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世界僅有的錫伯文報紙在新疆伊犁刊印了第5800期
新疆伊犁有一份全世界唯一的錫伯文報紙,這就是伊犁州察布查爾縣的縣委機關報。11月26日,“幸福就在這里”參訪團來到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見到了這份已經辦了5800期的報紙。
《察布查爾報》前身是1946年7月在伊寧市創辦的錫伯文的《自由之聲報》,至今已有77年歷史。1974年,該報復刊并更名為《察布查爾報》之后,一直保持著周二刊。
2023年11月24日,該報印刷了第5800期。

第5800期察布查爾報。本文圖片均為 澎湃新聞記者 譚君 圖
該報一共四版,一版為時政要聞,二版為農業科技,三版為文藝副刊,四版為文教衛生法制。每周兩期,全年100期,年發行量24萬份。今年,該報還開通了微信公眾號,將報紙電子版發在公眾號上,便利閱讀。
“我們報紙能走到今天,離不開黨和國家的關心和重視。這是1954年國務院為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定制贈送的一套錫伯文鉛字模板和印刷設備,一直用到2008年。”走在察布查爾報院子里,該報編輯趙金秀向參訪團介紹。對國務院贈送的鑄字機、鉛鍋等,該報均作為文物陳列在院內。

察布查爾報大樓。

察布查爾報院子里陳設的設備舊物。
2008年,自治區語委會研發了錫伯文軟件,從此《察布查爾報》告別了鉛字印刷,進入了計算機排版和膠印時代。2012年,國家東風工程項目又為該報投入彩印設備,結束了報紙67年黑白印刷歷史。目前該報有16名員工,負責從采編到印刷出版的全流程。這些員工絕大部分為錫伯族人。8名員工中有2人持有國家新聞出版署的記者證。
“我們的頭版圖片大部分是記者自采的,我們是縣委機關報,要報道縣里的大小事件。”編輯吳新紅說。
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是全國第一個成立的少數民族自治縣。錫伯族何以能保留自己的文字且還能辦出一份延續至今的報紙?
“我們的祖先是從東北沈陽西遷到新疆伊犁衛國戍邊的錫伯人。”面對參訪團的疑惑,《察布查爾報》的編輯紛紛表示。
公元1764年,為加強伊犁防務、保衛邊疆,清政府決定從盛京及其所屬諸城的錫伯官兵中,挑選年富力強、善于騎射的兵丁一千名,防御、驍騎校各十員,官兵之家眷三千二百七十五口,共計四千二百九十五人遷往伊犁。經過長途跋涉萬里遠征,1765年,四千錫伯族軍民抵達伊犁并從此扎根。
由于處在自成體系的文化區域,錫伯族人將祖先使用的語言文字完整地保留下來。錫伯族以前一直用滿文字母書寫錫伯文。1946年,錫伯族人將滿文改造成錫伯文,并且刊登在報紙上,從此,世界有了錫伯文,并成為了滿文的繼承者。
在許多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逐漸消亡的今天,《察布查爾報》不但記錄著一個民族的發展足跡,是錫伯人紙上的精神家園,還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

社長郭新剛介紹現在的印刷設備。
“現在,每年都有幾批國內外的滿文、錫伯文化研究機構和人員到我們報社來訪問、交流,尤其是年輕一代的滿族青年特別喜歡我們報紙。”社長郭新剛說。對于全世界研究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的研究團體和個人而言,唯有中國的《察布查爾報》延續著規范的錫伯文書面文字,因此具有極強的文化珍稀性。
據介紹,察布查爾縣共有人口19萬人,民族25個,其中錫伯族人1.9萬。為傳承錫伯族語言,該縣第一小學的學生至今保留三年的錫伯文學習課程。

錫伯族導游介紹其民族歷史。
當日,參訪團還來到了錫伯古城景區參觀。在這里,錫伯族導游介紹了其民族作為古代鮮卑族后裔的歷史淵源,以及在新疆屯墾戍邊的雄壯歷史。

射箭傳承人吳俊亮展示技藝。
察布查爾還被稱為“中國箭鄉”。訪問中,伊犁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射箭傳承人、錫伯族人吳俊亮,向參訪團展示了其精湛的射箭技藝。他在多次全國傳統弓射箭邀請賽中多次獲得冠軍。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