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長三角科創“云廊”:一項基礎研究如何轉化為應用技術?
科技成果轉化鏈條長,縱貫“研究→開發→實驗→中試→量產→銷售”等諸多環節。這也意味著,一項技術從基礎研究到量產銷售,面臨的關卡不少。
《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充分發揮市場和政府作用,打通原始創新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通道,推動科技成果跨區域轉化。
一項基礎研究如何在長三角轉化為應用技術?長三角城市群之間如何展開科創協同?目前的轉化通道有何特點與問題?澎湃研究所研究員通過調研采訪,試圖呈現基礎研究在長三角成果轉化的路徑,描摹三省一市打造科創協同生態的一種圖景。
闖入知識無人區:長三角如何發力基礎研究開展?
2010年,復旦大學化學系研究生王飛的科研之路走得并不順利。他專注于鋰硫電池的研究,每天都滿懷希望能裝上新一批電池,第二天早上就被慘不忍睹的充放電曲線潑一盆冷水。
兩年中,王飛如同西西弗斯不斷失敗,沒能得到任何有效的數據,也沒有把鋰硫電池成果研制出來。但在過程中,他意外收獲了新的研究方向,也為他十多年后發明全新的“鋅電池”埋下伏筆。
2021年元旦,已是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青年研究員的王飛與團隊的論文《基于過氧化鋅反應的可充鋅空氣電池》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主刊上,該研究開發了一種可充電鋅空氣電池。
以鋅和氧的反應為基礎的鋅空電池已經使用了一個多世紀,并成功商業化,應用于醫療與通信領域,如微型助聽器和無限信息傳遞裝置,但它們是一次電池(不可充電)。
王飛團隊的研究打破了堿性電解質對鋅空電池的束縛,為鋅空電池的可充電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未來可充電鋅空電池的問世,或將標志一種更安全、更便宜的儲能體系的誕生。
論文發表后,一些投資機構聞聲而來,包括Wily-G60科技發展中心(以下簡稱為“Wiley-G60”)。Wiley-G60是全球三大出版集團之一Wiley與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所合作的科研中介服務機構,依托于國際出版集團Wiley豐富的學術資料庫,對接高校科研人才與企業、投資機構,旨在喚醒“沉睡”的科研成果,實現基礎研究的產業化。
在Wiley-G60的牽線下,王飛團隊與陜煤集團上海研究院達成合作意向,為鋅空電池建立中試生產線。采購方認為,此技術在一年半內具有產業化的可能,預估市場價值高達500億。
在學界,高校科研成果向應用技術轉化的難度之高,被稱為“死亡之谷”。
基礎研究是一個探索知識無人區的過程,如王飛科研生涯前兩年的顆粒無收,科研生涯注定孤獨而漫長。在Wiley-G60負責這次技術對接的周健楠從業多年,他感受到:“基礎研究的轉換率不高,準確地說是很低。”
周健楠的感受,也是中國科研工作者的普遍體會。中國基礎研究的成果轉化率在國際上偏低。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的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率中,農業領域1.2%,材料領域1.9%,能源領域1.7%。但上述三個領域在美國的轉化率分別為6.5%、17.8%、19.5%。
在芯片等關鍵核心技術領域面臨“卡脖子”問題、全球科技競爭白熱化的背景下,作為科創“源頭活水”的基礎研究,正被推向更為重要與急迫的位置。
“十三五”以來,政策也對基礎研究加強了關注。例如,2018年《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發布,2021年《科學技術進步法》修訂,新增“基礎研究”專章等等。
長三角各省市“十四五”規劃緊隨國家風向,在加強基礎研究與創新策源的重要性的同時,增加對基礎研究的經費比例,浙江、江蘇和安徽皆將基礎研究在R&D經費上占比提高至8%,上海則更高,12%。
同時,高校科研人員作為基礎研究的主力軍,要保證基礎研究的開展,離不開人才激勵政策的推動。在2023年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中,習近平總書記就指出,要引導科技人員摒棄浮夸、祛除浮躁,坐住坐穩“冷板凳”。
2016年,教育部、科技部共同發布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在研究開發和科技成果轉化中作出主要貢獻的人員,獲得獎勵的份額不低于總額的50%。2017-2018年,長三角三省一市先后將科研人員的激勵份額提高至70%,加大激活科技人員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據悉,科研團隊的激勵機制都呈現出“三級模式”,例如王飛團隊的轉化合同中,激勵構成為70%科研團隊+15%學院+15%學校;而澎湃新聞調研的另一家科研大院,安徽省農業科學院科(以下簡稱“安徽省農科院”)則是70%科研團隊+20%研究所+10%農科院。安徽省農科院科研處副處長黃慧對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表示:“轉化成績也會寫進科研人員的人才評價里,作為職稱評審和人才項目類申報評議的重要依據之一。所以大家的積極性提高了很多。”
推動技術轉化:長三角一體化下的三種實踐
然而,從研究到技術的轉化,仍存在諸多梗阻。
Wiley-G60曾遇見一項較為可惜的技術成果。有企業希望找到針對工業廢氣VOCs更高效的處理方式。Wiley在論文庫中篩選關鍵詞后,找到了蘇州大學的“多元催化劑嵌入法富集去除低濃度VOCs增強技術及應用”。2020年,該技術獲國家技術發明獎。
企業計劃用1500萬購買三年使用權。但樣機送至工廠測試時,效果并不理想。“相當于實驗室做的數據都非常好,但工廠實際用的情況太復雜了,不是實驗室那種‘完美’狀態,這項技術現在只能再收回去完善。”周健楠說。
高校科研的“中試空白”并非新問題,且對高校和“大院大所”等創新主體來說,尤為突出。“中試生產”指在實驗室完成研究后,采用與生產基本相符合的條件進行放大研究的過程,是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的重要環節。2023年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復生就曾建議,建立政府主導的、具有完整功能的中試平臺,以促進科研成果更快地從科研人員的“抽屜”進入工廠的生產線。
“中試空白”之外,供需雙方間的信息不對稱是另一個阻礙科研成果轉化的典型問題。周健楠表示:“高校老師不對接企業的話,他們也不知道企業的訴求是什么。”而黃慧則發現,科研人員埋頭于論文與實驗室或科研一線,他們的性格其實并不適合對接市場。
但在需求側,周健楠感到,企業對技術的訴求強烈。這源于企業更加市場化,也更具憂患意識。以陜煤集團為例,在節能減排的大勢下,他們也希望在能源技術上轉型。據悉,陜煤集團計劃五年內面向高校院所投入30億創新協同資金。
對接科研技術與應用企業的方式有哪些?澎湃研究所研究員采訪調研發現,至少存在三種模式:
首先,以Wiley-G60為代表的轉化中介服務機構。論文《科技成果轉化的三要素》指出,此類機構可減低科技成果轉化的中間成本,包括信息成本、交易成本與管理成本等。不過,周健楠表示,雖然Wiley-G60在高校方面資源豐富,但企業與投資機構方面的拓展有限,目前未能實現科技成果的供需資源平衡。
第二,以安徽農科院為代表的“院企合作”模式。企業提出所需目標,院所根據需求做科研。黃慧表示,農科院與省里農業龍頭企業已經形成非常密切的合作,“他們知道市場的導向和消費者的需求,我們的研究團隊根據企業的需求選定研究方向跟他們開展合作研究。”但在此模式中,科研機構在定價上的話語權仍有待提高。
第三,政府機構牽線搭橋建平臺,以協同科創資源流動。在長三角地區,聯動三省一市的科創共同體對此發揮著作用。
2023年7月18日上午10點,澎湃研究所研究員調研時正逢一家企業參觀完G60科創走廊展廳,同時,另一家企業正由講解員帶領進入。長三角G60科創走廊聯席辦科創組組長、松江區科創辦副主任宋蘇偉表示,這里每天來訪的企業很多,一開始平均每天有7、8家企業約訪,隨著G60科創走廊知名度的打響,吸引了更多企業參觀學習,最多的時候團隊來訪間隙排到15分鐘一個班次。

