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先行者|“張江十日”系列報道:科學城擴區與提質“二重奏”
【編者按】自1992年起,從“張江高科技園區”到今天的“張江科學城”,從規劃面積17平方公里,到如今的220平方公里,這片曾是農田與村莊的土地,已然成為“上海創新”的一面旗幟,“中國創新”的一個品牌。
九月,澎湃科技派出一路記者,駐扎張江科學城,歷經十天的深入調查和采訪,試圖幫助公眾厘清張江矚目成績單背后的底層邏輯:過去30年,張江做了什么?做對了什么?作為中國科技創新的“先行者”,又將在未來的國家戰略中擔當什么角色?
我們調研發現,“創新”是張江的底色。這是一種系統性、全生態的創新:人才政策、營商環境、審批制度、孵化服務、基礎研究以及應用轉化、產城融合……張江已是一座位于上海東南腹地,有著代表中國最強科技實力的產業集群,也有商場、學校、醫院、體育場、博物館的煙火之城。
張江十日,澎湃科技帶你“看見”。

張江第8日。
在上海浦東,周浦鎮一直是一個充滿煙火氣的江南社區,張江則是代表中國高精尖科學前沿的集聚區,不想有一天,他們會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
澎湃科技來到周浦鎮,一方面感受到周浦濃烈的煙火氣,一方面通過對周浦智慧產業園的考察,得以了解到現今的周浦,已有五分之四的區域成為張江科學城的一部分,享受張江的各種政策便利。
三十多年間,張江從原先的鄉野農田,正演變為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硬核主導產業集聚的科學之城。由園向城的蝶變,張江科學城共經歷四次擴區。地理面積在不斷拓寬的同時,張江正圍繞“不動體制強機制”,實現規劃一體編制、建設同步推進、政策全域覆蓋。

張江科學城航拍圖。圖片來源:上海科創辦
在推進擴區提質的工作中,如何從機制層面探索出一個高效運行的模式,推動張江科學城建設項目的快開工、快建成、快產出?如何以積極穩健的制度創新,對張江科學城擴區提質工作進行優化調整?澎湃科技記者在走訪中一一尋找答案。
更好展現科學城硬核實力
張江科學城擴區提質辦四級調研員李季剛負責此次擴區提質相關工作。 他向澎湃科技記者講述張江科學城歷經的“擴區”故事。
1992年至2000年,張江高科技園成立初期,面積從最初的17平方公里擴至25.9平方公里;2011年,張江高科技園區核心園區面積擴至75.9平方公里;2017年,上海市政府批復《張江科學城建設規劃》,面積從75.9平方公里擴至約95平方公里。至此,張江高科技園區變身為張江科學城。最新的這次擴區,張江科學城在95平方公里的基礎上,再次擴至220平方公里。

張江科學城擴區至220平方公里圖。圖片來源:上海科創辦
“張江科學城之前是一塊狹長區域,向東西方向擴展后,科學城‘長胖了’。”李季剛介紹,擴區向東北拓展,納入了唐鎮和合慶板塊、川沙板塊;向西拓展,主要納入北蔡花木板塊、康橋周浦板塊。
擴區前,張江科學城擁有6個產業社區,其中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和人工智能三大主導產業發展相對完整成熟;擴區后,張江科學城,納入張江總部園、銀行卡園、御橋產業社區、周浦智慧產業園等重點產業功能園區,直接擁有15個產業社區。
張江科學城在由園向城的轉變過程中,發展也出現了一定的瓶頸。比如,張江科學城發展雖有基礎、有潛力,但總體來講可用面積仍然偏小,可容納的創新主體數量與世界一流科學園區仍有差距,“城”的氛圍還不夠濃厚。
科學城擴區可以破解科學城未來發展瓶頸制約,完善科學城未來城市功能形態,更好的建設世界一流科學城。此外,可以帶動周邊城鎮跨越發展迎來新機遇,進一步充分發揮張江科學城在浦東腹地創新走廊建設中的核心輻射作用。
此次位于張江科學城擴區范圍內的周浦智慧產業園區,如今正面臨著一次全面的產業升級。周浦從地理位置上來看,緊鄰張江科學城,交通便捷,從空間上看,周浦和康橋板塊內規劃住宅用地面積約為10.6平方公里,未開發的住宅較多,也可以為張江科學城人才提供充足的住宅空間資源和居住保障。

