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女性運動空間專訪|熊歡:女性正在解構運動空間里的性別秩序
女性友好城市離我們還有多遠?
“她經濟”“她力量”崛起,城市空間正在“看見”女性需求,也從各方面著手建設女性友好空間。本期《澎湃城市報告》調研了女性主題書店、女性購物空間和運動空間,探索標榜女性友好的公共空間是否真的從女性實際需求出發,創造更性別友好的空間環境?女性在公共空間還面對哪些“看不見”的障礙?

設計 白浪
女性群體正在成為健身行業的主力軍。上海體育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等聯合發布的《2022年中國健身行業數據報告》顯示,2022年女性健身消費者占比達61.93%,超過男性。
當運動賦權女性,讓女性對身體獲得更多掌控感的同時,社交媒體中鋪天蓋地的健身敘事卻又加重了女性的身材焦慮。運動到底讓女性更自信,還是更自卑?
成年女性將健身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甚至消費方式,但在校女生仍舊不喜歡上體育課,女大學生的體質測試也令人堪憂。她們為何熱愛,又為何抗拒?
無論是在公共的運動場地,還是商業性的健身場館,男性和女性在運動形式和空間上似乎都存在著某種區分和隔離,又是哪些力量參與并塑造了這樣的區隔?
基于以上問題,澎湃新聞(www.kxwhcb.com)專訪了上海體育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熊歡。她表示,體育是男性權力主宰的空間,有一整套排斥和隔離的機制。女性體育社會化是一個不連貫過程,女性運動能力和運動知識的獲得,都受到了社會規范的抑制。但崛起的女性力量,正在挑戰與解構運動空間里傳統的性別秩序。
以下是熊歡的專訪。
澎湃新聞:您在研究女性健身的過程中,對健身房的空間有何觀察和體會?很多女性都曾表達在健身房被偷拍、搭訕、凝視的不適感,專門的女子健身房熱度越來越高,您如何看待這個現象?
熊歡:健身房是一個性別化的空間。除了體育運動的社會規訓,女性還會受到男性的干擾和凝視。男性會以男性的視角審視或評判女性健身,比如有些男性會直接跟女性說“你這樣練得不對”,想要指導,這是直接的干擾,也是權力的施加。除此之外,有些女性還會感受到男性眼光的凝視,感覺十分不自在。因為健身房內的空間,是類似福柯式的全景敞視空間,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其行為和運動都會被監視和自我監視。
健身房的性別化,還體現在健身區域中的性別隔離現象。女性一般在跳操區或跑步機區域,練肌肉的器械區比較少見女性的身影。當然近年來,女性也被提倡練肌肉,比如西方流行的muscle mummy,但一般是有一定教育背景的中產女性會關注肌肉。以前提倡有氧運動,現在流行的觀念是抗老就需要肌肉,認為肌肉可以保持年輕的身體狀態。
澎湃新聞:《看不見的女性》中提到,單一大型的開放空間迫使女孩與男孩爭奪空間,女孩感到不安全或被排斥,索性把空間讓給男孩。隨著年齡增長,女孩在公共運動場地的活動越來越少。文化和教育方式是否導致了女性公共運動空間被擠壓?女性的運動才能是否被社會規范所壓抑?
熊歡:女性體育社會化過程是中斷的,也是不充分的。在小學,男生和女生的運動能力差不多,青春期就出現了男女分界,到了大學就更明顯,女生變得不愿意動,體質測試成績較差。這是因為女生沒有形成健身習慣,也是因為在她們的成長過程中,她們的體育社會化過程是一個被中斷、被打壓、不被鼓勵發展的過程。傳統的中國式體育教育沒有激發出女生的積極性和能動性,所以女生的體育知識、體育能力,以及對體育的自信,普遍弱于男性。
女生不愛運動是個全球性問題,甚至在西方國家更凸顯,女生在體育中扮演的永遠是啦啦隊和觀眾角色。一些國家意識到了這些問題,比如英國出臺相關的政策和激勵辦法,鼓勵女性參與運動。英國足球協會曾發起“讓女孩踢足球”(Let Girls Play)運動,今年婦女節當天,英國政府發布了男女生平等參與體育運動的一攬子計劃,比如針對女孩、弱勢學生和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撥款資助學校在課余時間開放更多體育設施給他們。另外比較有趣的是,雖然女大學生上體育課積極性不高,但是她們為了減肥和塑形而做的運動倒是不少。
澎湃新聞:運動場域中的女性實踐有怎樣的特點?為什么居家運動、跳廣場舞的群體中女性居多?
熊歡:我早期的研究發現,女性更喜歡居家運動或是在社區里鍛煉。相比之下,男性會去專業球場約人打球,因為運動不僅有鍛煉身體、休閑娛樂功能,還有社交功能。女性會更多選擇居家運動,這與女性的角色相關聯,尤其對承擔母親角色的女性來說,要照顧孩子就沒有大段空余時間走出去。孩子睡覺的時候在旁邊練一下,孩子醒了就馬上回到孩子身邊,女性居家運動首要考慮的是方便性。
在中老年群體的體育運動中,廣場舞算是一種常見的休閑娛樂運動。女性在廣場上跳舞可以看作是對傳統性別空間秩序的挑戰。廣場舞其實是一個小社會,有其復雜性,里面有權力的爭奪,誰領舞、誰站前面、誰站后面,有很多講究。
澎湃新聞:女性運動社群越來越多,很多都是由女性運動品牌資助或是參與構建,您怎樣看待這種線上線下的女性運動社群?
