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的“精神工傷”,有救了

《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
“工作已經(jīng)很飽和了,領導又臨時加任務,感覺快熬不住”、“明明什么都沒做,但下班還是感覺被掏空”、“領導說這句話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暗示我工作沒做到位?”……
以上的場景,上班的人或多或少都經(jīng)歷過。在快節(jié)奏的工作和生活中,面對身邊“內(nèi)卷”的同事和充滿壓力的環(huán)境,“內(nèi)耗”和“心累”已經(jīng)成了很多人的常態(tài),我們迫切想尋找一個“魔法”,讓所有煩惱通通消失,卻又沒有勇氣或余力邁向心理咨詢室,尋求專業(yè)的幫助。
對于躺不平、卷不動的職場人,究竟怎樣才能破局自救?
今天想給大家介紹一本出版于2022年的書,一經(jīng)問世在短短半年時間內(nèi)加印6次、銷量超過25萬冊、穩(wěn)居日本亞馬遜心理類榜單第一的《人生煩惱咨詢室》。這本書的副標題很好地詮釋了內(nèi)容——“幫你迅速終結內(nèi)耗的情緒急救包”,是在為每個人的精神困境提供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以及付諸行動的勇氣。

《人生煩惱咨詢室》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本書的作者樺澤紫苑,是日本著名的精神科醫(yī)師,而這本書,正是作者基于自己15年的臨床咨詢經(jīng)驗,歷經(jīng)3年的時間,著成的自我診療指南。
今天的文章從書中選擇了四個方法,對應大家在職場中常見的四種“內(nèi)耗”——人際關系、同級比較、職業(yè)倦怠、生活失序,和大家一起在這個“咨詢室”中試著自我診療,解決困擾。
講述 | 錢婧,北京師范大學管理心理學教授
來源 | 看理想App《打工人的大問題》
01.
工作累,和人相處更累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人生中90%的煩惱都來自人際關系。”工作中很大一部分的內(nèi)耗來自于與領導、同事、客戶的關系。
對于性格內(nèi)向的人來說,職場社交猶如“酷刑”,而高敏感特質,更像是職場毒藥,很容易讓人感到疲憊。即便混跡職場數(shù)年,面臨各種復雜關系的時候,仍然發(fā)現(xiàn)自己疲于應對,在意同事對自己的看法、容易受到他人情緒的左右。在日常工作中,我們總會一邊思考要怎樣“搞好關系”,一邊感覺“要搞好關系真累啊”,內(nèi)耗很大。
但我們可能沒有注意到的是,思考如何“搞好關系”其實預設了一個前提,即“關系好”才是職場人際的常態(tài)。但在《人生煩惱咨詢室》當中,作者提出了一個顛覆大家認知的觀點:“人際關系不好,才是正常的職場。”
面對與人相處的困擾,作者提供了一種叫“人際關系同心圓”的模型,來幫助我們梳理人際關系。同心圓根據(jù)親疏遠近,以及對我們?nèi)松闹匾裕还卜殖闪巳龑樱鹤顑?nèi)側的核心區(qū),是最親密的關系,包含到了家人、戀人、摯友;中間的是普通區(qū),其中有普通朋友和遠親;最外一圈是工作區(qū),也就是“職場的人際關系”,這種關系只要不影響工作的開展即可。
然而,很多人往往會本末倒置,對于我們重要的親人疏于顧及;面對好友問候的信息,看完就拋之腦后;面對親密關系,也是毫無分享交流的心情……但對于領導同事,卻是處處小心,為了與最外層的人建立起親密的人際關系,而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結果就是得不償失,讓自己筋疲力盡。
因此,放下想要和同事搞好關系的想法,只保持純粹的合作關系,才是處理職場人際關系時最明確的做法。畢竟,在職場中,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并保持溝通順暢比搞好關系更重要。

