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牛津大學瑞雪·墨菲、上海社科院包蕾萍談“全球化的中國學”
2023年11月23日,上海社科院社會學所副所長包蕾萍教授與牛津大學的瑞雪·墨菲(Rachel Murphy)教授在“世界中國學大會”上重逢。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開始,墨菲就與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當年,作為劍橋大學的博士生,她赴江西開啟了自己的農村研究,這段經歷也成為她學術旅程上的重要里程。
在此次大會期間,包蕾萍向記者介紹說,墨菲在華期間,用她的中文名“瑞雪”,映射了她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寓意“瑞雪兆豐年”。包蕾萍贊賞墨菲的研究,強調其憑借對中國城鄉社會的深度調查,對中國有著極其深刻的理解。
墨菲在中國進行的長期研究,奠定了其領域內的學術權威地位。她的博士論文不僅顛覆了西方學者對中國農民工問題的傳統認識,更預見了隨后國策的變化,強調了農民工在城市融合和回鄉發展中的雙重角色。她的觀察力所捕捉的細節,對于了解農民工對中國鄉村的深刻影響提供了寶貴的視角。

論壇現場,包蕾萍與瑞雪·墨菲對談

瑞雪·墨菲所著《農民工改變中國農村》,聚焦中國鄉村與農民工問題
何謂“全球化的中國學”
關于“全球化的中國學”這一話題,兩位教授都共享了她們對中國學新趨勢的見解。
墨菲指出,隨著中國經濟力量的壯大,西方世界將中國學視為區域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西方學術界,中國學是與南亞研究、非洲研究、俄羅斯與歐亞大陸研究等學科并列的學科。但是,隨著中國作為世界經濟大國不斷崛起,中國學在更廣泛區域研究中的地位也日益突出。
墨菲借用了薩義德的觀點,說明西方對東方的學術研究常常淹沒在權力結構中,薩義德認為,西方關于東方的知識所反映的并非東方,而是更多反映出話語支配者的擔憂與幻想。而區域研究的轉向,正從闡釋欠發展社會的問題,邁向關注當地實現現代性的方式。西方社會科學對于中國這樣的非西方社會的分析常常因忽視地方社會文化特質而受限。
從墨菲的角度看,過去誕生于西方的“中國學”不免有許多局限性,例如忽視了與中國社會文化特征相關的話題,譬如儒家家庭倫理思想。因此,中國學有助于促進社會科學的變革,豐富社會科學的內涵,實現“去中心化”。為了從中國自身的角度理解并評價中國,同時參與更廣泛的學術對話,其中一種方法是對中國現象進行比較研究,以及/或者在全球背景下進行研究。中國學不僅可以推動社會科學的變革,還提供了豐富的本土化策略如何帶動現代性的視角。中國學者在國際期刊上發表作品,以及中國學在“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流行,標志著中國學已正式邁向全球化階段。
包蕾萍說,從中國崛起的發展模式,到其對全球影響的討論,每個與中國相關的講座都是她最近一年來在牛津大學訪學時所聽到的話題的焦點。這反映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對中國研究充滿熱情的海外年輕學者日益增多,他們希望深入理解中國,并積極加入相關的學術討論。包蕾萍說,中國在西方當代學術語言體系中已經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無論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領域,中國案例都是繞不開的話題。
如果要真正實現全球化的中國學研究,包蕾萍認為,應繼續堅持全球化的立場,開辟更多的合作交流的平臺,讓更多的西方學者能夠來了解中國、研究中國,讓更多的中國學者能夠走出去,把我們的思考、發現以及立場、觀點,和世界分享。墨菲也認同她的觀點,她說,雖然在實踐中,比較研究可能難以展開,因為對一個“區域”的專業研究就需要付出極大的時間和精力成本,遑論同時對兩個區域進行研究。但她還是認為,比較性和全球嵌入式的區域研究議題,以及以中國變革經驗作為比較點的研究也預示著未來全球將有更多開展研究合作與豐富國際學術交流對話的可能性。
中英兩位學者的未來合作

包蕾萍所著《獨生子女神話》,聚焦中國家庭
包蕾萍透露,她與墨菲教授計劃合作進行一項關于中國青少年和兒童暑期生活時間分配的研究。這項合作緣起于中英雙方共同開辟的合作學術平臺。這項研究旨在考察結構性因素如何塑造兒童成長環境,并著眼于通過國際合作提供覆蓋中國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全面視野。
包蕾萍舉例說,應試教育下的暑假生活和雙減政策后的暑假生活,農村孩子的暑假生活和城市孩子的暑假生活,都是社會的一種結構性安排,背后隱含著社會發展宏觀背景對個體生命歷程的塑造。墨菲教授也對這項研究抱有很多期待,她提到中國的變化非常大,每次她去到農村都會注意到新的變化,她2020年的英文專著《大遷徙時代的中國孩子》為了解中國農村家庭中性別和代際關系的變化提供了有趣的觀察,未來的研究將聚焦“時間”安排,可以預見這項研究也會誕生有意思的洞察。

最后,面對記者詢問對中國研究領域的年輕學者是否有所寄語時,墨菲教授輕笑著說:“我的建議就是中國人應該去國外學習中國研究,而外國人應該來中國拿中國研究的碩士學位,這樣他們都能收獲局外人和局內人的視角。”包教授則強調,上海作為一座海納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必將促進雙方的學術交流,她對這樣的合作充滿期待,并希望能夠促成更多關于中國研究的重要學術作品在此誕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