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談戀愛不如搞錢,年輕人正在封心鎖愛

鏖戰大半個月的“雙十一”購物節終于結束了,今年依然是算不清復雜規則的一年。到 11 月 11 日,剁手的人都感到疲憊了,沒幾個還記得這天本來該是一年當中最孤獨的節日——“光棍節”。
“光棍節”面目全非,是消費主義在推波助瀾,但不再吶喊“我要脫單”,何嘗不是當代年輕人的寫照。
在老一輩眼中,沒對象的永遠不配上大人那桌。可越來越多年輕人卻發自心底覺得,“戀愛腦”才真正沒救,憑實力單身誰都了不起。
單身人士的生活狀態,是家長口中的慘,還是真香?
向單身社會邁進
“談戀愛不如搞錢”,早就是年輕人常掛嘴邊的口頭禪。他們心口如一,身體力行,雍和宮長跪不起,紅螺寺理都不理。
從中國男女初婚時間越來越遲便可見一斑。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下文人口普查皆簡稱“X人普”),男女初婚年齡分別為 29.38 歲和 27.95 歲,要知道,“六人普”的時候還是 25.75 歲和 24 歲,這十年的增幅遠大于前幾次人口普查間的變化 [1]。
初婚年齡大幅后推的另一面,是單身的人變多了。
在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針對單身青年的最新研究中,青年的年齡范圍被設定為 20-49 歲。原因一是 20 歲為女性最低法定結婚年齡,二是 50 歲被認為是女性生育年齡上限,且國際上將 50 歲未婚視為終身未婚的參考。
我們可以看到,從“六人普”到“七人普”,中國青年人口總體下降了近 4000 萬,單身的青年卻從 1.31 億,增加至 1.34 億.

單身青年整體增加了 250 多萬,但放在不同年齡組里細看,其實還不太一樣。
20-34 歲單身人口有所下降,主要是因為受到生育政策影響,他們出生時正好趕上了新生孩大幅減少的年代,20-34 歲人群的數量也正逐年下降 [1]。
而高齡段 35-49 歲單身人口的膨脹速度就肉眼可見了,十年間新增近 440 萬人,特別是單身女性的數量增長了122.42%,增幅在不同性別的所有年齡段中排第一。
這當中,有部分人甚至是不打算結婚了。對他們來說,單身不再是一種短暫的、作為過渡的階段,而是一種穩定的生活狀態。
這樣的社會結構轉變,其實是全球多個國家的共同趨勢。歐美上世紀 60 年代單身比例就開始走高 [2],像瑞典 2020 年男女性初婚年齡分別為 37.5 歲和 34.8歲,青年群體中一人戶占比過半;鄰國日韓 2020 年女性初婚年齡分別為 29.4 歲和 30.8 歲,45-49 歲女性未婚率分別為 17% 和 9.8% [3]。
雖然目前中國離歐美、日韓所展現的“單身社會”還有一段距離,但現如今,單身人士早就不是什么“稀有動物”,不少人一邊沉迷工作,一邊享受著單身生活,并不會覺得羞恥。
哥大社會學博士伊利亞金·奇斯列夫曾在他研究現代人單身現象的書籍《單身社會》中寫道,“始終保持單身是我們最難坦然接受的事” [4],而現在,中國青年正在逐步接納它。
都是單身,有人主動有人被動
那么,這屆年輕人到底為啥不愿意談戀愛了呢?
有人是這樣總結的:二十歲出頭,還在讀書,不結婚理所當然;二十六、七歲事業剛起步,不結婚情有可原;三十五、六歲找到人生奮斗的目標,不結婚也無可厚非;四十來歲有足夠閱歷想清楚老去的日子怎么過,選擇不婚也無可指摘。
我們也統計了社交平臺上“你是因為什么不想談戀愛”這一問題下的數千條回答,發現除了老生常談的經濟壓力、個人性格差異,最常見的原因其實是沒有時間精力。
現在的年輕人過著什么樣的生活?“肝上長人”的生活。還在讀大學的,為了卷 GPA 有肝不完的課程作業,為秋招 0 offer 焦頭爛額;做社畜的,天天“996”,到家刷兩集小甜劇都覺得累,一天 24 小時根本不夠用。
忙碌之下,年輕人們的“戀愛體力值”早就虧空——沒有心思去為一句曖昧話語臉紅耳赤,也沒有精力去處理戀愛關系中難以避免的情緒紛爭。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懶得付出、改變或者因為擔心合拍問題、出現個人利益受損的情況,不少年輕人主觀拒絕戀愛。
畢竟網上沖浪多了,也知道正常人寫 PPT 為了述職晉升,戀愛腦只配寫 PPT 控訴渣男渣女,浪費時間和金錢,傷心又傷身。
而在選擇“主動單身”的人中,有不少是高學歷女性。
眾所周知,中國一直是男多女少。但在本科及以上學歷群體中,單身女性卻多于男性,尤其是城鎮高齡研究生,男女單身性別比達到 81.7:100。
這些女性中,一部分是因為想“向上嫁”,但卻沒找到經濟實力、社會地位都要優于自己的人生伴侶,跟現實碰了壁而剩下。還有一部分,在有一技之長、經濟實力和人生目標之后,并不認為婚姻就是人生的固定軌道 [5][6]。
對她們而言,像 52 歲依然獨身的俞飛鴻所說的,“單身或者婚姻,不是一個特別困難的選擇題,哪個更舒適,就處在哪個階段”。

