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三聚氰胺”十周年:首例患兒“個頭矮、尿不盡、頻繁生病”

十年前,車彥軍一家平靜的生活被打破。他剛出生的雙胞胎王鵬、王賀兩兄弟因為食用三鹿奶粉罹患腎結石。十年后的今天,作為當時甘肅三鹿奶粉事件最早曝光、并被廣泛報道的首例患兒,他們似乎已經淡出了公眾的視野,而今天的雙胞胎也長成了半大小伙兒。
“兩個兒子生病后的第二年,大兒子不幸溺水死了。緊接著第二年我父親也離我而去。我老婆那段時間也不吃不喝,這是我人生中最艱難的三年。”車彥軍告訴時間財經。
車彥軍慶幸,他孩子不知道小時候經歷了什么,心靈上沒有受到傷害。不幸的是,孩子還在飽受三鹿奶粉事件后期傷害——個頭矮、頻繁生病、尿不盡等病癥困擾。
個頭矮、尿不盡
岷縣位居大山深處,群山環(huán)繞,剛好碰到陰雨天,10月的岷縣的氣溫低至1攝氏度。下過雨的山路更加崎嶇泥濘。雖然村子里都修上了公路,從村公路到車彥軍家的這段路全部是土路,從村子里饒了幾道彎才到達車彥軍家中。房子里面卻極其簡陋,屋內基本沒有裝修,空蕩蕩的房間只有幾件破舊家具,屋內還有點亂,這就是結石寶寶的家。

“寧可在家掙少一點,也愿不出遠門打工多賺一些。就想守著兩個孩子,讓他們健健康康成長。我害怕出門,一出門家里就出事,就在家種藥材,農閑時候去縣上做泥水匠、打零工賺點錢,兩位老人身體也不好,我父親眼睛不好,看不清東西,母親常年氣管炎,嚴重時候哮喘,長期吃藥。”車彥軍說,健康成長在他夫婦眼中是最大愿望。

哥哥王鵬身高的確比其他孩子要矮很多,而且比弟弟王賀也矮一截。車彥軍介紹,王鵬是第一個發(fā)現有結石病。雖然輾轉了多家醫(yī)院,但可能是因為耽誤了病情才弄成現在這樣。
車彥軍說,“弟弟王賀經常尿床,自從去年才開始漸漸不尿床,但兩個孩子都有尿不盡的情況。看到孩子這樣,我們還是特別擔心,害怕哪一天孩子再出什么病,除了這些狀況外,基本還算健康。”
車彥軍說他懼怕帶孩子去醫(yī)院檢查。“自從兩個孩子出院后,再也沒有去復查,萬一再查出有什么病,我們心里承受不住。”他說。

當時,袋裝的三鹿奶粉慧幼1和慧幼2,每箱12袋,整箱批發(fā)的話是18元一袋,零售19塊每袋。還有一種桶裝的,一桶要一百多,但是不管價位有多高,那一批次生產的奶粉里面都有三聚氰胺。直到兩個孩子生病,他們家還有半箱吃剩的奶粉,后來工商局的人來把奶粉收走了,按價格給他們退了錢。
自從三鹿奶粉事件后,車彥軍就再也沒有給孩子吃任何品牌的奶粉,他從市場買了兩只奶羊,孩子的成長就寄托在了這兩只羊身上,每天給孩子喂羊奶。
“國外的奶粉品牌我們喝不起,事情發(fā)生后,我們再也不敢給孩子喝任何奶粉,買了兩只奶羊,給孩子喂了三年羊奶,孩子才漸漸長大。”車彥軍說。
車彥軍對奶粉的恐懼傳導到其它方便食品上。在當地村莊,“五毛食品”依然橫行。比如油炸面制品、豆制品、膨化食品、糖果、果味飲料等小零食。這些小食品價格低廉,口感辛辣刺激,色澤艷麗,對當地的孩子有很大的吸引力。
車彥軍尤其痛恨這樣的食品,他說:“兩個孩子只吃家里的粗飯,從來不讓他們吃外面的東西,我們真的害怕外面的零食食傷到孩子。但奶粉不一樣。只要奶粉沒有毒,便宜一點的,即使沒有什么營養(yǎng)成分,只要能養(yǎng)活孩子,還是會買的。”
那三年
時間回溯到2008年7月20日,車彥軍一家平靜的日子被三鹿奶粉打破。

