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施蟄存譯文全集》完整推出,回訪學人大師遼闊前瞻的世界視野
《施蟄存譯文全集》完整推出


上海人民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3年
值施蟄存先生誕辰118周年紀念日之際,歷時五載編纂的《施蟄存譯文全集》近日完整推出面世。《施蟄存譯文全集》共五卷17冊,近700萬字,將成為研究施蟄存文學翻譯理念的基礎文本,也將成為研究中國現代翻譯史、文化交流史的重要參考。

對不同代際的學人而言,施蟄存先生身上存在著不同面向的文化影響,熟讀文學史的讀者通過《將軍底頭》《梅雨之夕》等小說了解了以他為代表的“新感覺派”寫作;華東師大的學生們在大學課堂里看到施蟄存對古典文學研究方面的深厚造詣;他還是一位編輯家,在上世紀30年代主編大型文學期刊《現代》,也是《中國近代文學大系:翻譯文學集》的主編;更早的學生與同行還見證了他的另一個重要身份:翻譯家。


施蟄存主編的《現代》雜志翻譯推介了眾多現代派作家
施蟄存在與戴望舒、劉吶鷗等人合開的虹口水沫書店前
施蟄存在1945年1月3日寫下的《歲首文學展望》中曾如此回顧道,“我的書室有三個窗,我常常把一個窗開向本國古文學,一個窗開向西洋文學,最后一個開向新文學。”這里的西洋文學指的正是他的翻譯世界。通過現存資料的整理發現施蟄存的翻譯包括單行本和散篇譯作大約二百余種,長期以來分散在不同作品集與舊時報刊之中,從未以全貌示人,上海人民出版社自2018年起開始籌劃編輯出版《施蟄存全集》,并首次將他的譯文全集作為第一部分率先啟動,囊括了小說卷、詩歌卷、散文評論卷、戲劇卷、史傳卷五大類。
兩年前的12月3日,值施蟄存先生誕辰116周年紀念日之際,《施蟄存譯文全集·小說卷》先期推出,匯集施蟄存自20世紀20年代起翻譯發表的域外小說近六十種,近500萬字。之后,詩歌卷、散文評論卷、戲劇卷、史傳卷陸續出齊,收入《域外詩抄》《外國文人日記抄》《今日之藝術》《丈夫與情人》《蓬皮杜傳》《尼日爾史》等譯作,施蟄存對各種文學體裁的翻譯得到完整展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戲劇卷中的匈牙利劇作《李利昂》根據施蟄存的未刊手稿收錄,有著極高的出版價值。

施蟄存早期部分譯本
在學術界與大眾讀者期待下,今年12月1日,由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主辦,上海人民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承辦的“融匯中西 風范永存——《施蟄存譯文全集》首發式暨施蟄存先生學術成就研討會”在上海圖書館東館舉行,會上宣布歷時五載編纂的《施蟄存譯文全集》完整推出面世。《施蟄存譯文全集》共五卷17冊,近700萬字,將成為研究施蟄存文學翻譯理念的基礎文本,也將成為研究中國現代翻譯史、文化交流史的重要參考。
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王為松在現場表示,施蟄存是2018年上海社聯評選的68位社科大師的杰出代表。從《施蟄存譯文全集》到《唐詩百話》《晚明二十家小品》等,都寄托著他的治學理念與人生態度。“施先生的影響并沒有隨著他的離世慢慢消退,而是越來越顯著,他的人文精神在如今的時代更凸顯其價值。上海社聯愿意搭建更多平臺,讓大師精神在上海這座城市得到更廣泛的傳揚。”


“面對施蟄存先生留給后人的寶貴文化遺產,積極地做好整理出版工作,是一種責任和使命。施先生既是中國現代最早一批重視不同文明之間交流互鑒的知識分子,也是著力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一代大家。在建設習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實踐地,打造文化自信自強的上海樣本的進程中,出版施蟄存先生的生平著述,進一步彰顯和傳播施先生的文化精神,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上海世紀出版集團黨委副書記、總裁闞寧輝說道。
作為見證并參與五四新文學的一代知識分子,以文化啟蒙救國為心志,身上往往存在著多種職業身份,以今天“跨界”的標簽去回看,那時候的讀書人并不以此為特殊現象,許多現代文學史上的知名作家往往也從事著翻譯、出版、古典文學研究等工作,博聞廣識與融匯中西,是學人心中內化的自我追求。而在施蟄存身上,多重身份依然體現出了一份特別感,尤其是在翻譯事業上,與當時其他從事翻譯的作家有所不同,他不僅參與過馮雪峰和魯迅擬定的蘇聯文藝理論叢書的譯介,更多的是像參與編輯《施蟄存譯文全集》的華東師大陳子善教授在會上介紹的,施蟄存的翻譯范圍涉及的國別之多、時間跨度之長、體裁之廣,在20世紀中國翻譯家當中是屈指可數的現象,從英國、法國、意大利、奧地利、西班牙、俄國到挪威、丹麥、瑞典、波蘭、匈牙利、捷克、保加利亞、南斯拉夫等國家的作家作品,他都有涉獵翻譯。站在當時世界文化格局來看,這種翻譯視野體現了對弱小民族和國家文學的關注,做到了對不同文明之間交流互鑒的平等重視。

在《施蟄存譯文全集》中,讀者會看到施蟄存既選譯了意大利作家薄伽丘《十日談》、1905年諾獎作家顯克微支的短篇小說等知名作家作品,也大量翻譯了如波蘭作家萊蒙特、丹麥作家尼克索、奧地利作家顯尼志勒等鮮為人知的北歐、東歐等國作家作品,其中不少篇目至今依然僅有施蟄存的翻譯關注到,尋找、甄別、比對這些罕見的小眾譯文,在編纂團隊看來是最難的部分。此前小說卷推出時,陳子善曾解釋介紹道,施蟄存雖然為翻譯也學了一些意大利文與法文,但主要是從英文轉譯而來,“他認為英譯本對原著較為負責,而他本人則對英譯本負責。他的翻譯理念是首先要達意,不能為了傳神而失去原意。比如成語的運用,他認為不能隨意用中國成語去替換意思相近的外國成語。”


研討會現場
研討會上,王興康、文貴良、陳建華、孔海珠、駱玉明、陳引馳、羅崗、周立民等二十余位專家學者圍繞施蟄存在人文社科各領域所取得的成就深入研討,追憶大師的人格風范。在與會者看來,施蟄存是中國現當代人文社科領域的卓越大家、上海社科大師,是上海這片文化高地中具有標志性的一座高峰。他在新文學創作、外國文學翻譯、古典文學研究、金石碑版研究等領域所取得的成就,不僅深刻影響了海派文化的積累與發展,更是中國現當代人文領域的寶貴財富。對施蟄存著作、譯作的整理出版應當繼續進行下去,這是對這位大師的最好紀念。
新媒體編輯:鄭周明
配圖:主辦方

原標題:《《施蟄存譯文全集》完整推出,回訪學人大師遼闊前瞻的世界視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