周浦智慧產業園區。圖片來源:上海科創辦
在擴區前,周浦智慧產業園原規劃面積3.77平方公里,是張江民營企業總部集聚區的“先導區”,也是浦東新區產業園區轉型試點園區之一。
周浦鎮副鎮長周俊是土生土長的上海本地人,他向澎湃科技突出強調了很多張江科學城擴區之后的優點。大家都知道張江是中國科學技術高地,是上海經濟發展的亮點。但如果對外說‘周浦智谷’,肯定會被問周浦在上海什么地方?你的產業園區有多大?主要產業是什么?”周俊回憶當年外出招商引資時常遇到的尷尬。“而此次擴區提質的規劃將提升周浦鎮的品牌知名度,對外打響周浦智慧產業園的名氣。”
為企業提供新發展機遇
位于上海浦東新區北蔡鎮綠科路環業西路附近,華勤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勤技術”)全球研發總部項目施工,正在如火如荼地持續進行中。
建成后的華勤全球研發中心項目總占地面積約48畝,總建筑面積約為17.3萬平方米,可以容納5000名員工。
華勤技術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全球智能硬件平臺型企業,團隊起家時僅有四位工程師,如今已經成長為員工近三萬人的上市公司。
華勤技術營銷副總裁兼董事會秘書王志剛告訴澎湃科技,作為一家土生土長的浦東民營企業,華勤對張江科學城的感情深厚,“可以說,我們一路見證了張江科學城如何一步步變成當前科學新城的情況。”王志剛回憶。
2008年,張江高科技園區規劃面積為25.9平方公里左右,彼時,華勤技術正處于創業初期,四名工程師創始人帶著300名研發人員剛搬遷至張江科學城內辦公。王志剛回憶,當時辦公,經常會聽到園區內打樁機的哐當聲和駁船的汽笛聲。
近二十年時間,伴隨著張江科學城由園向城的發展,華勤公司的業務也從中國市場拓展至全球市場。
2021年,隨著公司業務和人員的擴張,原先辦公環境已經難以滿足華勤技術的發展,華勤面對一個現實問題:更大體量規模的全球研發中心的總部設在哪里?
綜合考慮上海市內多個工業園區,最終華勤技術將選址確定在此次張江科學城擴區的范圍——北蔡產業社區。