不久,王鵬病情越發(fā)嚴重,持續(xù)不排尿,整個身體浮腫。在縣醫(yī)院住了一個星期之后,當時的車彥軍在內蒙古打工,母親在孩子四爺的陪同下去了蘭州。
車彥軍向時間財經講述,到蘭州以后,輾轉三四家醫(yī)院。最終,在蘭州大學第二醫(yī)院(以下簡稱蘭大二院)才確診:王鵬腎結石、尿道結石并伴有腎積水,輸尿管里有長7毫米、3毫米大的結石。當時,醫(yī)生已經開始懷疑三鹿奶粉,問吃了啥?車彥軍說吃只吃了三鹿奶粉。“那時候就聽說了,很多患病的小孩都吃的同樣的食物,得的同樣的病。”
經過一段時間治療,王鵬的尿道結石總算排了一顆以后,醫(yī)院給了一些化解結石的藥物,就帶回家了。

而此次,蘭大二院已無法治療,推薦到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醫(yī)院。王賀沒有哥哥幸運,通過手術治療才將結石排出。“醫(yī)生根本沒聽過這么小的孩子能得腎結石,隔著生殖器,都能摸到石頭。”車彥軍愛人到現在還心有余悸。
“十年前,家里吃飯都成問題,也沒有錢,為了給兄弟倆治病,錢都是一百、三百這么借出來。”
2008年9月9日,《蘭州晨報》刊登了一篇《14名嬰兒同患“腎結石”》的報道,文章稱,患兒食用同一品牌奶粉,由于當時種種原因,而沒有點名三鹿。據這篇報道作者沈麗莉回憶,“已經基本上確定是三鹿奶粉的問題了,但直接點出三鹿是要承擔風險的,在沒有非常確定之前,報社不能冒這個險,而且這個影響范圍不是一般的大。”
第二天簡光洲看到這篇報道,從主治醫(yī)生那了解到這個品牌奶粉就是“三鹿”,簡光洲徹底引爆了輿論。
9月11號,簡光洲的報道《甘肅14名嬰兒疑喝“三鹿”奶粉致腎病》見報了,立即引起了巨大反響,三鹿集團被迫召回問題奶粉,蒙牛、伊利、光明等知名企業(yè)也被卷了進來,整個國產奶制品行業(yè)陷入了嚴重的信用危機,在全國范圍內徹底掀起了輿論狂潮。
“后來,蘭州開通了免費檢查和治療結石寶寶的綠色通道。我們自費三四萬元之后他們開始免費。”車彥軍回憶道。
從免費以后,雖然治療花費開始變少了,但吃飯住宿不會免費,還是會花錢的,兩個孩子看病的錢幾乎把他整個家庭掏空了。
賠償合理嗎?
根據當年國家的賠償條例,哥哥王鵬因沒有動手術被鑒定為輕度患者,獲賠2000元,弟弟王賀接受了手術,被鑒定為重度患兒,理應獲賠30000元。

車彥軍表示,兩個孩子看病花費基本與賠償款持平,但孩子遭受了實實在在的病痛折磨,這是沒法彌補的。
曾經有律師建議車彥軍運用法律手段進行維權,集合多個患兒家庭聯名上訴,后來也不了了之。
三鹿奶粉事件發(fā)生以后,中國乳協協調有關責任企業(yè)(22家)出資籌集了總額11.1億元的嬰幼兒奶粉事件賠償金。根據2011年中國乳協首次回應,自2009年7月31日基金正式啟動至2011年4月30日,中國人壽累計辦理支付1794人次,支付金額1048萬元,基金賬戶余額1.92億元,未發(fā)生賠償糾紛,有關部門也沒有接到相關投訴。
按照當年規(guī)定,對確診患兒的賠償包括三個方面:一、承擔患兒急性治療費用。二、給予患兒一次性賠償金。三、建立患兒醫(yī)療賠償基金。其中,11.1億元中的9.1億元被用來支付患兒急性治療費用和一次性賠償金。根據相關部門的統一規(guī)定,全國近29.4萬患兒的賠償標準分別為:死亡賠償20萬元;重癥賠償3萬元;普通癥狀賠償2000元。
與此同時,患兒家長領取這筆錢的最后期限是2013年2月底。剩下的錢將納入11.1億元中剩余的2億元的患兒醫(yī)療賠償基金中——即患兒急性治療期終結后,18歲之前所患相關疾病的治療費用。但這筆錢最終結果,外界似乎并不是特別明晰。

