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導演曹保平:看到人性的幽暗和復雜,才能更好地面對世界
少女身中17刀被害,悲痛欲裂的父親跨國追兇,最后發現捅向女兒的兇器竟直指自己。即將于11月25日上映的電影《涉過憤怒的海》,作為曹保平導演“灼心系列”第三部,用最極致的故事深挖原生家庭帶來的普世問題,在極端情景下大尺度審判復雜人性。

《涉過憤怒的海》海報
11月21日,影片來到上海路演,在上海影城SHO的杜比千人廳,曹保平攜主演黃渤、周迅與圈內好友及觀眾就電影進行了長達一個半小時的深入交流。

《涉過憤怒的海》上海路演現場
把演員逼到極限,痛并快樂著
《涉過憤怒的海》路演當日,同為“灼心系列”參演者的《烈日灼心》主演鄧超和段奕宏也來到現場觀影,并與主創演員們共同在臺上回憶被導演曹保平“狠虐”的往事。
段奕宏感慨,《涉過憤怒的海》的演員完全演出了編劇的潛臺詞,塑造出扎實的人物。“這個人物是只能意會,整個影片的演員都做到了,太讓我激動了!中國演員的水準已經到這種程度了!這是中國彩色寬銀幕的電影嗎?”

周迅
曾經與周迅一起合作曹保平電影《李米的猜想》的鄧超還記得,當時他對周迅的觀察,是在電影里“經歷一次李米的生命”。而這次周迅在片中第一句臺詞就讓鄧超感慨“好舒服”,“她直接就切到這來了,把很多冗長的東西在那一刻直接建立在人物身上。“他們處處都在經歷,演員在里面經歷真實的生活。”

周迅 飾 景嵐
十年前就已經有合作經驗的周迅比黃渤更適應曹保平的節奏,她表示作為演員,一直非常期待能夠收到曹保平的劇本,“好的文本會給演員一個非常寬的空間和水平。你在看到這個故事從頭開始,每一句臺詞它堆積起來的感受是會讓你在影片結束的時候一個深刻的回應的。”
黃渤透露周迅在海邊的一場戲拍完,膝蓋都摔爛了,身上摔得青一塊紫一塊,“導演真的會把你逼到一個極限,不管是身體的能量,還是你心里的能量,這個東西就跟你跑步一樣,你跑過極限之后的那種作為演員的那種暢快淋漓是很難得的。”

黃渤 飾 老金
黃渤早就是公認的實力派,但這次與曹保平的合作還是讓他打開了全新的自己。“當你演了一段時間戲以后,你開始有了‘三板斧’,‘三板斧’特別好用,幾乎可以應對你碰到的各種角色,給出來,它都對,沒有錯誤,一般的戲就這么就過去了,慢慢形成了一個習慣。”
但黃渤也坦言,這些得心應手的習慣就開始讓自己越來越討厭和恐慌。“你有的時候找不到再接一個戲的理由”。而碰到曹保平這樣的導演讓黃渤“逼自己一下,把以前的平衡給打破了”。黃渤回想拍片過程中,總是第一次排戲的時候給出一個相對“正常”的演法,“憑我們的經驗大概走一遍,一般不會出現太大的差距,前期先把這戲建立好以后,導演就負責把循規蹈矩部分的打掉,把我們認為有安全感的打掉,慢慢露出了底下的那些根須,真正切開皮膚了以后,露出了血肉才開始是他要的東西。”
談到此次塑造人物的復雜性,黃渤回憶,“是憤怒之余,有點哀痛,復仇之后的痛快里又有一絲哀傷,哀傷里面又透著一絲慶幸……我們永遠在表演上也好,在劇本上也好,就是把邊界再往旁邊再拓寬一點,或者說深度再往下多挖一勺,在這個過程中痛并快樂著。”
觀眾席里的徐崢在觀影后評價,同為導演,曹保平更像“極限運動員”,“他要去挑戰劇作和演員去調戲的極限,主題尺度也是在挑戰,也在挑戰人性的極限。”徐崢同時對片中演員的表演給予高度評價,認為,“現在大家特別喜歡說‘演技炸裂’了,我特別受不了那個,在周迅身上,我看到的是那種克制,更加精準特別好。”同時徐崢調侃,黃渤在這部電影中被曹保平拍出了一種“好看”,雖然被造型成很慘的樣子,但是“特別帥”。
超越類型敘事,直面原生家庭之痛
誠如影片的海報上,赫然映著“建議十八歲以下觀眾謹慎選擇觀看”,《涉過憤怒的海》確實是一部“猛片”。以一樁少女異國兇殺案懸疑開場,在罪與罰、血與淚的極限復仇下,揭開黃渤飾演的“狠父”老金和周迅飾演的“狼母”景嵐兩個家庭背后隱藏的人性真相。電影不僅呈現了一個殘酷極致的追兇故事,同時也引發了對原生家庭傷害、人性灰色地帶等眾多社會性思考。
曹保平突破原著小說加入原生家庭的線索,為觀眾帶來強烈震撼,談到整部電影的改編,曹保平稱,“小說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類型片的基底,一個父親為女兒追尋真相復仇的情節符合類型和劇情片的基本的設定,是挺結實的一個基礎。但投入拍攝的話,我就想把片子的體量和片子的格局做得大一點,包括有非常多的視效,以及它有非常強烈緊張的追逐敘事鏈條。”

曹保平、周迅和黃渤在《涉過憤怒的海》片場
向來擅長融合類型與作者表達的曹保平表示,自己很明確不只是要做簡單的類型片,“對于我而言,要做一個電影一定要找到一個表達的東西,如果要是沒有的話,這部電影就對我就食之無味。對于我的電影理念,我每一部電影背后表達的東西大于一切。”
將這部電影視為“年度期待”的演員齊溪,在發表觀影感受時表示, “看完電影我發現曹保平導演磨了這么鋒利的一把刀,刺進了我們人心當中最柔軟的那個地方,身為兒女對父母的誤會和身為父母對于兒女的誤會都讓人非常的震撼。”
對此,曹保平回應,“電影的表層是一個父親為女兒復仇的故事,但是它的并行的主旨是一個關于原生家庭的話題。父親在追尋的過程中重新審視和女兒的關系,最后發現真正的源頭其實是在自己。”這部電影和曹保平之前的電影《狗十三》在主題表達上趨同的地方。曹保平談到對相關議題的觀察和思考:“有很多中國的家庭父母自認為是愛孩子的,但在我們的文化環境里,很多傷害的樣貌和形態,以愛的名義出現,這個傷害可能會影響人的一生。但對于傷害,我們往往選擇都是會回避的。”
整部電影里,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桎梏,悲劇的誕生中,每個人都作繭自縛,沒有一個人是無辜的。這樣壓抑黑暗的敘述基調,從頭到尾籠罩著全片,直到結束導演都沒有給出一個情緒出口。這樣的選擇正是曹保平拍電影的態度:“規避我覺得根本不是一個好的辦法,我們需要面對。”曹保平說,“有太多的電影,讓大家都看到溫暖、快樂、幸福、陽光燦爛的一面。但是鮮少有電影,讓你看到人性的幽暗和這個世界的復雜,但只有意識到這些幽暗和復雜,你才能更好地面對這個世界。”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