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來論|經濟結構“破舊立新”要靠開放與競爭
前兩天,劉鶴副總理在就當前經濟金融熱點問題接受采訪時提到了經濟結構的“破舊立新”。他認為我國的經濟結構調整還沒有完成。確實,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已經是一個共識,那么該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呢?我們認為準確理解經濟結構的“新”與“舊”是前提。
一、經濟結構的“新”與“舊”要從需求角度認識
當我們談經濟結構的新與舊時,不能從物理意義上的“新”與“舊”去認識,而是要從“經濟”的角度去認識,即一種更能夠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經濟結構才是“新”的。所以,假如“舊”的經濟仍然受消費者的歡迎,那么它并不意味著不合理,比如榨菜和面條等很多傳統產品都是“舊”的,但消費者幾乎每天都離不開這些產品。如把高科技行業視為“新”的,而把傳統行業視為“舊”的,從而一昧地追求高科技行業的發展將扭曲資源的配置,是不合理的做法。傳統行業提升質量,有了品牌之后,也會使人們的需求得到更好滿足,從而也是經濟結構的改善。
可見,某種程度上,沒有經濟結構的“新”與“舊”的問題,只有消費者的需求能否以一種經濟合理的方式得到滿足的問題。可見,經濟結構某種程度上是一個主觀概念,也是個體的概念。消費者會對不同的產品做一個價值排序,這就是他的經濟結構。假如消費者手中的貨幣購買力提升,他的消費升級,那就表明一個社會的經濟結構改善。相反,當消費者比過去花費更多的錢來獲得同樣的滿足,那么經濟結構就惡化了。
二、經濟結構的“破舊立新”在于開放與競爭
當企業家不斷地把新的產品以成本更低的方式提供給消費者時,消費者的需求就得到更好的滿足,可見經濟結構的改善是企業家競爭的結果。當市場競爭更為充分時,原先扭曲的經濟結構將會得到調整。這也意味著經濟結構不能作為一個目標去追求,因為我們不能預先設定什么經濟結構在“經濟”上是最合理的,比如人為地補貼某些產業,以促進某些產業的發展反而會導致經濟結構的扭曲。
要促進競爭,就有進一步擴大企業家發揮才能的空間。現在土地、能源和資金等等上游要素領域還沒有充分地向民營企業開放,國企在這些行業中占據支配地位。這些企業可以提高價格,獲取額外的利潤,但這就提高了下游民營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降低了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力。比如福耀集團的曹德旺就曾說過,中國的土地成本是美國的9倍,電價是美國的3倍,天然氣是美國的4倍,銀行借貸成本是美國的2.4倍,這導致美國的工人工資比中國高8倍的情況下,在美國的制造成本仍然比中國低5%以上。
就中國目前的經濟結構而言,國企在上游的基礎產業和裝備制造業等領域占據主導,而民營企業在下游的最終消費品領域占據主導,從產業鏈角度說,國企和民企之間有互補與合作的關系,但從“經濟”角度說,卻未必如此。我們說,所謂的“經濟”上的互補與合作是指斯密說的“看不見的手”效應,即對自己最大利益的追求,不僅不損害其他企業的利益,而是增進其他企業的利益。
在市場競爭中,每家企業都必須通過更好的質量,更低的價格取勝,這對其他企業來說顯然也是有利的。當每家企業都這樣做時,就相互促進了各自的利益,并且這也是最有利于消費者的。但是,一旦某些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擁有人為賦予的特權地位時,那么它們和其他企業之間就不再具有互補與合作關系。這些具有特權地位的企業在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時,損害了其他企業的利益。
可見,經濟結構的“破舊立新”關鍵是制度上的“破舊立新”,即消除某些企業的特權,進一步擴大上游行業對民企的開放力度。原先由政府配置的資源,應交給獨立于政府的市場主體去運營,它們在市場規則面前與其他主體展開平等的競爭,接受盈虧法則和市場價格信號的協調,承擔市場風險,并且納稅。政府不再從事資源配置活動之后,會更好地扮演維護市場秩序的角色,這也有利競爭秩序的展開。也可以說,不同市場主體扮演好各自的角色,是經濟結構“破舊立新”的重要條件。
結語
所以,當人為的特權被消除,市場充分開放,競爭充分展開時,原先被扭曲的經濟結構將趨于合理。另外,這里不得不提另外一個導致經濟結構扭曲的因素,那就是通貨膨脹。政府為了實現宏觀目標而實施的經濟刺激政策,會產生通貨膨脹,從而會阻礙經濟結構的調整。為此,當我們把經濟結構的“破舊立新”作為目標時,就要盡可能地減少經濟刺激。
(作者朱海就系浙江工商大學教授)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