即將建成的華勤技術總部圖。圖片來源:上海科創辦
北蔡產業社區目前由北蔡鎮沿金色中環重點打造而成,社區將重點承載張江科學城溢出效應,聚焦集成電路(半導體芯片)、信息通訊、高端軟件設計研發類產業,形成科技類上市企業總部或研發總部集聚區。
王志剛說,公司最初糾結了很久,最終選擇落戶北蔡產業社區。
王志剛告訴澎湃科技,華勤落戶北蔡,能夠吸引更加具備競爭力的像人工智能汽車電子配套廠商在張江科學城落戶,此外,華勤也能為更多“卡脖子”領域的國產化芯片提供大批量使用與進一步發展的機會,幫助國家更好的培育與掌握智能硬件產業鏈上游的關鍵領域。
助力項目高效落地
在張江科學城,一個創業項目從想法落地到項目獲批需要多久?
“整個過程中,通過張江科學城和北蔡鎮政府的溝通協調,審批流程推進的速度非常快。”王志剛提到,最終從項目立項到方案審批、再到土地掛牌,政府非常高效。從頒發規劃許可證到施工許可證,所有必要的文件在一天之內完成遞交并獲得批準、領證。
精簡高效、多部門統籌推動項目快批準、快開工的背后,得益于張江科學城在此次擴區提質過程中管理制度上的創新。
李季剛說,他們在2022年7-8月,用了一個多月時間,調研走訪了科學城擴區涉及的11個街鎮和相關管理局。
圍繞具體的規劃怎么做、政策如何共享、審批工作如何展開這些主要問題,聽取意見。經過調研,大致清楚了擴區后將會面臨的管理變化。
首先,擴區后面臨的管理主體會非常復雜多樣,管理職能也存在差異。比如,在審批職能方面, “有些管理局具有全部審批事權,有些管理局具有部分審批事權,而街鎮沒有行政審批職能。”
李季剛認為,眼下亟需解決的一件事,是如何在不動體制的情況下在機制上實現創新,來協調推進管理擴區后220平方公里的工作。
為了更好統籌協調擴區提質過程中的各項工作,圍繞“不動體制強機制”,張江科學城專門設定了聯席會議管理模式,以此來積極協調跨部門工作的交流合作,成員單位包括區各相關部門、五大管委會(管理局)和11個街鎮。
李季剛告訴澎湃科技,2022年10月,在張江科學城牽頭下,第一次聯席會議召開,參加的各部門和各管委會、街鎮反響不錯。此后,每兩三個月不定期召開,每次召開聯席會議的時間都持續兩三個小時,會議上的討論不拘形式。
“我們會詢問各類項目的進展,遇到了哪些問題。聯席會議上,各個工作組負責牽頭對口領域的業務指導、政策受理審核等工作,對仍無法解決的問題當場點對點溝通。”李季剛說。
提及聯席會議制度,周俊感觸頗深,“說個形象點的比喻,原來各個街鎮和管委會之間像一個個信息孤島,大家各做各的,中間好像有一個隱形的壁壘。現在不一樣了,中間沒有無形的邊界,數據和信息是流通的,在招商過程中,企業對于配套服務有哪些需求,通過這項制度能夠把信息更好的整合起來。”
伴隨著擴區提質工作的推進,張江科學城逐漸形成了以聯席會議制度為主要抓手,同步展開規劃一體編制、建設同步推進、政策全域覆蓋等方面的工作,充分發揮張江的品牌效應和創新策源功能,合力推動張江科學城開發建設。
周俊認為,張江擴區后的創新沃土和政策幫扶對于入駐周浦智慧產業園的企業來說相當于是“孵化器”。
“擴區前,周浦只有3.77平方公里的企業可以享受張江的優惠和人才補貼政策,如今,36平方公里內的企業都能享受到政策的扶持。”周俊向澎湃科技提及一個細節,擴區后最直觀的改變是,有商業項目聽聞周浦智慧產業園區就在張江科學城范圍內,2023年年初,就有人從國外專程來到周浦,主動找上門來洽談合作細節。
周俊相信,好的經濟生態就像一條河一樣,不僅能容納大魚,也有小魚和小蝦米的生存空間。張江科學城的創新經濟形態就像一條正在流動的河流一樣,如今里面的水環境更加健康和諧,能夠容納的生物及其樣態也更豐富。
“從今往后,周浦智慧產業園和張江科學城的發展能夠互相支撐,希望周浦也能為張江孵化一些小微企業,助力科學城的成長。”周俊說。
事實上,周浦鎮和北蔡鎮只是“張江速度”發展的一個縮影。目前,張江科學城正圍繞產城融合,加快補短板、提速度。未來,11個街鎮將依托科學城重點產業輻射帶動,持續放大溢出效應,持續優化產業結構,推動新舊動能轉換,提升經濟發展質量。擴區提質后的張江科學城將彰顯硬核科技本色,加快建設成為“科學特征明顯、科技要素集聚、環境人文生態、充滿創新活力”的國際一流科學城。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