熊歡:消費主義會運用社群化手段來推廣自己的品牌,形成一種氛圍,以此增強社會影響力,達到營銷目的。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社群可以增加女性在體育運動中的自我認同,這是很重要的。女性受到社群文化的激勵和感染,對她參與體育運動,是一個正面影響。
澎湃新聞:有研究者發現,女性的訓練計劃、營養補充方案和傷愈健復方案都是略加修改過的男性版本,忽略了女性獨特的身體生物工程學構造和不斷變化的激素水平。現在市面上的運動產品那么多,能否真正滿足女性需求?
熊歡:女性作為有力的消費群體,甚至比男性更容易卷入消費主義,也會有更多產品打著為女性專研的旗號。這些產品的科研模式是有問題的。比如在運動生理學領域,性別只是一個研究變量,而不是把女性當作一個特殊群體。
所以,我們提倡女性主義科學研究,目的就是讓科學研究建立在女性經驗之上,而不是單純把女性作為男性的參照物或者變量。如果前期基礎都沒有做好,后面所謂適合女性需求,可能只是智商稅。因此,在運動領域,賦能女性的“能”不僅是肌體能力,還包括判斷能力,這個很重要。
澎湃新聞:您建議女性在運動中需要關注自我感受,女性是否更容易忽略身體感受?
熊歡:有段時間,運動減肥很流行,很多女性為了減肥去運動,但她們從運動中感受到的痛苦比較多,因為她們太在意結果。如果享受運動的過程,更容易獲得釋放感。
在體育運動形式上,男女存在不同偏好。男性運動形式一般是游戲(games,比如football game),通過玩男性會獲得興奮感和集體認同感。而女性運動形式更多的是自我鍛煉(self exercise),比如為了達到自我對身材的要求,專注某個身體局部的雕琢。
澎湃新聞:健康是與運動緊密相關的概念,有學者將健康分為自覺健康與視覺健康,視覺健康越來越流行,很多女性追求健康美。您如何看待健康這一概念?又如何看待健康的視覺化?
熊歡:所謂健康的視覺化應該是消費主義文化影響的結果,視覺化更容易被看到,所以很多人會認為健康是外在評價。但是,從外在評價健康只是表面的,而且會造成誤導。比如,運動員體能很好,肌肉很發達,但從體育社會學視角看,他們不健康。作為一種職業,運動員傷病非常多,也存在心理問題,社會適應力也不好。
事實上,不同學科對“健康”的界定也不同,比如世界衛生組織(WHO)從生理、心理、社會三個維度來界定健康。健康概念也是動態發展的,在不同時期、不同社會語境下,健康的定義以及人們對健康的理解也不一樣。事實上,健康不僅僅是一種身體狀態,還是一種能力。我們在做體育運動的行動研究時,把健康定義為一種自我感覺和自我行動,看重的不是是否真的變瘦或者增肌,而是這個過程中有沒有形成健康的能力和習慣。視覺化的健康毋寧是大眾對健康的一種印象或者想象,需要警惕。
澎湃新聞:傳播也是運動場域中的重要部分。例如體育賽事報道一般都是男性解說員,所使用的語言也是一種男性語言,女性對體育賽事不感興趣也與此有關。體育的媒介傳播,是否也存在性別化?
熊歡:體育人文社會學的大量研究成果表明,體育是一個男性權力主導的領域,有一整套性別排斥和隔離的機制——規則由男性制定,以男性視角傳播,假設受眾群體也是男性,所以女性對體育越來越不感興趣。我所在的體育新聞傳播專業招收的大部分是女生,但是在實際的工作場域中,女性卻很少。實際工作中,女性的體育新聞工作者會受到貶低或物化。
不過現在,女性身影在體育賽事中出現的比例開始變高了。其中一部分是制度原因,例如英國在新聞傳播領域會設置一定的性別比,從制度上保證女性新聞工作者的參與。比如,BBC在播報男足比賽時,也會有專業的女性解說員。
同時,我們也看到新一代女性力量在體育賽事的崛起。我有兩個學生做女性足球迷的研究,她們發現女性球迷對具有父權制的球迷行為會有一個抵制和修正的過程。國外研究發現球迷文化有女性化趨勢,比如女球迷通過購買球隊周邊產品,用消費展現對該項運動的投入和喜愛,用女性球迷的實踐方式,打破男性為主的球迷文化。所以,主流的體育傳播是以男性為主,但新興的女性力量也在慢慢解構傳統的秩序。
——————
本期《澎湃城市報告》調研了女性主題書店、女性購物空間和運動空間,探索標榜女性友好的公共空間是否真的從女性實際需求出發,創造更性別友好的空間環境?女性在公共空間還面對哪些“看不見”的障礙?
本專題系列文章:
--------------
澎湃城市報告,一份有用的政商決策參考。
由澎湃研究所團隊主理,真問題,深研究。用“腳力”做調研,用“腦力”想問題,用“筆力”寫報告。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