《我在一家黑公司上班,快撐不下去了》
在明確了職場人際相處的基本原則之后,還有一個很常見的問題會導致內(nèi)耗,那就是應該如何跟那些我們看不慣的、合不來的同事和領導相處。
很多時候,我們自以為面對討厭的人時,態(tài)度隱藏得很好,對方根本不會發(fā)現(xiàn)。但其實,你的表情會在無意中出賣你,一些心理學實驗的結果表明,當語言和非語言傳達出不同信息的時候,對方往往傾向于優(yōu)先接受非語言信息。你以為表演得很好,但往往是自欺欺人。
再比如,領導經(jīng)常說:“這些資料什么時候能交”、“這點小事都要問我嗎”、“這周交的方案怎么數(shù)據(jù)又貼錯了”……明明安排任務的時候,他沒有說清楚具體的要求,也只是說盡快完成,沒給出一個具體時間,卻一直追問。時間一久,很難不會心生不滿,還不得不服從他的安排,和他匯報工作。
雖然打工人都會違心地說“好的,收到,辛苦了”,以為將心中的吐槽掩飾得很好,但實際上,表情和狀態(tài)很容易出賣你。面對討厭的領導,說得越多,領導就越能從你的非語言信息中覺察到這一點,于是對你的態(tài)度會更加冷淡。原本可能只是一個上下級溝通方式的問題,在這種狀況下逐漸催生出一個互相討厭的惡性循環(huán),從而陷入內(nèi)耗。
面對這樣的情況,作者提到,我們對一個人做出喜歡或者討厭的判斷,其實是出于杏仁核最原始的條件反射。最近的腦科學研究發(fā)現(xiàn),語言信息能夠抑制杏仁核的興奮度。換句話說,細致的思考能夠使我們不會輕易地給他人貼上“喜歡”和“討厭”的標簽。
所以,想要和討厭的人正常相處,最核心的是,在“喜歡”或“討厭”這兩個標簽之外,給對方多增加一個標簽,那就是“普通”。
不要輕易給人貼上“他怎么能這么煩人”、“這人真討厭”這樣的標簽,而是讓自己在“喜歡”和“普通”這兩個標簽里二選一,不輕易說“討厭”。這樣在面對難搞的同事和領導時,或許能做到情緒相對穩(wěn)定,不再因人際關系而消耗自己本就有限的精力。
02.
“不怕同事過得差,就怕同事開路虎”
網(wǎng)絡上有種說法:不睡覺的韓國人,不吃飯的日本人,不放假的中國人。亞洲人的DNA里都寫滿了“卷”字。
在職場中也是一樣,雖然很多人都高呼“我要躺平”,但背地里還是會做“卷王”。畢竟,看到身邊的同事一個個升職加薪,還是會不自覺地進行對比。
提出“社會比較論”的心理學家費斯廷格認為,人類與他人比較是出自本能,或者是無意識下的反應。無論在職場中,還是在個人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會不自覺地與他人比較,又會因為感覺自己不如他人而失落和消沉。
但其實,大家真的仔細分析過自己的情況嗎?絕大多數(shù)的人都對這一點缺乏思考,只是讓自己被動地陷入“和我一起入職的人漲薪這么多,真不甘心”、“我能力真是差”這樣的負面情緒中,糾結內(nèi)耗停不下來。
作者提到,有很多心理學實驗都發(fā)現(xiàn),在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之間,大約存在“20分的偏差”,也就是說,即便你對自己的工作打“100分”,但在領導眼中看來只有“80分”。

