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涉過憤怒的海》:真的是為愛復仇嗎
注:本文有劇透
《涉過憤怒的海》的表層故事,是一個失去女兒的父親的復仇記,是一個論證父愛偉大、“父愛如山”的故事。

《涉過憤怒的海》海報
電影一開篇,擁有自己的小船隊、在海上捕魚的金隕石(黃渤 飾)接到前妻的電話,在日本留學的女兒金麗娜(周依然 飾)失蹤了。與前妻離婚后,金麗娜跟著金隕石生活,金隕石雖有些吃力地供著留學的女兒,但也甘之如飴,畢竟這是一件有面兒的事情。
起初,對于女兒失蹤,金隕石并沒有往壞處想,他認知中的女兒一直很乖,應該不會有什么出格的事情。所以去往京都大學尋找女兒時,他心心念念的仍然是捕魚的事情,并且有心情在大學的校門口來張露出笑臉的自拍。
噩耗很快傳來。女兒已經死亡,身上中了17刀,金隕石再見女兒是她的遺體。嫌疑人指向女兒在日本談的男朋友李苗苗(張宥浩 飾)。出離憤怒的金隕石開始追兇。李苗苗很快逃回國。雖然女兒在日本的喪事仍未辦理,金隕石已回國追兇。

金隕石(黃渤 飾),一個憤怒的父親
“為愛復仇”,這樣的敘事顯得那么順理成章。何況,李苗苗出生于富貴家庭,帶有反社會人格的他,從小到大作惡無數(不得不說,張宥浩把李苗苗演得足夠可恨),卻總能逃之夭夭。因為他有一個深愛著他、一直在為他收拾爛攤子的母親景嵐(周迅 飾),更因為生父李烈(祖峰 飾)和母親景嵐所代表的富貴階層具備強大的“能量”——他們輕易就能調動更多的資源,去擺平事情,去幫孩子逃脫責任。

景嵐(周迅 飾),一個可以為兒子做任何事的母親
景嵐由周迅來飾演,觀眾出于對演員的喜愛,多少削弱了對景嵐以及她所代表的人群的憎恨。他們看上去是那么優雅和得體,一個電話就能輕輕松松把很多難辦的事情辦下來,能夠云淡風輕、心平氣和地對一個死了女兒的父親說“你找不著他(李苗苗)”“人無能的時候才生氣”……
優雅之下,盡是齷齪,一個社會基本的公平機制就是被這類人所敗壞的。電影率先解構的是這種瘋狂的、“別人的孩子死不完”、護犢子式的“母愛”。雖然周迅演得那么好,可別著急著被景嵐的母愛感動,倘若一個弱者真的不幸被李苗苗所傷,這個母親會以愛之名助紂為虐。
階層元素,讓這個復仇故事的可信度大大提升了。加上電影所渲染的那種高度濃烈、極度壓抑、黑云壓城城欲摧的憤怒情緒,多少讓人覺得這是樸贊郁復仇三部曲式的作品。

電影的情緒基調壓抑而濃稠,這樣的聲嘶力竭才能短暫釋放。
只是,當景嵐對金隕石發出那個關鍵質疑“你根本不愛你女兒”時,“為愛復仇”的基底早已崩塌,電影需要一個人開口把真相點明。
曹保平從一開始就埋下了伏筆。金隕石真的是為愛復仇嗎?他真的愛女兒愛到如此極致嗎?何以這份愛,有那么多硌人的雜質?
比如,金隕石在看著女兒遺體上的傷口時,無法控制本能地嘔吐。他連直視的勇氣或愛意都沒有。
比如,金隕石在酒店衣柜里將自己的頭砸出血時,嘴上念叨著“那可是你親閨女啊,你得疼啊”。他需要外力制造的疼痛,來證明自己的疼痛,來顯示自己的深愛。
比如,金隕石對日本的警察、對景嵐都提到,島上的人都知道金麗娜是他閨女,別人動了他閨女,這是丟盡他臉面的事情。
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金隕石拿著女兒被他人侵害的視頻給其他人看,為的是找出那幾個人來狠狠教訓一頓,來論證女兒的“清白”,為此他不惜錯過女兒的火葬,更不惜損害已經死去的女兒的隱私……
金隕石也許是愛女兒的吧,但更大的概率是,在愛女兒之前,他更愛的是他的面子,更愛的是他愛女兒的形象。金隕石憤怒復仇的動機,也許有著為了女兒的成分,但更大的概率是,那是他老金的女兒,別人竟然敢未經他的允許去觸碰去詆毀去傷害她,金隕石絕對不會放過!
是“父愛如山”嗎?電影發出冷峻殘酷的質疑,是“父權如山”吧。憤怒因愛而起嗎?憤怒,只是“爹味”的一種形態吧。
當電影最后關頭,金麗娜的死亡之謎解開時,金隕石這才平生第一次真的意識到,他從來都不了解女兒。他根本就不知道女兒來日本后的生活,不知道女兒的戀情,不知道女兒的所思所想,也不知道女兒從童年起就產生的那個巨大的、難以彌合的心理創傷。
金隕石的悲哀,也是多少中國式父母的悲哀。他們愛孩子嗎?愛的。但很多時候,是像愛一個私人物品那樣的愛。他們要求孩子必須按他們所設想的那樣去成長,他們一廂情愿地塑造著他們理想中的孩子——哪怕他們為孩子所選擇的一切從來都不是孩子所喜愛的……他們仍一意孤行,并自我感動——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好,我為了讓你過上更好的生活付出了多少又多少……
金麗娜是悲劇的濃縮式體現。她看似被父親強勢的愛包圍著,但實際上,在她的成長體驗里,她沒有感受到那種雙向的、給予她無限包容與安全的愛的存在。她就像是一片過度干涸的土壤,那么拼命地汲取任何一點愛的雨滴,但當它們落下時,總是那么快就消失不見;金麗娜越是拼命想要看到愛的存在,愛干涸得越快,她像小時候一樣躲在柜子里畫出虛假的希望,不僅愛干涸了,連血液也干涸了。

