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馬上評|盡快讓母嬰室成為公共場所標配

據媒體報道,記者近日走訪了北京、天津多家商場、地鐵站、醫院、飯店等地,發現其中絕大多數場所都沒有設母嬰室。而設母嬰室的地方,有的和殘疾人衛生間混在一起,里面臭味撲鼻;有的被占用成雜物間,或被當吸煙室使用。甚至,有人跑了“900公里高速,沒找到一個能用的母嬰室。”
公共場所母嬰室配置不足,以及即便建了也缺乏合理維護的現象,其實很早就受到關注。幾年前,演員馬伊琍就在微博發表長文,吐槽一些機場和火車站的母嬰室形同虛設:沒插座可以使用電動吸奶器、沒洗手池可以換尿布后洗手……引發許多網友共鳴。
應該說,與過去相比,近幾年已有越來越多的地方開始推進母嬰室建設,相關標準規范也在不斷完善。如2021年,廣東省就出臺《母嬰室安全技術規范》,率先對母嬰室環境質量、衛生、配套用品等明確標準;今年2月發布的《上海市母嬰設施建設和管理辦法》,也對母嬰室設置要求、管理維護等作出規定,并明確“誰建設,誰管理,誰維護”的原則。但現實中,母嬰室的普及程度與社會需求之間依然有一定的落差。
究其原因,首先其實還是在于社會對母嬰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一個細節很有代表性——在不少地方,建好的母嬰室卻成了吸煙室,甚至雜物間。這意味著,很多人還是把母嬰室當作了可有可無的東西,對其獨立價值認識不足。
但實際上,科學配備母嬰室,為母嬰群體提供必要的便利,不僅直接關乎一部分家庭的公共生活質量,也與一個社會的文明指數,以及友好型生育氛圍的構建息息相關。從更大的層面來說,它還涉及對母嬰隱私權、人格權的尊重。換言之,它也是保障好母嬰權利的一種內在要求。
有人或許會說,母嬰室的建設與維護,涉及成本的問題,不是“振臂一呼”這么簡單。成本當然不能不考慮,但是,這不能成為母嬰室建設不足的理由。同樣涉及成本,為何吸煙室隨處可見,母嬰室卻寥寥無幾?如此反差的背后,還是存在社會認識的偏差。
這種認識的偏差,也體現到相關規范的滯后上。盡管目前越來越多的地方已經對母嬰室建設的相關標準做出規定,但至今仍缺乏全國性的母嬰室建設通用及強制性規范。
有專家就指出,《無障礙設計規范》中,也沒有明確規定母嬰設施作為無障礙設施的設置標準。也就是說,盡管相關的呼吁已久,公共場所的母嬰室,建與不建,建多建少,如何維護等,在很大程度上仍處于一種“自覺”狀態。因此,當務之急,還是應推動將公共場所母嬰室的配備與維護,早日納入強制性規范,將它作為一種必備的“基礎設施”加以普及,并得到足夠的維護和社會的尊重。
當然,那些能夠直接體現社會對少數群體尊重程度的公共設施配備不足的現象,不止存在于母嬰室。像無障礙通道過窄,盲道被占用、損壞、“斷頭”等現象,在一些城市中同樣不少見。這一方面說明相關的法律法規,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另一方面,我們的城市建設,在精細化、人性化上,還有繼續提高的空間。
在城鎮化率已經接近70%的今天,一座城市給人的“好感”,以及公共生活的質量,越來越取決于有沒有科學設置、維護得當的母嬰室,有沒有方便、整潔的公共廁所,有沒有完善、人性化的無障礙設施等細節。這些看似是小事情,卻直接關系到大家的生活便利,也最能體現城市的文明程度。尤其是在社會進入老齡化,以及鼓勵年輕人生育的今天,這類指向人性化、生活化的需求,理應在方方面面得到更多的重視。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