《我在一家黑公司上班,快撐不下去了》
舉個例子,小王感覺自己每天都很努力工作,但身邊的同屆都紛紛升職加薪了,這讓他非常郁悶。每當提到自己平時的努力付出,小王總會說:“領導安排的任務我都能按時做完。”
在小王眼中,領導讓我干的活兒我都干了,那還不是100分嗎?但在他的領導眼里,這樣的工作表現(xiàn)只能達到及格分。更出色的,可能是那些可以發(fā)現(xiàn)新問題、開拓新業(yè)務的同事們。
這么對比,好像有一定道理,但是,假如我們再從旁觀者的角度看,每一種工作都必須主動去想本職之外的事情,才是好員工嗎?未必是這樣,不同人對工作理解不同,能力和成長的方式也不一樣,跟人對比只能導致越來越“卷”,越來越焦慮,無所適從。
作者樺澤紫苑認為,要想擺脫這種和他人比較產(chǎn)生的焦慮,我們要先屏蔽外界,既不用特別在意領導的評價,更不用過分關心同事們的工作方式,而是要專注和自己比較,堅持不懈地自我提升。
當產(chǎn)生想與他人比較的沖動時,請先想一想“三個月前的自己、一年前的自己、三年前的自己、十年前的自己”是怎樣的,如果與過去的自己相比仍然沒有進步,那就從現(xiàn)在開始努力,爭取三個月之后取得成果。這樣一來就可以說:“與三個月之前的自己相比,我已經(jīng)取得了一些進步”。
專注于自身的成長,能更好地幫助自己擺脫嫉妒、自責這些負面情緒。和哪個人比,你的天花板就在哪里;和自己比,你成長的高度將沒有上限。
03.
“毫無意義的工作”
我們初入職場時,總是會帶著一份期待和斗志,努力學習、賣力加班,感受著工作帶給我們的喜悅和成就感。然而時間一長,當工作變得得心應手的時候,也是容易感到乏味、厭倦的時候,實現(xiàn)個人價值的工作很容易就淪為一份“無意義的工作”,辭職的心異常強烈。
這樣的職業(yè)倦怠很常見,不僅僅是存在于基層員工身上,哪怕是身處高位的領導者,也會同樣感到疲憊和厭倦。我們會產(chǎn)生職業(yè)倦怠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日復一日的重復性勞動讓我們在工作中缺乏成就感。
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做一些“輕體力勞動”,比如去咖啡館打打工,到花店插花筒、打花束,想要用這種方式來對抗無意義和內(nèi)耗。這種低強度的體力工作看起來有很多好處:可以自行選擇工作內(nèi)容,個體對工作成果產(chǎn)生的影響非常直接,能獲得很大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但是,這能徹底治愈我們的“精神工傷”嗎?如果我們長時間從事這些勞動,會導致我們陷入新的倦怠循環(huán),可以說是治標不治本,短期會有效,長期難堅持。
對此,作者提出了一個從根源化解這種職業(yè)倦怠的簡單方法,就是嘗試給自己的工作增添創(chuàng)意。

《我在一家黑公司上班,快撐不下去了》
聽到這里你可能要反駁作者了:我們平時的工作更多的都是在按照領導的要求、客戶的需求去完成,又不是創(chuàng)造型的工作,只是打工而已,哪有什么創(chuàng)意空間可言呢?
但其實,并非只有創(chuàng)意類工作,才需要融入自己的創(chuàng)意,一些工作內(nèi)容重復性很高的崗位,也可以給自己的工作添加一些變化,這也稱為“再造工作(Job crafting)”,就是你可以去重塑或者再造自己的工作,思考如何讓它變得更有趣。不僅可以主動創(chuàng)造自己的工作,也能夠自行定義工作。
舉個例子,小王在剛進入公司工作時,領導讓他用其他部門提交的Excel表做數(shù)據(jù)分析。他一開始工作還不太熟練,只是處理上一位負責人做好的Excel,表格、數(shù)據(jù)、公式,看起來就很枯燥,甚至會覺得這樣的工作沒發(fā)展。
但是,小王卻想,有沒有方法能夠更快地完成這項任務?在查了很多技術貼之后發(fā)現(xiàn),Excel里有很多函數(shù)都能自動匯總數(shù)據(jù),提高工作效率,節(jié)省下來的時間,也可以用來完善資料,用全新的角度分析這些數(shù)據(jù)。隨著經(jīng)驗的累積,即使是同一份數(shù)據(jù),小王能做的分析也更復雜、更深入了,對這項原本枯燥的任務也有了新的理解。
如果我們愿意積極思考,如何在看似無聊的工作中做一點創(chuàng)新或改變,或許就能將不快樂和無意義的工作變得有意思很多,這樣的獨立思考,也能給我們的職場發(fā)展助一臂之力。
04.
借助有序生活整理混亂的內(nèi)心
在充滿壓力的現(xiàn)代社會,很多職場人長期處于身體疲憊和精神焦慮的雙重消耗之中,始終在用一種“低電量”的模式工作和生活。
在積極心理學奠基人之一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看來,“內(nèi)耗”的種種表現(xiàn)說明了一個人心靈世界的高度失序,也被稱為精神熵(psychic entropy)。
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認為,“內(nèi)耗”是一種心理能量的混亂,在這種狀態(tài)下,我們的心理能量無法有秩序地流動和轉換,一直糾結于一件事,既無法處理復雜的思緒,又無法找到解決方法。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當我們處于內(nèi)耗時,什么事情都想做,但是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同時,作者樺澤紫苑也指出,失序也是讓我們整合內(nèi)心能量的契機。想要打造有序的生活說來也簡單,那就是保證充足的睡眠、定期鍛煉、健康飲食。規(guī)律的生活習慣能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建立一種秩序,用有序的生活整理混亂的內(nèi)心。
首先是睡眠。很多人在工作繁忙的時候,都不得不犧牲睡眠時間來加班,但實際上越忙就越應該保證充足的睡眠。樺澤紫苑提出,我們至少要保持6小時的睡眠時間。睡眠不足會導致大腦的運轉能力急劇下降,連續(xù)兩周睡眠不足6小時,大腦狀態(tài)與兩天不睡覺時幾乎相同。也就是說,無法保證6小時以上睡眠的人,就相當于每天都在通宵工作。
好好睡覺是我們?nèi)粘I罘浅V匾囊画h(huán)。對于如何打造良好的睡眠質量,作者提到要好好利用“睡前兩小時”,在睡前90分鐘就洗完澡;適當和家人聊聊天,或者逗逗寵物,享受一些比較輕松的交流氛圍;還可以寫日記、回顧今天發(fā)生的快樂事,用積極的心態(tài)來結束一天的生活。這些都能幫助我們獲得一段高質量的睡眠。

