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里加:如何在“北方巴黎”city walk
拉脫維亞首都里加是波羅的海三國最大城市,上世紀30年代,享譽世界的英國作家格雷厄姆·格林游歷波羅的海三國后,將里加稱作“北方巴黎”。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一代代里加人一步步擴大城市外延,通過規劃塑造城市肌理,終于構建出今日的里加。
相比一般的歐洲老城,里加更為多元,老城與新藝術街區交相輝映,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整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而且一路上吃吃喝喝走走停停,也讓里加更為契合city walk的真諦。
在中央市場吃個豪華早餐
相比里加老城和新藝術街區,中央市場相對偏僻,距離老城有二十分鐘步行距離。一條寬闊大街,兩側都是歐洲老城市臨近鐵路或港口區域常見的倉庫式舊建筑,中央市場就在路的盡頭,臨河而建。
中央市場落成于1930年,是歐洲最大室內市場,由五個大圓棚組成,最初是停放德國齊柏林飛艇的機棚。當飛機逐漸成熟,齊柏林飛艇沒落后,這里就被改造為市場,總面積達七萬多平方米。

舊時機棚。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拍攝

市場內部
里加中央市場的攤位達三千多個,以魚市大棚最具特色。里加并不靠海,但拉脫維亞有綿長海岸線,最近的海濱城市尤爾馬拉距離里加僅僅二十公里。里加人酷愛海產,各種鮮魚讓人眼花繚亂。因為海產豐富,人口少,所以更多的魚被制成熏魚和腌魚。在最常見的魚生中,三文魚和吞拿魚比例最大,一塊塊大如枕頭的三文魚肉,在保鮮膜下透著光彩,比它更艷麗的則是大盆裝的三文魚籽,晶瑩剔透、紅如胭脂。這些食材雖常見,可一旦海量呈現,視覺效果極其驚人。

一個攤檔
不過這些都得拿回家烹制后才能吃,作為游客只能過眼癮。若要找早餐,得走出魚市。在魚市和菜市兩個大棚間的過道上,有一家不起眼但相當棒的快餐店。
這家店主打魚生,還主打顏值,玻璃柜里擺滿以面包鋪底的魚生,各有搭配。三文魚配普通白面包,魚肉上還長了顆眼睛,那是青橄欖。肥嫩的鯖魚配黑麥面包,撒上碎薄荷。希鯪魚配燕麥面包、西紅柿、生菜和雞蛋,之所以配料最多,是因為它油脂豐潤,鋪多幾層方可確保不滲漏。三款魚生各有滋味,都極其鮮美,但最好吃的卻是希鯪魚下的燕麥面包,魚油強行滲入面包,原本粗礪的面包飽含汁液,口感變得綿軟甘香。

食店里的食物
里加老城:因商業而生
相比吃吃喝喝的中央市場,里加老城顯然更有歷史底蘊。擁有八百多年歷史的它,陳舊古樸但并不頹敗。
步兵市場是多數游客進入老城的起點,它旁邊便是市政廳廣場,與市政廳相對的是里加最著名建筑——黑頭宮。

黑頭宮

黑頭宮內部大廳
里加自古已有人類聚居,1201年獲得城市權,1282年加入漢薩同盟,成為波羅的海最重要的貿易中心之一。1918年,拉脫維亞終結了長達七百多年的外族統治,宣布獨立,里加成為首都。1991年,拉脫維亞再次獨立,里加仍為首都。

里加市政廳
眼前的市政廳是2002年依照舊時形貌仿建而成。1334年,里加在這里建起第一座市政廳。18世紀時,新市政廳在原址上建起,但二戰期間被毀。擁有華麗的紅色梯形立面、被視為里加第一象征的黑頭宮同樣毀于二戰,1941年6月28日在德軍空襲中淪為廢墟,目前的建筑于1995年到1999年間按舊時圖紙重建。黑頭宮大門上方刻著一句“如果有一天我倒塌了,必會浴火重生”,里加人實現了這句誓言。對于里加人來說,市政廳象征的行政權力,從來都不及悠久商業傳統,這多少拜漢薩同盟時期的輝煌所賜。
黑頭宮始建于1344年,當時里加受益于地理位置和漢薩同盟,商貿極為發達。城中海外單身商人(主要是日耳曼人)組成行會,名為黑頭兄弟會。

