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難忘的肖斯塔科維奇之夜,《米開朗基羅詩歌組曲》中國首演
在音樂季里進行“該聽未聽”的探索,是上海交響樂團的重中之重。繼法國鋼琴家艾馬爾為樂迷鋪陳出一個絕美的利蓋蒂音響世界后,上交再次策劃出一臺別具一格的音樂會。
12月1日,上交在指揮家黃屹執棒下,牽手小提琴家列奧尼達斯·卡瓦克斯、男中音歌唱家托馬斯·鮑爾,打造了一個讓人難忘的肖斯塔科維奇之夜,上演了作曲家極富戲劇張力的《第一小提琴協奏曲》和中國首演的《米開朗基羅詩歌組曲》。


卡瓦克斯在現場
一部極富戲劇張力的小提琴曲
1948年,蘇聯發動“反形式主義運動”,意在打擊當時蘇聯音樂中的“形式主義”,即“現代主義”傾向。
運動后,肖斯塔科維奇在創作時開始主動區分兩種不同風格:一種是以完成官方任務為目的,另一種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藝術需求。
1947至1948年間,肖斯塔科維奇為蘇聯小提琴家奧依斯特拉赫創作了《第一小提琴協奏曲》。直到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尤其是他的《第十交響曲》成功首演,重新確立了肖斯塔科維奇作為蘇聯首席作曲家的地位,他才決定讓這首協奏曲公諸于世。
1955年,奧依斯特拉赫和列寧格勒愛樂樂團成功首演此曲,次年又和紐約愛樂樂團合作,用這首協奏曲征服了西方聽眾。
這首小提琴協奏曲的結構是交響曲式的,由四個樂章構成。
“它以一個非常緩慢的樂章開始,就像催眠,但在一種陰暗的環境中營造出戲劇性,這種悲觀情緒又讓人感到非常有力量。第二樂章是大師杰作,帶有一絲瘋狂,演奏者和聽眾的腎上腺素都會飆升……”每次演奏這首協奏曲,卡瓦克斯都異常興奮,“每個樂章的色彩、行進速度都如此不同,40分鐘的音樂創作出讓人難以置信的音響世界。”
“音樂的奇妙之處在于,它是一種通用的偉大語言,是一種人人都會被觸動的語言,也是一種人人都能接觸到的語言。”出生于希臘雅典一個音樂世家的卡瓦克斯認為,當今世界最重要的是走到一起,而不是分道揚鑣,“音樂和藝術能幫助人們相互理解、彼此關愛,共同面對人類的兩面性。”
“中國古典音樂市場正在蓬勃發展,令人驚嘆。魚兒生活在水里,但魚兒并不珍惜水,因為它一直在水里。中國發生的事情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讓歐洲人明白,我們的遺產絕不應被視為理所當然。”
卡瓦克斯為上交音樂季的策劃點贊,更對音樂總監余隆對中國音樂面貌帶來的改變表示敬佩,“我看過小提琴大師斯特恩來中國的紀錄片,再反觀現在,變化之大,讓人感慨。余隆在其中做出的貢獻有目共睹。”


托馬斯·鮑爾在現場
一套帶有死亡思考的詩歌組曲
米開朗基羅不僅創作了大量的繪畫和雕塑,還是一位詩人,留下了300多篇詩文作品:不僅思索藝術,也歌頌生命、愛情與死亡。
《米開朗基羅詩歌組曲》作于1975年,選用了米開朗基羅的11首詩歌,被肖斯塔科維奇視為自己的最后一部交響曲,明顯帶有對死亡的思考——1973年底,他被診斷出癌癥,且自1966年起就患有嚴重的心臟病,晚年的許多作品中彌漫著黑暗、焦慮與不甘。
在鮑爾看來,這套組曲很像馬勒的《大地之歌》,“結尾就像一首兒歌,像是把天堂想象成幼兒園。很多人在生命的最后,都會想起年輕時或孩童的時候,這也是我想到馬勒的原因。”
“米開朗琪羅的原詩是意大利語,肖斯塔科維奇是從俄語的視角來理解文本,我是德國人,又要從德語的視角來理解,像三重意義上的重新創作。”鮑爾是用俄語演唱,只有深刻理解文本,才能從心底真正理解作品,也因此他請來一位語言指導幫助自己攻克語言關,逐字逐句理解每一個字詞。
鮑爾在余隆的建議下擔綱《米開朗琪羅詩歌組曲》的中國首演。在此之前,他唱過也聽過大部分聲樂作品,但這套組曲還是第一次聽、第一次唱。
“非常美!”鮑爾認為,大膽地探索未知的全新作品,而不僅僅是重復舊有作品,對藝術家、對觀眾都很有價值,“如果唱那些非常受歡迎的作品,你會被著名歌唱家的演繹所束縛,甚至有人會告訴你要像20年前的某位歌唱家那樣演唱。而唱那些少有人唱過的作品,你可以完全自由地進行自己的演繹。”
鮑爾曾經擔任上海交響樂團2018-19音樂季駐團藝術家,如今再續前緣,“很多合作的持續是因為有一個紐帶,而基礎必須建立在高質量的音樂水平之上。”
鮑爾的妻子是沈陽人,也因此,他對中國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也在密切關注中國樂團的發展。“這個國家如此之大,沈陽、上海、廣州的美食完全不同,這種探索是我每次來中國最大的樂趣之一。”鮑爾認為,世界存在很多誤解,消弭隔閡最好的方法是親自見到人,并建立友誼。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