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做朗誦比賽評委,我深刻體會了何為“教育內卷”

- 職 業 故 事 -
其實,對于朗誦比賽來說,選手的先天條件很重要,嗓音、外形上的優勢確實是晉級時的加分項,但并不是說沒有這些優勢就晉級無望,對于學齡期,尤其是低齡孩子來說,家長的“助力”也很重要。比如那個不到6歲的“小詩人”,即便在小小的年紀就真的熱愛詩歌,可以主動接受詩歌并且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但如果沒有父母的正向指引,也不會有那么精彩的表現。
我是國內某朗誦比賽的評委,我們的活動每年舉辦兩次,參加的大多是3到16歲的學生,年齡跨度很大,參賽選手眾多。
從評審經驗來看,選手們的表現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表現得不盡如人意的,也許是因為時間太緊張來不及準備,也許是本身并不熱衷且不擅長朗誦,總之結果都不太理想,所以這類選手通常止步于初賽;一類是表現得差強人意的,只要賽前認真準備,有“比賽”意識,即便沒有經過專業訓練,也可以通過初賽進入復賽;一類是表現得可圈可點的,要么在朗誦上有一些“天賦”,要么經過了專業訓練,所以有機會問鼎決賽。
在同一場比賽中,選手們表現各異。同齡的幼兒有的還說不了完整的句子,有的已經可以作詩了;同樣的參賽篇目,中學生讀起來磕磕絆絆,小幾歲的孩子卻可以流利背誦;面對評委指出的不足,有的選手生氣頂嘴,有的選手表示感謝;站在同一個舞臺上,有的選手精心準備,有的選手到場后還問評委“我沒有準備第二環節,怎么辦?”
坐在臺下,直觀地面對一個個表現各異的孩子,我對“教育內卷”有了更深的體會,同時,也真切地感知到,原來早在很久以前,我就落后了不只一點。
01
比賽分為初賽、復賽、決賽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側重考察朗誦能力,一部分側重考察邏輯思維。從初賽到決賽,對綜合能力的考察逐漸增強,“應試技巧”的加持也就不斷削弱。
常見且有用的應試技巧是“背誦”,初賽是最容易用應試技巧過關的階段,甚至可以說把閱讀材料讀通順了就可以過關,因為很多參賽選手連流暢地說話都成問題。所以在初賽階段會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選手們不是在絞盡腦汁地背誦,就是在神情專注地讀書。
初賽的第一個環節是朗誦自己準備的閱讀材料,小學和中學的孩子大多準備的是熱門篇目,《滿江紅·寫懷》《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少年中國說》《彩色的中國》幾乎霸占了整場比賽,而學齡前的孩子大多講的是寓言故事,其中“揠苗助長”出場率很高,當然也有一些學齡前的幼兒準備了小學甚至中學的課本篇目。