未曾從失愛中走出的金麗娜(周依然 飾)
《涉過憤怒的海》除了“建議十八歲以下觀眾謹慎選擇觀看”的提醒外,其實還應該打出這樣的宣傳語“為人父母,必看”。曹保平實在是犀利得近乎冷酷,他以一個極致的悲劇,戳中了“爹味”十足的父母的肺管子。“父權”“爹味”并不是男性專屬,任何將孩子視為私人物品、任何以絕對的個人意志取代孩子自由選擇的父母,都是“父權”代言人,都是渾身“爹味”而不自知。國產影視劇習慣于謳歌父母之愛的偉大,《涉過憤怒的海》能夠直面慘淡的人生、正視淋漓的鮮血,已是突破。
當然,《涉過憤怒的海》并非一部完美的電影。極致,往往與極端同時出現。就像父母對子女的控制,往往與愛雜糅,難解難分。應該否決“爹味”,但不能否決愛意,否則容易走向極端。
在“父母皆禍害”的亞文化潮流中,像《涉過憤怒的海》這類解構“父愛”,嘲諷“爹味”的作品很受年輕觀眾歡迎;這類電影也會成為那些與父母關系緊張的子女與父母“決裂”的底氣,因為電影論證了父親所謂的“愛”根本不是愛,子女的“墮落”都歸因于父母的失責……但還是要說句潑冷水的話:當一個成年人將一切責任都歸結于原生家庭、歸結于父母,本質上是他徹底放棄了一個成年人的主觀能動性,甚至,“父母皆禍害”已成為一部分不負責任的年輕人自我放棄的借口——一切都是父母的錯,我干脆就這樣擺爛一生了。
觀眾同情金麗娜的遭遇,可稍不留神,一個把一切責任都推到父母身上的人,就成為令人憎惡的李苗苗了。他們看似截然不同——一個走向自戕,一個以戕害他人為樂;卻又殊途同歸——他們從未真正成長。

李苗苗與金麗娜處于一種畸形的關系中
事實上,東亞社會的最大“爹味”制造者,從來都不是東亞式父母。就像電影中的金隕石,在金麗娜那么小的時候,各種違背她的意愿“望女成鳳”,他為什么不躺平不放手呢?多少父母希望孩子成才,希望孩子爬得更高,為的是讓孩子成為景嵐這個階層的人,成為“人上人”。當這個世界的運行邏輯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很多父母只好逼迫孩子“卷”起來,而一旦這種逼迫存在,“爹味”就會存在。成為“放手”的父母說起來容易,可如果規則依然以“人上人”為中心,大銀幕外的我們,有幾個能做到快樂教育、順其自然?我們頂多只是在逼迫孩子的同時,盡量讓自己不“爹味”。
從這個意義說,電影只去嘲諷為人父母的“爹味”,這也是一種保守的敘事策略——雖然在國產電影中,這已經足夠大膽。《涉過憤怒的海》2019年開機,2023年才終于登上大銀幕,其間所經歷的曲折坎坷可想而知,我們也不忍對電影的表達再做什么苛責了。
【上海文藝評論專項基金特約刊登】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