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大廳標識。 邵媛媛 攝
依托G60高速公路、商合杭高鐵、滬蘇湖高鐵這幾條交通干線,沿線上海松江,浙江嘉興、杭州、金華、湖州,江蘇蘇州,安徽宣城、蕪湖、合肥等九城協同打造“科創+產業+金融+人才”一體化發展的G60科創走廊由此誕生。每年,來自九城的青年干部會匯聚上海松江,開始一到兩年的掛職工作。
在推進技術成果轉化、落地方面,G60科技成果拍賣會(以下簡稱“G60科拍會”)已漸成影響力。2019年開始,G60科拍會以“1+365”的形式,即一年中有1天舉辦線下拍賣,同時全年都可以在線上平臺進行技術成果的交易,以釋放機制的長效性。
宋蘇偉對G60科拍會上的一宗拍賣印象深刻:一項自動駕駛技術競爭激烈,經過13輪競價,最終以高于原始價格近三千萬的價格,被一家知名自動駕駛汽車公司收入囊中。而拍賣會當天,現場交易額達23億元。2023年是G60科拍會的第五年,累計交易額高達109.68億元。而在2019年舉辦的第一年,這個數字是1.04億元,即五年內實現100多倍的增長。

宋蘇偉告訴澎湃研究所研究員,科技成果拍賣會的舉辦不僅為上下游企業和機構提供了交易機會,還一邊為企業方提供了技術選擇,另一邊也給技術方提供了市場反饋,以及政府協調的應用場景。而對于技術的出售方而言,黃慧表示,“通過拍賣會,可以知道技術成果的市場價值,并通過一定程度的溢價推動科技研發的動力。”目前僅G60科創走廊策源地松江,R&D指標就已經達到了6.79%,而其中90%又是由企業主導推動。
除了G60科創走廊之外,各省市亦有舉辦科技成果拍賣會。同時,從每年攀升的交易額可見,技術方與企業方對此的需求巨大,但如何更順暢地對接上供需雙方,仍值得思考。
一項基礎研究如何實現成果轉化?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路徑下,打造科創協同生態,與打通科技成果轉化路徑上的各環節,是一種答案。

設計 白浪
——————
《浪尖報告》,深化長三角產業協同,推動上海與40城深度對話合作。
由澎湃研究所團隊主理,傳播關鍵信息,支撐政商決策,探索合作機會,實現優質傳播。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