印象較深的是一個年僅5歲的學齡前孩子,他清晰流利地背下了整首《陋室銘》,沒有卡殼,沒有怯場,可以說一氣呵成。背完后,還沒等我提醒進入下一個環節,也就是談談自己的理解,他就連著背了解析。
我為什么說他是“背”的,而不是“朗誦”的呢?因為整場比賽,孩子的狀態都是懵懵的,雖然他表達流利,口齒清晰,但全程沒有表現出任何感情,站在舞臺上一股腦地就把腦袋中的記憶“宣泄”了出來。
不過,對于5歲的孩子來說,能老老實實地站在舞臺上完成整場比賽已經很難得了,因為有的孩子來了之后一句話都不說,有的孩子蹦蹦跳跳地滿場跑,有的孩子則哭鬧著要離開,像這種能流暢地背下大段晦澀文字的孩子實在是少見,畢竟有些和他同齡的孩子,到了第二環節的回答是“我媽媽沒有告訴我”,而和他選了同一篇目的中學生,甚至連背都背不下來。
所以能靠記憶力取勝也算一種能力吧。
02
見的選手多了,會發現絕大多數選手對于初賽的理解似乎是:這是一場有關記憶力的比拼,換句話說就是,孩子們的臨場應變能力很弱,賽場上一旦因為各種原因忘了場下背誦的內容,又沒有把背誦材料拿在手上,那么接下來不是震耳欲聾的沉默,就是結巴重復的口頭禪。所以,坐在臺下的我,總覺得自己是檢查背誦的語文老師。
更殘酷的現實是,選手們沒有“自己的”感想。如果一場比賽中《念奴嬌·赤壁懷古》出現了30次,那么至少有20個孩子的感想是高度雷同的,倘若有哪些句子不同,可能是因為背誦中出現了疏漏,也可能是因為輔導資料上的解析都大差不差。
不過,并不是所有選手都能連貫背誦,一旦出現遺忘,選手們總是表現出極力回想的模樣。遇到這種情況,我通常會提醒參賽選手,結合自身生活經驗,談談自己的看法,然而很多孩子會忽略我的提醒,仍舊沉浸在回憶中,磕磕巴巴地硬背事先準備的解析。
至于剩下那10個孩子,最多就三四個能說出自己獨特的見解,余下的孩子會直接告訴我,“我沒有準備”。要知道,初賽的題目和規則是提前告知參賽選手的,他們只要準備好,比賽當天來展示就可以了,即便這樣,表現出彩的也并不多。
到了復賽,想要靠提前背誦獲得晉級就難多了,因為復賽的形式是現場抽題,幼兒組需要看圖講故事,同時回答評委的提問,而小學組和初中組則是朗誦文章,同時回答問題,這樣的設置對選手的綜合能力要求極高。不過,想要提前準備也不是不可能,因為考題和學校學到的內容重合很多。
其實,復賽的規則對幼兒要求更高,但總的來說,幼兒的表現反而更出色,因為他們更具發散性思維,回答問題還不會套用模式、模板,而年齡稍大些的孩子更易思維固化,有些孩子會陷在自己的思維牢籠中,無法突破壁壘。

03
來參加比賽的選手,不管表現如何,大多是抱著晉級的心理來的,即便是那些依靠死記硬背,連感悟都沒有新意的孩子,也希望通過“熟練度”奪得評委的青睞。不過,也有極少數孩子敢于突破常規,花費心思認真準備,但遺憾的是,這些孩子“跑題”了。
有個小高組的選手把要朗誦的詩歌改編成了歌詞,并且用唱歌的形式完成了第一環節的“朗誦”比賽,有個小低組的選手則用數來寶的形式完成了比賽。經過討論,我們讓前者通過了晉級,淘汰了后者,因為前者的舞臺表現大方自信,在第二環節中,他巧妙地將原詩融入到答案里朗誦了出來,而后者則有些怯場,吐字含混,語言表達也欠缺邏輯。
關于“晉級”,有沒有灰色地帶呢?
