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聯邦明察局·69|為中美搭橋,除了基辛格還有“中國邁克”
2023年11月15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美國舊金山出席美國友好團體聯合舉行的歡迎宴會。在熱烈的掌聲中,習主席發表了題為“匯聚兩國人民力量、推進中美友好事業”的重要演講。
在演講中,習主席提到,“中美關系的大門是由人民打開的。兩國曾經隔絕對立22年。是時代潮流讓我們走向彼此,是共同利益讓中美超越分歧,是人民愿望讓兩國打破堅冰。1971年,美國乒乓球代表團來到北京,小球轉動了大球。此后不久,曼斯菲爾德先生率領的第一個美國國會議員代表團來了,包括艾奧瓦州州長羅伯特·雷在內的第一個美國州長代表團來了,許多工商界人士也來了,掀起了中美友好交往的浪潮。”
這里“小球轉動大球”的“乒乓外交”早已是廣為人知的外交經典,而習主席提到的曼斯菲爾德先生又是何許人也?或許相比于基辛格而言,曼斯菲爾德這個名字并不為人所熟知。

邁克·曼斯菲爾德(Mike Mansfield) 美國國會參議院網站 圖
邁克·曼斯菲爾德(Mike Mansfield),1903年出生,40歲作為民主黨人在蒙大拿州當選國會眾議員,10年后成為國會參議員,1961年出任民主黨領袖,直到1977年卸任,2001年離世。直到2023年1月,曼斯菲爾德始終保持著美國歷史上在任時間最長國會參議院領袖的紀錄。因為他長期對中國的關注以及在美國對華政策中的直接參與,曼斯菲爾德贏得了“中國邁克”的別號。
基辛格之前的破冰者
1972年4月18日,即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結束訪華50天后,身為國會參議院多數黨領袖的曼斯菲爾德一行在經停檀香山、關島等地的三天旅程后最終抵達上海,開啟了長達16天的中國之行。與曼斯菲爾德共同來華的是來自賓夕法尼亞州的國會參議員休·斯科特(Hugh Scott),他還是當時國會參議院共和黨領袖。這是新中國迎來的首個美國國會領袖團,展現出其時華盛頓希望改善中美關系的日益強化的跨黨共識。
早在當年的2月23日,尼克松在北京會見周總理時就直接表達了希望北京同意曼斯菲爾德、斯科特訪華的要求。按照尼克松自己的說法,曼斯菲爾德“當然是另一個黨的,在一些政策上自然跟我不一致。但在中國政策上,他可是一個強烈的支持者”。當時在場的基辛格甚至還補充說,斯科特可能會把一些事兒告訴媒體,但曼斯菲爾德絕對不會,“所謂為了體現公平,我可以說,民主黨不會泄密,而共和黨會泄密”。
事實上,曼斯菲爾德的訪華未必需要尼克松的轉達。早在1969年7月,看到了尼克松上臺后調整對華政策的明確信號,曼斯菲爾德就曾嘗試通過柬埔寨的西哈努克親王向北京轉交書信,希望訪華。在基辛格1971年7月秘密訪華之前,這一年的春天中方就曾通過西哈努克表達了邀請曼斯菲爾德訪華的意愿。但在曼斯菲爾德繼續嘗試與北京聯系、確定進一步安排的同時,作為基辛格秘密訪華的重要成果,尼克松于7月15日公開宣布了接受訪華邀請。顯然,白宮在訪華比賽中勝出,更有助于美國形成一個明確的對華政策。為此,曼斯菲爾德只能為尼克松讓開通向北京的賽道。按照他自己的話說,“我樂見他如此,由總統第一個打開大門更為重要”。
返回華盛頓之后,破冰者尼克松很快在意料之外遇到了國內政治的堅冰。首先,關于尼克松對中方說的“共同訪華”,并不是曼斯菲爾德和斯科特的意愿,但兩人很快表示了接受,斯科特還說他們兩位的夫人相處起來很好。