黑頭宮展品
他們所信奉的“黑頭”,是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軍人莫里茨。因為拒絕羅馬帝國皇帝下達的屠殺基督徒命令,莫里茨于公元287年被處決,后被封為基督教圣徒,在漢薩同盟時代成為日耳曼商人行會的主保圣人。因為這位守護神是黑人,所以行會便起名黑頭兄弟會。
黑頭宮最初形貌已不可考,如今精美外墻的原版,最早出現在16至17世紀,主打文藝復興風格,立面的山墻上有精美石雕和金屬裝飾,1622年安裝了鑲金外飾的天文鐘。
舊時行會組織與市政廳分庭抗禮,在當年的商業城市中可算常態。在德國北部(如不萊梅等城市)常可見到的羅蘭雕像,在里加市政廳廣場上同樣存在,面向市政廳,背朝黑頭宮。作為公正與自由的象征,它也被視為商業保護神。

羅蘭雕像
在以建筑聞名的里加老城,黑頭宮只是行會建筑探尋的起點,老城里的知名中世紀建筑多半都與商業有關。
堪稱忘年交的“三兄弟”是僅有的例外。這是三棟不同年代的建筑,相鄰而建。最右側的白色建筑年代最久遠,建于15世紀,也是目前拉脫維亞最古老的民居。它的山墻立面層層向上,窗戶極小,這是因為當年征收“窗戶稅”,窗戶越大,收稅越高。中間的黃色建筑在17世紀時得到整修,帶有濃厚的文藝復興風格,并于1746年再次修整立面。最左側的藍色建筑則誕生于18世紀。當年的里加,人們在狹窄街道中竭力利用空間,于是便有了一座座這般狹窄的小樓。

“三兄弟”
如果要找宏大建筑,除了教堂,便是行會建筑。沿著狹窄老街前行,走到里加最漂亮的里維廣場,就可以見到昔日商貿都市的輝煌過往。
以新哥特式風格矗立的大基爾特之屋,是里維廣場四周最宏大的一幢建筑。1330年,由日耳曼富商組成的大基爾特行會組織成立。19世紀,行會在哥特式舊建筑基礎上,改建成這棟新哥特式風格的大基爾特之屋,如今是拉脫維亞國家愛樂管弦樂團的演奏大廳。

大基爾特之屋
有大就有小,大基爾特之屋對面的小基爾特之屋,同樣在19世紀改建而成,一直是工匠行會的所在地。
不過人們來到里維廣場,最喜歡看的不是它們倆,而是抬頭找貓——就在斜對面的路口,有一座黃色墻身的五層大樓,豪華氣派,兩側塔樓頂端各立著一只貓。

貓之屋
這座被稱為貓之屋的建筑,同樣屬于商人,但這位商人卻不屬于行會。話說這位德國富商因為生活不檢點而被大基爾特行會組織拒絕,他因此大怒,自建了一棟豪宅跟大基爾特之屋打對臺戲。不但房子建得漂亮,還在頂端弄了兩只怒貓雕像,屁股和豎起的尾巴沖著大基爾特之屋。
面對這種羞辱,大基爾特自然不能忍,雙方還為此鬧上公堂,一直鬧到一戰爆發。如今看來,應該是這位一個人挑戰一個組織的德國富商作出了讓步,他樓上的兩只貓都變了方向,改成頭朝向大基爾特之屋。
里維廣場可算是里加最童話的地方,尤其是那一排高低錯落、顏色各異的斜頂小屋,清一色的餐廳和咖啡館,從早到晚都很熱鬧。

里維廣場一角
登頂圣彼得大教堂,可以見到最好的里加
擁有72米高塔樓、總高度123米的圣彼得大教堂是里加老城最高的建筑,它建于1209年,1721年毀于大火,彼得大帝下令重建。二戰時,教堂再次毀于戰火。二戰前,它是歐洲最高的木制建筑。幾百年來的多次整修,使它兼容哥特式、羅馬式和巴洛克式等多種風格。最具特色之處是廊柱支撐的大門,門框上有精美浮雕和雕像。