最讓他感到困惑的是,18周歲以后患兒如果再出現遺留問題該如何賠償?此外,所有的患兒都年滿18周歲之后,該基金如果有剩余怎么處理?對于這些,相關方面也沒有表態(tài)。
車彥軍說,他一直不理解“為什么只管孩子在18歲之前出現后遺疾病的醫(yī)療費用,18歲以后就不管了?這不是我們的錯。”
當年的見證者,常亮律師對時間財經表示,年滿18周歲之后如果出現相關疾病就不再補償,這是不合理的。
在三鹿集團在發(fā)給車彥軍一家的《致患兒家長的一封信》中提到:“據醫(yī)學家反復研究、論證,孩子在治愈后一般不會有后遺癥。為預防萬一,我們籌資建立患兒醫(yī)療賠償基金。”
在這封信中,孩子治愈后,也沒有完全保證不會有后遺癥。這也是車彥軍一家所擔心的。
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研究,三聚氰胺本身會引起膀胱結石,與三聚氰酸(三聚氰胺污染的奶粉中也含有)結合時,會形成結晶,形成腎結石。這些小結晶會堵塞腎小管,有可能導致不能產生尿、腎衰竭,以及個別病例中導致死亡。三聚氰胺也被證明在某些情況下對動物有致癌影響。
2008年被行業(yè)內公認為中國乳業(yè)發(fā)展的一個轉折點。中國的奶牛養(yǎng)殖市場被新政策洗牌,監(jiān)管國產奶粉也越來越嚴苛。當年1月1日“史上最嚴奶粉新政”全面實施,這次奶粉新政預計將帶來一場行業(yè)大清理。預計新政實施后,奶粉數量將從2000個配方縮減到500個甚至更少,70%以上的奶粉品牌被淘汰。
十年間,中國奶粉安全有了巨大進步。近期,由中國奶業(yè)協會和農業(yè)農村部奶及奶制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共同發(fā)布的《中國奶業(yè)質量報告(2018)》顯示,去年我國嬰幼兒配方乳粉抽檢合格率為99.5%,三聚氰胺等重點監(jiān)控違禁添加物抽檢合格率已經連續(xù)9年保持在100%。
盡管國產奶粉已足夠安全,但是消費者對于國產奶粉的信心依舊不足。以京東商城為例,銷量排名前二十的嬰幼兒配方奶粉(1段)中,只有三款為國內廠家產品。
中國食品產業(yè)分析師朱丹蓬對時間財經表示,最大問題在于消費者對中國品牌不信任。一方面,中國消費者崇洋眉外的這種消費這種習慣的延續(xù)下,另一方面,在三聚氰胺的事件的影響之下,整個中國的消費者對于國產奶粉的信心還沒有完全恢復。
朱丹蓬進一步表示,除了國家、整個乳業(yè)的監(jiān)控這一塊要發(fā)力外,企業(yè)也要自律。最關鍵的還是消費者要建立起對于整個國產奶粉的信心,通過政府、行業(yè)協會、企業(yè)以及消費者各方的努力,中國的奶粉才能取得消費者信任,贏得發(fā)展。
“只要奶粉沒毒,我們孩子的下一代還會繼續(xù)吃,我們的要求其實很簡單。”車彥軍說
(原標題為《調查|“三聚氰胺”十周年:首患兒“個頭矮、尿不盡、頻繁生病”》)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