第二,面對國會參議院兩黨領袖即將訪華的重磅新聞,作為國會眾議院議長的俄克拉荷馬州民主黨人卡爾·阿爾伯特(Carl Albert)和來自密歇根州的國會眾議院共和黨領袖杰拉爾德·福特(Gerald Ford)表達了強烈不滿,他們強調國會眾議院在尼克松上臺以來一直在對外政策上給予協調配合,如今在如此重要的對華政策上希望獲得“應有的平等”。這一態勢也直接導致了基辛格后續努力與中方溝通、希望也能邀請國會眾議院兩黨領袖團訪華。
第三,曼斯菲爾德等民主黨人占多數的國會參議院已經開啟了針對尼克松的某些調查,當時最受矚目的是國會參議院司法委員會針對國際電話電報公司向共和黨全國委員會提供政治獻金的調查,這對當年面對連任的尼克松而言顯然是一個麻煩制造者。
在國內政治的干擾下,尼克松一度傾向于先讓國會眾議院領袖團訪華,并授意基辛格告知兩位國會參議院領袖推遲行程。但很快,中方通過巴黎渠道告知了美方關于曼斯菲爾德一行的可行時間,而在巴黎的美國外交官轉而在第一時間告知了曼斯菲爾德和斯科特,直接導致基辛格幾乎沒有了再做調整的任何空間。對此,曼斯菲爾德并不知曉,至少沒有任何公開回應,反而在行前表達了對尼克松、基辛格的感謝以及對他們調整對華政策的高度贊揚。
在16天的訪華期間,曼斯菲爾德和斯科特先從上海飛往北京,在北京停留的5天當中他們有機會與周恩來總理會談,并參加了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歡迎宴會。返回上海后,國會參議院的兩黨領袖又先后參訪了杭州、西安、長沙、廣州等地。顯然,這些親歷親見給曼斯菲爾德極大的觸動,他自己公開評價道:如果從其自身歷史來觀察中國,這個瓶子現在已半滿,并將很快被裝滿。
在撰寫正式提交給國會參議院的題為“新中國之行”的報告時,曼斯菲爾德的助手為了所謂“平衡”而刻意加入了針對中國政治與社會制度具有強烈意識形態偏見的表述,但曼斯菲爾德本人卻將之全部刪除。對此,他給出的理由是,無論如何,我們要從在亞洲的經歷中明白一個事實,那就是美國的價值在亞洲并非必然全部適用。根據后來的披露,在提交給尼克松的私人報告中,曼斯菲爾德更是直言不諱:“在中國發生的什么事,都是中國人的事。這是我們建立和解關系時應該遵守的一個基本原則。我們對中國的介入應該止于水邊。……重新陷入中國人民的內政,將是一場新的災難。”
關注美國“西方”的“亞洲大使”
事實上,曼斯菲爾德和斯科特都非常期待1972年這次難得的訪華行程。律師出身的斯科特曾于1947年來華,并對中國藝術產生了濃厚興趣,甚至在1960年代時還曾寫過一本叫做《中國藝術的黃金時代:繁盛的唐代》的書。而對曼斯菲爾德而言,這也是他1922年、1944年、1946年之后的第四次來華。
1921年5月,身為美國海軍陸戰隊隊員的曼斯菲爾德被派駐到菲律賓,直到1922年11月返回蒙大拿。其間,在1922年春天,曼斯菲爾德有機會訪問中國沿海,并在天津和上海短暫駐足。這一年半的遠東經歷,給這個十八九歲的青年留下了終身的影響。
按照他自己的回憶,“由于持續增長的對遠東特別是對中國的強烈個人興趣,我(曼斯菲爾德)在蒙大拿大學選擇主修了遠東歷史,并選擇‘1866年到1910年期間的美朝關系’作為碩士論文的研究題目,后來又從1933年到1943年講授遠東歷史。我的興趣在于人口、地理、文化以及情感等議題。我們對我們東邊的關注太多了,而對我們西方的關注很不夠,而我們的西方在很多方面都將影響著我們國家的未來。”