我剛當評委時,公司派一位有多年評委經驗的前輩帶我,當時一個穿著普通的孩子“平穩”地完成了復賽,屬于不出彩但也勉強能晉級的那種程度,但在打分時,這位前輩卻示意我不用給他晉級。
“你看他的衣服,一看就是普通家庭的,這種孩子就算讓他晉級,家長也不見得愿意付費讓他報班學,還不如把名額給那些家境好的孩子?!?/p>
“不公平吧?”我問道。
“這種素人小孩,沒有經過相關訓練,表現也是中規中矩,在那些受過專業訓練的孩子面前,差距很明顯,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追平甚至超越的。即使勉強讓他通過復賽,也不過是陪跑罷了?!?/p>
04
有沒有表現得讓人眼前一亮的選手呢?當然有。
最常見的出色選手,通常表現出一種“意料之中”的優秀:語音精準、情感真切、節奏合理、動作和諧,就連服裝和妝容都散發著恰到好處的精致感,他們就像電視臺拍攝的節目中出現的演員,大方得體,“很合適”。不過,這類選手大多不在幼兒組,以小高組最為常見。至于年齡稍大些的,則更注重朗誦技巧的運用,對于外在形象的關注度有所下降。
幼兒組的優秀是一種“不按常理”出牌的優秀,因為他們總能給人出乎意料的驚喜。在一場比賽中,一個幼兒組小女孩先是充滿感情地朗誦了杜甫的一首詩,接著根據詩歌內容講了很多自己的生活感悟,讓我驚訝的不僅是她沒有背誦詩詞解析,還有整個比賽過程她都笑意盈盈地從容應對,甚至在第二環節闡述自己對詩歌的理解時化身“小詩人”,表現完美得讓人實在不敢相信眼前這個孩子還不足6歲。
她告訴我,她非常喜歡詩歌,詩歌就像自己的朋友一樣,希望它能陪伴自己成長,而且平時她也會自己寫詩,并且當場背誦了兩首自己寫的詩,其中一首是仿古之作,因為覺得自己和原詩人有相同的“心情”,所以就仿照著原詩作了一首,另一首是吃飯時作的。雖說那兩首詩整體上還很稚嫩,但至少是押韻的,而且也表達了完整的意思。
看著這個孩子,我不禁感嘆,“這樣的孩子可能真的是來報恩的吧”。長相甜美,口齒伶俐,既有小女孩的嬌俏溫婉,又有“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落落大方,我想她的父母應該是很開明的,所以孩子的眼睛才亮晶晶的,好像會說話一樣。

05
從候場區走過,總能看到各式各樣的家長,有給孩子加油打氣的,有抱著孩子輕聲安慰的,有一再叮囑比賽注意事項的,也有言辭激烈地大吼大叫的。
有個小孩應該也是幼兒組的,看上去瘦瘦小小、怯生生的,背靠墻壁在媽媽的指揮下一遍遍地背誦要比賽的篇目,爸爸則在旁邊拿著手機錄像。
“聲音大點”。媽媽沖著孩子喊。
聽到聲音的孩子先是稍大聲地哼唧了幾下,隨后聲音又輕了下去。
“重來”。媽媽接著喊。
另一邊,一對陪著孩子來比賽的父母沒有把煩躁的情緒發泄在孩子身上,而是對著彼此互相折磨,媽媽怪爸爸準備的背景音樂不合適,爸爸賭氣地甩著臉子走開,隨后媽媽追上去和爸爸理論,兩人爭執不下,留下孩子在原地不知所措。
在這場小小的比賽中,父母到底起著什么作用呢?
其實,對于朗誦比賽來說,選手的先天條件很重要,嗓音、外形上的優勢確實是晉級時的加分項,但并不是說沒有這些優勢就晉級無望,對于學齡期,尤其是低齡孩子來說,家長的“助力”也很重要。比如那個不到6歲的“小詩人”,即便在小小的年紀就真的熱愛詩歌,可以主動接受詩歌并且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但如果沒有父母的正向指引,也不會有那么精彩的表現。
可以背下《陋室銘》的5歲孩童,雖然不像這個小姑娘在詩詞古文上有天賦,有熱忱,但能比大多數孩子更早地學習,并且高完成度地完成比賽,已經很不錯了,更何況在整個比賽過程中,孩子表達流暢,不怯場,與人溝通的能力也不欠缺,符合傳統意義上“優秀”的定義。也許有人會說,這樣的孩子將來會變得只知道死記硬背,但我想這是教育的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不應因噎廢食。
“超前學習”是一個有些爭議的話題,家長既希望孩子在孩童時期能夠擁有無拘無束的快樂童年,也希望他們能早早地多學些知識,讓通往成功的路上更平坦、更便捷。兩相比較,后者很容易占據上風。
看著那些表現普通的孩子,我好像看到了若干年前并不出眾的自己,原來早在很久以前,我就已經被那些優秀的孩子拋在了身后,而我對此卻渾然不知。多年后,坐在臺下,看著那些光芒四射的孩子,震撼來得是那么強烈,我想他們在將來也一樣會很優秀吧。
原標題:《做朗誦比賽評委,我深刻體會了何為“教育內卷”》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