圣彼得大教堂
教堂頂端的公雞雕像最為搶眼。這種雞身兩側分別是金色和黑色的鍍金公雞可不是裝飾之用,它最早被當地居民視為辟邪之物,中世紀時成為非常重要的風向雞。因為里加有河又有海,船只來往頻密,人們靠教堂頂端的風向雞來判斷風向,這個習俗一直延續到1985年。
從1491年起,里加人就一直在與圣彼得大教堂的塔樓金屬頂端和風向雞較勁。因為建設難度太大,不止一次發生風向雞掉下來的事故,甚至還有整座金屬塔墜下砸死人的悲劇。截止到1941年,圣彼得大教堂曾有過六個風向雞,其中四個毀于暴風雨,還有一個自行倒下,最后一個則跟著塔樓倒下。直至1970年,第七個風向雞出現,并豎立至今。
登頂圣彼得大教堂塔樓,是欣賞里加的最好角度。與大多數教堂必須氣喘吁吁爬幾百級臺階才能上去不同,圣彼得大教堂是歐洲少有的可電梯登頂教堂。1970年,里加政府為教堂安裝電梯,可以讓人們輕松登上塔樓頂端。

里加老城
俯瞰里加,一片片紅瓦建筑間是蜿蜒狹窄的道路,可見四通八達的脈絡。里加老城的路都由石頭鋪就,而且石頭來自許多國家,其中以英國和瑞典為最多。英國石頭都是未經加工的鵝卵石,原本是貨船的壓艙石,當貨船在里加碼頭裝滿貨物返航時,就會將這些石頭留下鋪路。瑞典石頭則是條石,但并不是打橫鋪路,而是豎著插入地里,形成極堅固的石板路。
里加老城的其他高聳建筑也都是教堂。圓頂的圣瑪麗亞大教堂在1211年接受主教授任儀式后,就成為里加主座教堂,它也是波羅的海國家最大的中世紀教堂。1883年,德國管風琴公司為這座教堂建造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管風琴,共有6818支不同大小的管子組成,最長的音管達10米、最短的僅有13毫米,如今仍然是歐洲最大、世界第四大管風琴。當年為了致敬這座管風琴的落成,李斯特還專門創作了一首《贊頌上帝》。

圣瑪麗亞大教堂
教堂的彩繪玻璃則描繪了里加歷史上的各種重要事件,但可惜目前只保存了北面部分,南面花窗毀于二戰炮火。1641年安放的巴洛克式木雕講壇,雕刻著耶穌與十二使徒像。與圣彼得大教堂一樣,圣瑪麗亞大教堂的頂端也有一只風向雞。它的尖塔也歷經多次雷擊而被迫重建,如今所見的塔樓是1776年所建成。
擁有80米塔樓的圣雅各布教堂,是里加老城中唯一仍保持著哥特式塔樓的教堂。它原先有一座大鐘,但與一般教堂的鐘樓不同,大鐘并不在鐘塔內,而是掛在外面。為了遮風擋雨,鐘的上方還加蓋了一個小屋頂。不過在一戰期間,大鐘被俄國人掠走。外形簡單、新古典主義風格的拉脫維亞國會則在教堂對面。
老城之外是里加的母親河——道加瓦河。幾座大橋橫亙于河面上,對岸是里加的新區,還有大片茂密森林。拉脫維亞的森林覆蓋率高達44%,即使是首都中心區也不例外。道加瓦河自古以來就是非常重要的貿易路線,是維京人通往拜占庭的德維納-第聶伯河航道的一部分。也正是依托道加瓦河,里加在中世紀早期就發展為維京貿易的中心。
目力所及之處,還有里加的新藝術街區,如果說老城見證著中世紀的榮光,新藝術街區則是里加的昨日記憶。

一河兩岸
新藝術街區——逛街也能治頸椎病
從老城前往新藝術街區,步行不過二三十分鐘,二者之間隔著里加自由廣場和大片綠地。
說起新藝術風格,許多人會想到西班牙,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里加老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時,在評語中單獨提到了里加的新藝術建筑,指其是“世界上獨一無二且最大的新藝術風格建筑群”。

