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智能汽車觀臨港|自動駕駛下半場,東海大橋上智能重卡加速駛向商業化
【編者按】
臨港,位于上海東南角的滴水湖畔,也是面向世界的重要窗口。這里新描繪了一張藍圖——智能汽車生態城,已經走進這張藍圖的每一位生態參與者是先行者、共建者,他們扎根臨港,也開啟自己新的征程。
過去的2022年,臨港新片區智能新能源汽車產值達2634億元,成為新片區首個產值突破2000億的產業。在汽車電氣化、智能化的發展浪潮中,作為上海汽車產業“黃金三角”之一的臨港勢頭尤為猛烈。
截至目前,圍繞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和上汽集團臨港生產基地,臨港已形成了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鏈上下游集聚的態勢。然而,在全球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駛入快車道之際,未來的汽車將演變為與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深度融合,產業協同、關鍵技術突破、政策法規創新等都將持續向縱深處推進。
臨港打造智能汽車生態城,將在建設中試圖給出“臨港方案”,助力中國汽車產業在新一輪變革浪潮中引領全球。
作為中國最大的汽車集團、上海市重要國企,上汽集團這一領頭羊正在進行一場全面轉型的長跑。近年來其培育的20余家“科創小巨人”奔跑在各自的前沿賽道上,同時備受市場和資本關注,不少融資表現搶眼,甚至擬分拆上市。
“2年前友道智途成立并布局在臨港,是上汽集團致力于人工智能、無人駕駛的重大戰略舉措,而實際上上汽在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已經積累了近10年,成立這家公司是希望把自動駕駛商業化應用的價值真正地凸顯出來。”上海友道智途科技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楊磊近日在接受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記者采訪時如是表示。
楊磊表示,過去的2年時間里,和臨港的快速發展同頻,友道智途在臨港這片得天獨厚的土壤上步伐很快。2022年11月,獲得全球首張智能網聯汽車示范運營牌照;2022年12月,智能重卡“減員化”運營測試順利完成“5車編組、中間3人真無人”技術驗證落地;2023年6月,獲得全國首批無駕駛人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牌照……
“在東海大橋這樣一個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場景,友道智途5G+L4智能重卡力爭在2024年實現真正的無駕駛人的商業化運營,無駕駛人自動駕駛的價值也將被真正挖掘出來。”楊磊強調,這樣一個獨一無二的場景,“正是得益于臨港在自動駕駛領域政策和法律法規方面的獨特優勢。”

上海友道智途科技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楊磊。
始于東海大橋:未來臨港還有更多的應用場景
東海大橋是我國第一座跨海大橋,是洋山港區連接陸地的唯一通道。“臨港集疏運中心-東海大橋-洋山港”之間近百公里的物流環線,具備普通道路、高速公路、碼頭、堆場、夜間大交通流量等復雜場景。
對自動駕駛技術開發和實踐來說,這無疑是絕佳的場景。目前這幕情景已經不是新奇事:來自友道智途的5臺5G+L4智能重卡自動編組,在常年大型車輛密集的東海大橋上行駛有序,車隊可做到70km/h的時速行駛,并保持1秒以內的時距,同時具備自動換道、避障、繞行等功能。
“盡管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來支持自動駕駛的測試運營和商業化落地,但是對于商用車領域,開放道路高速混行場景的無駕駛人測試一直是比較難的,但卻是非常關鍵的一步。臨港,在這方面給予了我們很大的支持。”
所謂的開放道路,是指在公共道路的開放環境中評估被測系統,即在社會車輛和行人通行的道路上,對自動駕駛車輛在各種復雜場景下的運行狀況進行綜合性測試。而商用車在開放道路高速混行場景的無駕駛人測試也被認為是自動駕駛車輛能夠量產并向市場大規模推廣應用的標志性測試。
楊磊提及,就在今年6月,臨港新片區向友道智途等4家企業的15輛車,發放了基于立法基礎的全國首批無駕駛人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牌照。其中,友道智途單家獲得5塊牌照,是所有4家企業中最多的。
這也就意味著,友道智途5G+L4智能重卡可以在東海大橋區域,在無駕駛人的狀態下合法進行測試,也就是“真無人”時代來臨。
總體而言,友道智途目前主要形成了兩大系列的水平運輸產品,除了開放道路上的高級別自動駕駛,也即是可替代集卡的智能重卡外,友道智途在封閉場景中的高級別自動駕駛探索則是自主開發的無人純電智能平板轉運車(AIV)。
“目前,我們主要落地場景是在港口,針對傳統碼頭改造。”據楊磊透露,早在2020年底,友道智途的AIV即進入外高橋四期碼頭開展測試,目前已進行了近3年的準商業化的運營。“和在社會開放道路上行駛的智能重卡相比,在相對封閉場景,AIV的場景成熟度和客戶接受度會相對高一些。”