《民王》
其次是運動。除了要每天睡得好,養(yǎng)成一定的運動習慣也能幫助我們建立生活秩序。跑步、游泳等有氧運動,普通的散步和瑜伽等低強度運動都很容易完成,還能夠幫助我們改善心情。
提到運動,可能有人會說:“白天上班已經(jīng)很累了,晚上回家只想躺在床上”。作者很懂我們這些人的心態(tài),他在書里介紹了一種異常簡單,任何人都能輕松完成的運動,那就是每天在早晨起床后的一小時內(nèi),散步十五分鐘到半小時。聽起來好像并不容易,但上班的路上多走一站地、步行到地鐵站,其實并不難達成。
作者認為,早起散步對職場人來說大有裨益。首先,早上通過散步可以曬太陽,激活我們體內(nèi)的血清素,使人神清氣爽,在工作時提高注意力。
其次,還能重置身體的生物鐘,將植物神經(jīng)的活躍部分從“副交感神經(jīng)”切換到“交感神經(jīng)”。人體在生物鐘重置之后,過15-16小時就會開始分泌褪黑素,使人感到“困倦”。以此推算,在上午7點的時候重置生物鐘,到晚上10點-11點的時候就會自然地產(chǎn)生出睡意。這樣也能保證夜晚在固定的時間入睡,養(yǎng)好良好的睡眠習慣。
最后是飲食。作者提出,很多人容易忽視的早餐其實至關重要。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已經(jīng)有多久沒有安靜地吃早飯,甚至有多久沒有吃過早飯了?
吃早餐這個活動能修正“大腦生物鐘”和“人體生物鐘”之間的偏差。也就是說,早上起床之后,是處于身體醒了,但是大腦還沒醒的狀態(tài)。這個時候吃一頓營養(yǎng)均衡的早餐,能夠讓我們的大腦和身體的生物鐘同步。

《民王》
雖然在職場中,我們經(jīng)常會感到身不由己,在生活中會苦苦掙扎,時常感到焦慮。但我們依舊可以試著積極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為生活和工作設定一個明確的邊界,建立生活的秩序,并在這種秩序中,控制好自己的舵。畢竟,工作和生活的狀態(tài)是由我們的心態(tài)和行為決定的。
希望大家在“道理都懂”之后,能夠混好職場,好好生活。在紛紛擾擾的世界,和充滿疲憊的生活中,別忘了先好好照顧自己。
本文摘編自看理想音頻節(jié)目《打工人的大問題》第7期,有刪減,文章標題為編輯所取。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