新藝術風格建筑
所謂新藝術風格,主要受英國“工藝美術運動”影響,發端于法國,盛行于19世紀80年代到20世紀10年代之間的歐洲。它摒棄繁瑣的維多利亞風格裝飾,也厭惡工業時代的粗糙,傾向于流暢、婀娜的線條運用。它強調完全自由的創作,通過幻想元素表現出藝術審美。
新藝術風格風靡歐洲時,里加正是中東歐貿易往來的重要樞紐,港口地位重要,工業發展迅速,商業高度繁榮,是整個波羅的海沿岸的第三大城市。
也正是依托經濟發展,它正經歷一場新的造城運動。早在1856年起,里加就像許多歐洲大城市那樣,陸續拆除中世紀時期的防御工事,以擴大城市外延。城墻被拆除后,林蔭大道與新式公園陸續建成,城市規劃呈現代化的網格狀推進。
與巴黎一樣,里加的新城規劃有非常嚴格的規定,要求建筑不能高于六層或21.3米。也正因此,當我在圣彼得教堂的塔頂望向新藝術街區時,它幾乎沒有高低起伏,沒有任何建筑凌駕于其他之上。
從1897年到1913年,里加城區面積增加了88%,人口高速增長。新藝術風格建筑在這一期間拔地而起,糅合了裝飾藝術與浪漫民族主義。1901年是一個建設高峰期,這是為了慶祝里加建城700周年。而在1910年至1913年間,里加每年有三五百座新建筑在新街區拔地而起,其中大量都是新藝術風格。
如今,里加仍然完好保存著八百多座新藝術風格建筑,是新藝術風格建筑保存最多最完整的城市。它們主要集中于阿爾伯特大街、伊麗莎白大街和斯特拉涅庫大街。
新藝術風格在建筑領域的最典型呈現,就是外觀上隨處可見的繁復浮雕。這種浮雕主要集中于建筑的門楣、窗頂、層間墻面和山墻上,有別于文藝復興風格,崇尚夸張手法,大量利用古希臘人物頭像和魔獸形象。

新藝術風格建筑細節

建筑頂端山墻很特別
新藝術街區或許是里加最適合漫步的地方,相比游客集中的老城,這里人少得多,兩側總有驚喜,仰著頭東張西望就行。都說去教堂看穹頂可治頸椎病,在這里逛街也有同樣效果。
唯一可惜的是,最精華的阿爾伯特大街頗為狹窄,即使拍攝馬路對面的建筑,也很難拍出全景。這條大街上多是民宅,外觀新舊雜陳,浮雕各有不同。不可錯過的是阿爾伯特大街12號的新藝術風格博物館,始建于 1903 年,它原本是建筑師康斯坦丁·貝克森的私人住宅,以螺旋大樓梯而聞名。博物館收集了大量 20 世紀初新藝術風格的家具、餐具、鐘表、燈具、墻飾、雕塑和織物等,布置成昔日中產階級住宅的模樣。
伊麗莎白大街要寬闊一些,里加經濟大學和里加法律大學都在這里,建筑立面極其華美。也有不少仍是民宅,底層有公司、商鋪與名牌店。各種象征主義的幻想元素、自然主義的植物與動物元素都隨處可見。

伊麗莎白大街的民宅,典型的新藝術風格建筑
這些新藝術風格建筑中,有六成出自拉脫維亞本土建筑師的設計。但也有不少出自俄國建筑師米哈伊爾·愛森斯坦之手。這位建筑師還有個比他名氣大得多的兒子——被譽為“俄國電影之父”的導演謝爾蓋·愛森斯坦。據說后者的蒙太奇手法,就是少年時代在里加居住時,受父親建筑思維所啟發。
阿爾伯特大街就有多座建筑為米哈伊爾·愛森斯坦所設計,包括2號、4號、8號和13號等。其中2號建筑建于1906年,是里加最后一批新藝術風格建筑之一,土黃色外墻,紅色和藍色瓷磚點綴,立柱上的兩個手持火把的女神雕塑和入口兩側的獅身人面像最為搶眼。4號建筑頂端則有三個美杜莎頭像,是典型的希臘元素。8號建筑的天藍色外墻非常清新,外立面中間是凸出的環形陽臺。13號建筑的外墻相當復雜,包括各種頭像、面具、花朵、蔓藤和幾何圖形。
兼容中世紀古城和新藝術風格街區的里加,本身就是極幸運的歷史交匯產物。如今的它,還擁有19世紀的林蔭大道與周圍的舊郊區,還擁有兩側均有綠化帶的城市運河,典型的矩形街道網絡,建筑和公共空間和諧共存。
作為漢薩同盟重鎮,里加在中世紀已經高度繁榮。但在建設過程中,它并未被城墻等因素困擾,老城與新城并未截然分開,始終在拆舊建新中自我融合,并記錄著歐洲的貿易、文化,乃至東西方的碰撞。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