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羅大佑作曲,上海愛樂樂團公演《何以中國》交響主題曲
在近日舉行的“幻想交響曲”音樂會上,上海愛樂樂團首次公開演出了《何以中國》交響主題曲。
此曲長約4分鐘,出自上海廣播電視臺傾力打造的大型系列紀錄片《何以中國》,由音樂人羅大佑操刀創作。首次公演由上海愛樂樂團常任指揮張亮執棒,以近百人的龐大樂隊編制演奏。

演出現場
《何以中國》共8集,以縱向時間為線索,追溯中國作為文明國家的根基、發源與早期形成和發展。
羅大佑創作的主題曲融入了來自大自然的美妙音律與和弦,帶領觀眾穿越時空,領略歷史的輝煌,揭開考古的神秘面紗。
“人類的生命來自于自然、來自于地球,所以音樂里面加了鳥的聲音、自然的聲音。”羅大佑說,如果用歌詞去講述文明進程,反而容易局限,所以他不采用唱,而是選擇能引起全世界共鳴的器樂演奏來表達,“這首曲子值得慢慢聆聽。”
交響主題曲《何以中國》在完全遵循原作的基礎上,以交響編制配器演奏,同時加入了中國民族樂器簫、竹笛、古箏。
樂曲伊始,小提琴奏出若隱若現的泛音,展開古老神秘的史前背景。簫吹奏出中華文明的亙古久遠,竹笛模擬出鳥鳴雀語等自然生靈,古箏模仿兩千多年前的撥弦古樂器箜篌奏出主題旋律,一幅古代畫卷漸漸浮現于眼前……在小軍鼓有節奏的鼓點驅使下,音樂趨向熱烈、豪邁,寓示著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逐步繁衍、發展的文明過程。
“古箏、竹笛、簫的旋律清晰動聽。民樂在敘事時,時而拙樸,時而神秘,把遠古中國的故事緩緩講來。西洋樂器的合奏則是對文明歷史的加持,表達了中國文明史的恢弘和磅礴。”演出結束后,紀錄片《何以中國》創作團隊說。
“樂曲結構短小,但構思精巧簡練,不但有大自然的聲音,而且展開的音樂畫面中還洋溢著濃濃的人文感,內涵十分豐富。使用五聲音律創作,讓樂曲始終散發出無法替代、特征鮮明的中國韻味。”一位樂評人說。
“樂曲像一幅畫卷緩緩展開,氣勢很震撼,很磅礴。”一位觀眾聽音樂時腦補了紀錄片的畫面,聽完后更期待紀錄片了。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