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經濟日報:多家私募機構違約致兌付困難,監管要進一步加強
日前,多家私募機構發生違約行為導致兌付困難,引發投資者關注。
專家認為,近期發生的私募基金爆雷事件暴露出多家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存在多層嵌套、私募產品估值表難以保證真實性等問題,提示要進一步加強對私募基金的監管。
國浩律師(上海)事務所合伙人朱奕奕表示,私募基金以非公開方式發售、贖回,信息透明度較低。
“某些私募機構存在道德風險,他們利用投資者的信任實施欺詐。投資者在選擇私募機構時如果缺乏足夠的風險意識和專業知識,就容易被高收益率等表面現象所迷惑,從而遭受損失。”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廣西大學副校長田利輝說。
私募基金產品多層嵌套的做法是法律所不允許的。朱奕奕表示,為進一步強化監管,首先要完善私募基金監管相關規定,規范私募基金準入、運作等具體要求,形成完整的私募基金監管框架。
今年以來,監管部門持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4月份,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發布《私募證券投資基金運作指引(征求意見稿)》,明確提出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架構應當清晰、透明,不得通過設置復雜架構、多層嵌套等方式規避監管要求。
“私募行業應將建制度和零容忍相結合,嚴格防止亂集資,切實落實場外籌資的有關法規,嚴肅執行相關契約合同。”田利輝表示,只有具有相應的準入門檻,私募才可能健康發展。另外,要形成私募場外定向信披要求,防范虛假宣傳或刻意誤導。
當前市場最關注的就是產品的退出問題。因涉及投資者較多、金額較大,維護好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對于涉事公司來說是首要任務。監管機關應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對私募基金違法違規行為依法進行打擊懲處,對于違法者進行行政、民訴和刑事三位一體的嚴厲懲戒,進而對其他市場主體起到警示作用。此外,還要適時開展對于私募機構的評級評價工作。
投資者在選擇私募基金時也需更加謹慎。朱奕奕提示,投資前應當加強對相關法律法規的了解,主動通過多渠道了解私募基金有關的重要信息,科學決策、理性投資。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