22年之后的1944年,即史迪威將軍被召回前后,已成為國會眾議員的曼斯菲爾德勸說小羅斯福總統派他以個人特使的身份訪問中國,了解抗戰情況。1946年,為了了解遠東局勢,曼斯菲爾再次短暫訪華。隨后,面對著越戰泥潭,曼斯菲爾德在1967年向時任總統林登·約翰遜提出他親自訪華協調的建議,后者并未反對,但后續提出時機或許并不適合。最終,曼斯菲爾德關于在中美之間搭建起對話溝通渠道的期待直到1972年的訪華才得以實現。
隨后,在1974年12月和1976年10月,曼斯菲爾德又先后以國會參議員身份訪問了中國。在1974年在華的21天中,曼斯菲爾德見到了鄧小平。在1976年,曼斯菲爾菲還有機會游歷了長江、訪問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也就是在1976年,卡特當選總統的同時,73歲的曼斯菲爾德選擇不再謀求連任,離開華盛頓政治。按照他一開始的規劃,他將在有生之年夏天在蒙大拿、冬天在佛羅里達,享受屬于自己的時光。不過,美國民主黨精英群體卻仍然對曼斯菲爾德及其遠東經驗充滿了期待。在卡特可能快速推進中美關系正常化的期待下,華盛頓輿論普遍認為曼斯菲爾德將是美國首位駐華大使的最佳人選。甚至,即便很不熟悉曼斯菲爾德,但新任總統卡特也希望這位黨內大人物幫助他撐住局面、穩住對外政策。不過,面對上臺之初中美關系前景的不確定性,卡特甚至提出請曼斯菲爾德出任駐墨西哥大使。曼斯菲爾德對于新總統的這個想法并不意外,畢竟他在執教期間也講授過拉美歷史,但考慮到夫人莫琳的心臟問題無法適應炎熱天氣而最終婉拒。
關于曼斯菲爾德作為駐華大使至少是聯絡辦代表的人選可能,時任分管亞太事務的助理國務卿霍爾布魯克提出了基本反對的意見。他指出,曼斯菲爾德在1976年訪華后提交的報告中關于立即且無條件承認新中國的建議與卡特政府的政策表述存在較大差異。也有觀點認為,卡特一度希望曼斯菲爾德以所謂“亞洲大使”的新職位、新身份全程參與對整個亞太事務決策的想法,直接觸及了霍爾布魯克以及國務院的利益與地盤。
最終,卡特做出了提名曼斯菲爾德出任美國駐日本大使的決定,曼斯菲爾德本人也接受了。四年之后,實現政黨輪替的里根總統維持了這項人事安排,直到1988年12月曼斯菲爾德再次宣布退休。這也讓曼斯菲爾德成為了美國歷史上在任時間最長的駐日大使。
在曼斯菲爾德服務的最后一屆國會即第94屆國會期間,這位與肯尼迪同一年選入國會參議院的資深民主黨人結識了一位同樣代表著蒙大拿州的30多歲的民主黨國會眾議員,名字叫麥克斯·鮑卡斯(Max Baucus)。39年后,這位鮑卡斯出任了美國駐華大使,頗有完成曼斯菲爾德夙愿的意味。而這位已從北京離任六載的前任大使最近在接受采訪時再次呼吁:中美這段“婚姻”不是基于愛,而是基于全球地緣政治力量的安排。這段“婚姻”也沒有“離婚”這個選項,因為這兩個國家都不會從這個星球上消失。我們只能在這里,在這里學習如何遷就、包容彼此。
參考書籍:
Don Oberdorfer: Senator Mansfield: The Extraordinary Life of A Great American Statesman and Diplomat, Washington, D.C.: Smithsonian Books, 2003.
Francis R. Valeo: Mike Mansfield: Majority Leader, NY: M.E. Sharpe, 1999.

“聯邦明察局”是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刁大明的專欄,對“聯邦”(United States,即美國)之事洞明察鑒之。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