有“主動單身”,就有飽受婚姻擠壓的“被動單身”群體,主要是小學及以下學歷的高齡農村男性。
從1982 年開始,中國出生性別比開始失衡,到 2004 年時更是達到 121.2:100 的高位 [7]。農村失衡情況更是嚴重,從 80 后進入適婚年齡開始,“農村男青年結婚難”的問題就凸顯了。
武大社會學教授楊華的長期田野調查發現,南方農村的這個困境更早顯現,因為這些地方人口流動更早開始活躍,耕地綁不住年輕人,村子留不住女性,外出的女性很多留在打工的城市,不再回鄉 [8]。
此后踏上“覺醒之路”,出走考大學、務工的“娜拉”越來越多 [9][10]。到現在,即便是留在農村,女性選擇自立門戶的比例也上升了——從“六人普”到“七人普”,20-34 歲農村女性一人戶占比從 6.42% 上升到 7.25%,是農村單人戶中唯一增長的群體 [1]。
農村里,一邊是愿意且適合結婚的女性銳減,另一邊,收入低、工作不穩定的低學歷高齡男性,自己都還徘徊在貧困和溫飽之間,能娶到老婆談何容易?只能被迫打光棍。
2020 年,農村低學歷高齡段的男女單身性別比,達到了驚人的 867:100 [3]。通俗地講,就是農村如果有一個四十來歲沒結婚的小學學歷女性,那相應地,就存在接近九個這樣的男性。
單身的人,到底過得怎么樣
現在網絡上常說“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而更重視自我、“生活取向”更強的單身人士 [3],確實更多地在享受世界。
畢竟沒有孩子的牽絆,讓爸媽倍感焦慮的學區房、補習班都成了無源之水。日常大小事兒的決策也能主打一個隨心所欲。雖然工作一樣痛苦,但和已婚青年相比,生活還是自由自在多了。
在花錢上,也可以怎么開心怎么來,把取悅自己放在第一位:不同于已婚人士把錢花在生活日用上,單身人士更愿意捯飭自己、滿世界溜達,每月花掉一半多收入的單身人士比例也明顯高于結了婚的 [11]。
單身是一人賺錢一人花,爽是真爽,但在穩定性財富積累上,優勢就比不上夫妻共同奮斗的已婚人士了。畢竟結婚后有個小家,不僅兩個人共同生活成本會降低,也會開始為長遠的未來做足經濟上的規劃 [12]。
人大研究中引用的 2018 年中國家庭追蹤數據顯示,城市青年男女總體總資產分別有 125.04 萬元和 116.69 萬元,而單身男女青年則分別少 6.93 萬元和 5.91 萬元,房屋數量和市值、存款數量、金融資產都略少一些。

不過相比“錢袋子”有多鼓,讓單身青年感覺最難的,可能還是精神世界的不時脆弱。
單身時很難避免深夜偶爾襲來的孤獨和不安全感。很多獨居的單身青年,能把自己的小窩打理得井井有條,用興趣愛好填充 90% 的時間,但情緒并不能時時自控:
因為北漂和單身,經常一個人覺得沒有安全感,沒有歸屬感,深夜莫名其妙地傷心流淚……
獨居大多時候開心,偶爾會emo,特別是社交完后、工作下班后,走進一個人的房間,孤單的存在感很強。
這樣的孤獨沒法和不存在的伴侶訴說,單身青年們只能把這部分情感寄托轉移到其他關系上。

家頭細務的打理、生病臥床時的照顧,單身青年主要把求助的目光投向父母或兄弟姐妹。而心里有話不吐不快,或者有結伴玩樂計劃時,他們則傾向尋找朋友當“樹洞”和“搭子”。
有時家人和朋友能穩穩接住負面情緒,可他們并不總是在身邊,自己便難以在第一時間就感受到被人溫柔地托住。
盡管平日瀟灑自在的狀態是挺不錯,但時間久了,年歲漸長,單身人士們也難免覺得孤獨。
特別是遇上時代的不確定性、生活里的至暗時刻、他人不理解的目光,哪怕內心再堅如城堡,也不禁開始搖擺起來,許多單身的人會在主觀上認為自己比別人掙得少、地位更低,對未來的信心也沒有那么充足 [3]。
社會學專家沈奕斐曾說,新時代的愛情是屬于勇敢者的游戲。但其實,單身所需要的勇氣也一點都不少。
參考資料:
[1] 國家統計局. (2021). 中國人口普查年鑒-2020.
[2] Lesthaeghe R. (2010). The unfolding story of the second demographic transition.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36(2) 211-251.
[3] 李婷 & 鄭葉昕. (2023). 中國單身青年的規模、特征及其演進態勢. 中國青年研究(09) 5-15.
[4] 伊利亞金·奇斯列夫. (2021). 單身社會. 中信出版社.
[5] 侯靜 & 李雨欣. (2020). 傳統與現代的張力: 個體化理論視角下高知單身女性群體的特征. 中國青年研究 (8) 4-12.
[6] 趙瑋 & 劉旭陽. (2019). 中國高學歷女性的 “幸福單身”——對單身狀態與主觀幸福感的經驗研究. 財經研究 4.
[7] 侯佳偉 顧寶昌 & 張銀鋒. (2018). 子女偏好與出生性別比的動態關系: 1979-2017. 中國社會科學 (10) 86-101.
[8] 楊華 & 吳淑斌. (2021). “農村青年找對象難”:男性和女性的困境差異. 三聯生活周刊. Retrieved November 20 2023 from https://www.lifeweek.com.cn/article/141184.
[9] 中國婦女研究網. (2022). 第四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主要數據情況發布. Retrieved 20 November 2023 from https://www.wsic.ac.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51&id=11.
[10] 中國婦女研究網. (2001). 第二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主要數據情況發布. Retrieved 20 November 2023 from https://www.wsic.ac.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51&id=1
[11] 艾媒咨詢. (2021). 2021中國單身群體消費行為調查及單身經濟趨勢分析報告.
[12] England P. (2017). Households employment and gender: A social economic and demographic view. Routledge.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