘋人院因此成為合法容納酗酒者的場所。而酗酒發生率和復發率之高,使依賴捐資為生的皇家瘋人院于19世紀后期不堪其經濟壓力,醫師遂利用對酗酒的醫學話語權,轉而請愿另立專法管理酗酒者。19世紀對酗酒者形象認識的多重反轉,勾勒出英政府在工業化時期治理模式的探索與轉變。評議人就飲酒與酗酒的概念界定、文章涉及的區域以及部分措辭與報告人進行了討論。
兩場主題發言結束后,工作坊進入圓桌討論環節。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向榮、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閔凡祥、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鄒翔和上海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張勇安等專家學者,圍繞此次工作坊主題“無問西東:醫療社會史研究的新趨向”展開集中討論。
向榮教授感慨近年來醫療社會史研究的發展變化之大。結合自身在上世紀90年代赴英讀博、繼而初步接觸醫療史的經歷,向榮教授指出現在的醫療社會史研究日趨成熟,研究學者早已超出一般而言的“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徑,而是更為透徹和深入。醫療社會史越來越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方向,這也與我國經歷的兩場深刻的公共衛生考驗——非典和新冠疫情有關。隨后,向榮教授聯系會議主題“無問西東”,指出打破世界史和中國史學科界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閔凡祥教授對于醫療社會史的國別界限提出自己的觀點。閔凡祥教授表示,之所以關注醫療社會史的國別話題,并非要將醫療社會史做成國別史,而是注意到中文學界對于部分國家的醫療社會史的了解不夠,例如法國的醫療社會史。我們應提高對這些國家的醫療社會史研究的關注度,將其研究方法、研究理論介紹給國內學者,以推動國內醫療社會史研究與世界充分接軌。此外,閔凡祥教授認為,醫療和疾病是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醫學的全球化傳播十分迅速,但在傳播過程中也有國別有地域,過于強調區域和國別,就不能一窺醫療社會史研究全貌;目前中國世界史學界的醫療史研究以英語國家為主導,其他國別則較為少見。若忽視部分語區(如西班牙語區)的醫療社會史研究,也會落入一葉障目的窠臼。對于醫療史的研究對象,閔凡祥老師認為傳統上我們局限于正統醫學和醫學制度上,對于正統醫學之外的醫學,如普通病人如何尋醫問藥,常常是被忽視的對象。
鄒翔教授從論文寫作方面談了自己的感想。結合自身多年研究經驗,鄒翔教授進一步指出醫療社會史的研究,很多時候應以問題為導向,貫穿全文,而非刻意遵循國別界限,因為細菌和病毒的歷史不會因循國別發展。結合自己在牛津訪學的經歷,鄒翔老師提出一個需要注意的點,即醫學史研究必須要以開放心態面對其他學科的理論方法,史學研究也需要引入相關學科的理論方法,但是,目前來看,歷史學者的醫學史研究,解決的應該仍是歷史學的問題,所以在寫法上還要有所講究。這點也引起向榮教授的高度贊同,向榮教授認為在以跨學科視角進行醫療社會史研究的過程中,應當尤為堅守歷史學的學科陣地。
會議的最后,張勇安教授進行了總結發言。張勇安教授指出小規模的青年學者工作坊有利于年輕學者相互交流,打造自己的學術網絡,以及向優秀同輩學習借鑒,以此激勵自己在學術道路上不斷前進。至于本次工作坊的主題——“無問西東:醫療社會史研究的新趨向”,張勇安教授表示選擇這個題目是因為醫療社會史研究以問題為導向,確實需要打破邊界,這樣才能有助于我們發現、探討問題。此外,打破學科界限有利于人文學科利用理工科率先使用的許多概念,可能助力推動我們現在的研究。張勇安教授還指出,醫療社會史研究在西方已經如火如荼。在英國,幾乎所有較高層次的學校都有強大的醫療社會史團隊,醫療社會史也是人文研究的熱門方向。在美國,許多接受系統醫學訓練的學者進行醫學人文研究。醫療社會史研究中的相互借鑒是很有必要的。此外,張勇安教授對于本次工作坊的討論和交流表示欣喜:各位年輕學者確實在“無問西東”,試圖在研究過程中打破學科和國別界限,同時試圖運用多元檔案、多國多語種資料來豐富自己的研究。同時,張勇安教授也提出兩個問題,一是要爭取做能引起對象國學界重視和認可的研究,從而擴大研究影響。二是要更加倡導跨國和跨地域的研究,并注意將中國置于視野之內,這樣才可能有更多突破。最后,張勇安教授對之后的青年學者工作坊表示期待,希望有更多不同學者參與交流,碰撞出更多思想的火花。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