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媒體刊文:升級版“女德班”?警惕“娘道式糟粕”沉渣泛起

熱播電視劇《娘道》日前收官,引發討論仍未停息。在今年一片慘淡的衛視劇收視景象中,其一度破2的收視率格外亮眼,陪媽媽奶奶看《娘道》還成了國慶假期的“打開方式”之一。
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斷崖式口碑:豆瓣評分僅2.8分,其中超過84.3%的網友僅給1星。收視率與口碑的剪刀差何以如此巨大?
“娘道”,顧名思義是為娘之道,按劇方說法,具體而言是“生而無求、哺而無求、養育而無求、舍命而無求”。在劇中這位母親“跌宕起伏的傳奇一生”里,無求確是其顯著特點。面對丈夫侮辱、婆家驅趕等不公遭遇,女主角瑛娘都逆來順受,動不動就“花式下跪”。

人們看劇,從來不只是品評劇情而已,更會體味其承載的價值觀。一部《娘道》,讓有的觀眾吐槽“物化女性”,有的調侃“該拍一部姊妹篇《女德》”,還有人直斥之為封建糟粕的“毒瘤”。凡此種種,無不反映著對“有毒三觀”的不滿。
電視劇倡導“慈母”“孝女”“賢妻”等美德當然不錯,但這些美好的詞匯不該成為“男人是天、女人是生育工具”的遮羞布;所謂客觀表現被壓迫的“中國舊封建式女人”當然可以,但不能原樣照搬甚至添枝加葉,毫無反思批判之意反有推崇贊美之情。
今天的中國,距離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滅亡已有105年,距離五四運動的現代啟蒙也將近100年,這樣的劇目存在并大熱,證明一些蒙昧落后、陳腐陰暗的糟粕思想并未消失,提出警惕封建糟粕沉渣泛起絕非危言聳聽。
放眼望去,一些糟粕思想借殼還魂并非個例。多少所謂國學班,盡是荒腔走板的形式模仿,與傳統文化半毛錢關系也無;多少所謂女德班,充斥著“完美婚姻就是女方得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等奇談怪論,荒謬程度堪比邪教。

包裝得再好、隱藏得再妙,糟粕還是糟粕,永遠都應被摒棄。警惕并抵制思想糟粕沉渣泛起借殼還魂,對于這個社會奔赴現代文明意義重大。
(原題為《升級版“女德班”?警惕“娘道式糟粕”沉渣泛起》)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