截至目前,友道智途已在上海港外四碼頭、上海羅涇港區集裝箱碼頭、寧波大榭碼頭、中遠海運太平洋碼頭、山東日照港、青島港、京唐港等碼頭開展測試運營。楊磊還提到,包括未來的小洋山港北區,也是友道智途自動駕駛將深入的場景。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聚焦港口和碼頭的應用場景外,友道智途也緊接著向礦山、大型制造園區等場景推進。“包括臨港的一些制造園區和物流園區的短駁運輸場景也是非常重要的落地場景。除了東海大橋,臨港還會有更多的項目落地應用的機會。”
“除了政策層面不斷支持之外,還有一點是產業鏈發展、客戶接受度等都在朝著一個利好的方向發展,讓自動駕駛的公司有更多的業務場景落地的機會。”楊磊補充談到其近年來的行業觀察。
自動駕駛下半場:力爭在臨港率先實現“真無人”商業化運營
業內普遍認為,自動駕駛行業已經從聚焦技術競爭的上半場,進入到了以商業化落地為主導的下半場。
而臨港則是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最有競爭力的土壤,除產業集群和大量場景應用的優勢之外,更為關鍵的是其在被稱為“最難啃的骨頭”,也就是制度和法規創新方面走在全國前列。
早在2020年12月,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管委會牽頭編制出臺的《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專項規劃(2020-2025)》正式發布。特別提到要完善政策法規和技術標準,發揮臨港新片區制度創新優勢,推動政策法規突破,在“智慧交通、自動駕駛”發展上先行先試。推動高度自動駕駛(L3級別以上)先行示范,推動有條件開放高度自動駕駛車輛上高速、高架道路進行測試及示范應用,在特定區域率先試點無安全員的自動駕駛載人、載貨商業化應用。
今年6月,在《臨港新片區智能網聯汽車創新引領區總體建設方案》發布之際,臨港新片區還向友道智途、圖森未來、賽可智能、云驥智行4家企業15輛車,發放了基于立法基礎的全國首批無駕駛人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牌照。同時,依據《上海市智能網聯汽車示范運營實施細則》,臨港新片區臨港公交、臨港捷運兩家企業獲得了上海首批智能網聯公交示范運營牌照。此外,依托《上海市浦東新區促進無駕駛人智能網聯汽車創新應用規定》立法成果,臨港新片區管委會還發布了《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促進無駕駛人智能網聯汽車創新應用實施細則》。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最新發布的《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關于支持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深化拓展特殊經濟功能走在高質量發展前列的若干意見》(共包括6方面29條政策)也明確提到,推進智能網聯汽車創新應用。支持新片區高標準建設智能網聯汽車創新引領區,支持L3及更高級別的自動駕駛功能商業化應用,探索無駕駛人智能網聯汽車、無人裝備應用場景拓展和制度創新。
然而,就自動駕駛科創企業而言,商業化落地的關鍵是什么?楊磊認為,首先仍在于技術的不斷迭代和升級,“技術讓車輛越來越智能,行駛越來越靈活,效率也會越來越高。”其以碼頭、礦山等封閉場景下的應用為例,“友道智途以及我們的一些同行,基本上已經能夠實現無駕駛人或者無人駕駛的商業化運營,但普遍的一個瓶頸效率還需要持續提升,并有機會隨著數字化應用做到超越人工駕駛的效率。”
這也正是友道智途目前正在進一步解決的核心問題,“要讓我們的車輕松自如地應對各種各樣的場景,這要結合到整個的車路云協同,未來肯定會獲得較大的進步,逐步地將無人駕駛的效率提升到接近人工的水平,再進一步結合著智慧調度,完全可以做到比人工效率更高,同時更節約,這也是未來發展的一個方向。”
楊磊進一步提到,除了繼續發展迭代技術之外,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的關鍵還在于真正大批量的商業化運營落地,“我們要針對一個場景,把它做深做透,然后實現規模化的運營。”
其也再次強調上述提到的“真無人”的意義重大,楊磊補充道,“自動駕駛商業化的核心是人工智能賦能下的虛擬司機,來替代成本日益增加的人工司機。在這個過程中,把人撤下了進行自動駕駛的測試,則是其中不可替代的一個環節。”

值得關注的是,在商業化落地的前夕,友道智途也在為此做足準備。“第一塊就是進一步強化我們開發團隊的建設,包括技術升級能力的提升;第二塊是我們會持續拓展場景,這方面的人才儲備、運營的儲備也在進一步加強;第三塊則是我們自動駕駛也要慢慢走向國際化,所以也在逐步提升國際化人才儲備。”不過,楊磊強調,當下最核心的仍然是自動駕駛、人工智能技術的持續升級和迭代。
對于商業化落地的預期時間,楊磊表示,“真正的無駕駛人的自動駕駛商業化運營,還需要進一步拿到無駕駛人的運營牌照,這個是我們最近要重點去突破的。”其透露,按照目前的進度,友道智途將力爭2024年在東海大橋這樣一個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場景,實現真正的無駕駛人的商業化運營。
其補充道,“友道智途立足臨港,但目前也已經走向了全國各地,甚至最近已經在籌備,也會隨著合作伙伴一起走到‘一帶一路’國家,去進行自動駕駛的商業化落地。”
當然,楊磊同時強調,“臨港始終是我們自動駕駛創新示范應用的一個先導角色,包括去年到去年,其實我們很多的投資人、客戶,到我們公司來的第一站就是臨港。”其表示,未來友道智途將繼續在加大在臨港的研發、運營等投入,“支持臨港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生態圈的建設,也在這里挖掘更多的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應用的機會。”
站在自動駕駛行業發展的角度上,楊磊也同時提出需進一步發力和完善的地方。
“第一,現在雖然法律法規方面已經突破了,但是在具體實施的行業細則上面,目前還在大家共同探索的過程中。我們希望這一過程能夠加快,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技術迭代之外,也得到政府以及行業的更多支持,盡快真正做到無駕駛人的商業化運營。”楊磊補充道,“這一塊希望能夠持續地支持開放、鼓勵創新,有可能會犯一些錯,但我們需要鼓勵創新的應用落地。”
第二點則是希望臨港創造更多機會助力自動駕駛科創企業進行業務對接。“我們雖然是自動駕駛行業,但是我們的客戶并不是自動駕駛企業,如果能在同一塊區域更好地循環起來,一方面有技術,另一方面有應用場景,最終創造真正的運營規模,這樣肯定會做得越來越好。”
最后,楊磊還提及芯片、激光雷達等產業鏈上游,“希望引進更多行業里面的領軍企業,這樣生態能夠進一步完善。”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