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港珠澳大橋:設計使用壽命120年,抗16級臺風8級地震

10月24日上午9時,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將正式通車。
港珠澳大橋設計負責人孟凡超接受香港媒體專訪時表示,大橋是粵港澳大灣區最重要的交通基礎設施,通車后將形成三地“1小時生活圈”的戰略目標,珠三角同城化、一體化的時代即將到來;港珠澳大橋對大灣區經濟增長有重大的支撐作用,經濟價值遠超大橋本身千億元的投資,會為區內經濟產生幾十萬億經濟效益。
公開信息及報道顯示,港珠澳大橋設計使用壽命120年,抗16級臺風和八級地震,允許三十萬噸級油輪通過,是作為“一國兩制”框架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同時是世界總體跨度最長、鋼結構橋體最長、海底沉管隧道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被業界譽為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并被外媒稱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根據港珠澳大橋管理局提供的文字材料、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官網信息、公開新聞報道等,澎湃新聞(www.kxwhcb.com)整理了10個有關港珠澳大橋的數據,讓人更直觀了解港珠澳大橋。

1、總長約55公里
整個項目包括海中橋隧主體工程,香港、珠海、澳門口岸和接線,總長約55公里,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
其中,主體工程項目全長約29.6公里,概算投資480.68億元,采用了橋島隧組合方案,22.9公里為橋梁,穿越伶仃西航道和銅鼓航道約6.7公里為島隧組合。
2、15年
回顧港珠澳大橋前期籌建經驗及建造過程,從方案提出、前期工作、設計實施等至今已超過15年。
2003年8月4日,國務院批準三地政府開展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同意粵、港、澳三地成立“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協調小組”。2004年3月,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正式成立,全面啟動港珠澳大橋各項建設前期工作。2003年-2009年,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組織開展了大量專題論證,完成專題研究報告51項目,協調解決大橋登陸點、橋位方案、橋隧工程方案比較、投融資方案、環境影響評價等關鍵性問題。2009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開工建設。2017年12月31日,主體工程完成。2018年2月6日,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完成交工驗收。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橋將通車。
3、設計使用壽命120年
按照“就高不就低”的標準,港珠澳大橋設計使用壽命120年,并提出四大理念指導工程實踐,即設計理念,全壽命周期規劃,需求引導設計;施工理念,立足自主創新,整合全球資源,推行伙伴關系;發展理念,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
港珠澳大橋設計使用壽命120年,抗16級臺風、八級地震。今年9月,強臺風“山竹”來襲,當時橋面測到“山竹”的瞬時最大風速是每秒55米,相當于16級臺風風速水平,港珠澳大橋經歷住了考驗。這是因為,在計算大橋承載能力時,風荷載只是荷載組合的其中一項,所占比例較小,其他的考慮參數還包括橋梁靜荷載、基礎沉降、溫度等,所以即使在最不利的荷載同時組合作用下,港珠澳大橋承載能力依然滿足16級臺風的水平,而且還留有較大安全系數,大橋主體結構應對臺風挑戰有底氣。
4、主體橋梁部分鋼梁鋼塔用鋼量可建60座埃菲爾鐵塔
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長29.6公里,主體工程的用鋼量是上百萬噸。大橋橋梁段采用鋼箱梁和組合梁結構,作為國內首個大規模使用鋼結構的外海橋梁工程,擁有世界最長的鋼橋段,僅鋼梁和鋼塔的用鋼量就達40余萬噸,可用來修建近60座埃菲爾鐵塔。
港珠澳大橋采用了重防腐體系,它是由底漆、中間漆、面漆組成,設計使用壽命30年,也就是說港珠澳大橋120年的設計使用壽命過程中要經過多次補涂和修復。
5、世界最長公路沉管隧道,長6.7公里
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是世界最長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長達6.7公里,由33個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管節和一個最終接頭對接而成,一個管節的體量如同一艘中型航空母艦。
沉管隧道建成后,駕車海底穿行得以實現。隧道內設雙向六車道,行車時速可達90km/h,完成6.7公里海底穿梭最快僅需7分鐘。
6、超500人科研“智囊團”
港珠澳大橋獲得了國家層面科研力量的支持。2010年,“港珠澳大橋跨海集群工程建設關鍵技術與示范”正式列入“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由交通運輸部組織實施,研究參與單位包括21家企事業單位、8所高等院校,形成了以企業為龍頭,產學研相結合,覆蓋橋、島、隧工程全產業鏈的“智囊團”,科研隊伍人數超過500人,共設5大課題、19個子課題、73項課題研究。到目前為止,項目創新工法31項、創新軟件13項、創新裝備31項、創新產品3項、申請專利454項等。創新成果獲得省部級特等獎3項、一等獎8項、二等獎3項目,形成專著18本,技術標準60冊。
7、“三零”
港珠澳大橋的建設過程,沒有出現大的安全事故、質量事故和環境污染事故,做到了人與工程、環境和諧相處,實現了海上“三零”(零死亡、零污染、零事故)。
8、3.4億元
珠江口中華白海豚保護區面積為460平方公里,港珠澳大橋穿越了白海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約9公里、緩沖區約5.5公里,共涉及保護區海域約為29平方公里。為了保護白海豚,港珠澳非通航孔橋部分在工可階段原來有318個橋墩,但到了最終施工階段,減少到了224個;人工島挖深由初步設計階段標高-31米提高至約-16米。
公開報道顯示,截至去年7月,港珠澳大橋工程花了約3.4億元用于保護白海豚,其中直接投入白海豚生態補償費用8000萬元,用于施工中相關的監測費用4137萬元,環保顧問費用900萬元,漁業資源生態損失補償約1.88億元,有關環保課題研究約1000萬元,其他約800萬元,實現了“大橋通車、白海豚不搬家”。
9、設計通行速度100km/h
港珠澳大橋通行服務時間為24小時,大橋工程設計通行速度為100km/h,具體通行速度將根據通行情況、氣候情況、交通事故處理、交通控制等因素進行調控。就大車而言,有關車輛在大橋主橋行駛時需使用慢線,車速限制為80km/h。
大橋主體工程采用內地右側通行規則,司機抵達或離開香港或澳門口岸后,可根據行車指示牌,按照標志行駛調整行車方式,車輛可完成左右側交通轉換。在非緊急情況下,車輛在大橋主橋及口岸均不可以掉頭。
10、三地共建共管
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三地共建共管,采用“港珠澳大橋專責小組-三地聯合工作委員會-大橋管理局”三個層面的建設協調與決策管理機制。其中,專責小組由國家發改委牽頭,國家有關部門和粵港澳三方政府組成,負責協調與中央事權有關及三方爭拗的事項;三地聯合工作委員會由粵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組建,廣東省人民政府作為召集人,主要協調與項目建設有關的公共事務并對項目法人進行監管;項目法人即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由三方政府共同舉辦,負責大橋主體部分的建設、運營、維護和管理的組織實施等工作。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