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劉世錦:要啟動短期穩增長、中長期增強發展動能的結構性改革

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 澎湃新聞記者 周頔 攝
12月2日,在“尋找中國經濟的信心之源——財經中國2023年會”上,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表示,盡管今年年初我國經濟進入恢復回升軌道,各方面期待較高,但實際運行并不平穩,二季度后需求不振、預期不穩問題突出,可能是全年增速低點,三季度有所回升,全年應在5%以上,基本符合政府年初預期目標。
“我國經濟仍處在高速到中速或高速增長到高質量發展的轉型期。”劉世錦表示,傳統追趕潛能加新技術革命,仍可支持我國經濟持續5-10年的中速增長期。
其中,后發國家所具有的追趕潛能,就是發達經濟體已經做過的、我國還沒有做但有條件有可能做的事情。具體說,從人均1.3萬美元到3.5萬或4萬美元,至少還有2萬美元的增長潛能,主要是消費結構升級帶動的服務業發展,也包括制造業和農業的穩固與升級。
而新技術革命的重點則是數字技術和綠色轉型帶來的增長機會,這方面我國與先行者的差距并不大,有些領域并駕齊驅或局部領先。
談及現階段我國經濟的新增長潛能,劉世錦認為應當縮小中低收入群體與中高收入群體在終端需求結構(包括消費和非生產性投資)上的差距,使中低收入群體的消費水平逐步接近中高收入群體。
如何挖掘新增長潛能?劉世錦表示,要區分三種潛在增長率:自然的或已有技術條件決定的潛在增長率確定增長率上限,如現階段增速為5%;體制機制條件約束下的潛在增長率起到很大甚至決定性影響,如農村承包制,加入WTO,新能源快速發展;宏觀政策約束下的潛在增長率起到穩定平衡作用,可能影響到1%左右的增速。
“宏觀政策和結構性改革,是1:4的關系。”劉世錦指出,并不僅是宏觀政策可以短期見效,具有擴張效應的結構性改革同樣可有立竿見影之效。如果結構性潛能挖掘得不好,宏觀政策效果也會打折扣。
劉世錦建議,啟動短期穩增長、中長期增強發展動能的新一輪結構性改革。推進以進城農村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重點的需求側結構性改革;推進以穩定房地產等既有支柱產業,激發企業家精神助推傳統產業升級和未來產業發展為重點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以擴大有效需求、轉換資產負債模式、化解防控風險為重點的資產負債端改革。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