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特稿|林博會十八年:以林為橋搭平臺,兩岸融合促發展

澎湃新聞首席記者 王選輝 實習生 劉宇楠
2023-11-13 10:48
來源:澎湃新聞
? 綠政公署 >
字號

近日,第十八屆海峽兩岸(三明)林業博覽會暨投資貿易洽談會(簡稱“林博會”)在福建三明成功舉行。

11月10日,林博會組委會曬出了一組漂亮的“成績單”——落實簽約合同項目68項,總投資140.96億元,合同利用區外資金131.78億元;其中臺資、外資項目5項,合同利用臺資、外資2973萬美元;投資億元以上或1000萬美元以上項目52項,總投資133.3億元……

“這是疫情后我們來參加的首屆林博會,我感受到了三明同胞的熱情,看到了經濟的復蘇。”來自金門的一位參展嘉賓興奮地向澎湃新聞分享自己參加林博會的感受。她所在的公司已經連續18年參加林博會,“很多老客戶也專門來展會找我們,感覺真的很親切。”

林博會開幕式。

林博會創辦于2005年,形成以林業和對臺為基本特色,具有展覽、投資、貿易三大功能的專業展會,是全國唯一的海峽兩岸林業交流合作專業展會。自林博會創辦以來,已吸引了超百萬臺灣同胞來明交流,190多家臺資企業落戶,是閩臺交流合作的重要陣地。

澎湃新聞注意到,除了圍繞林業主題,林博會還配套開展了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論壇、海峽兩岸消防救援融合發展研討會等活動,吸引了眾多臺企臺胞。

林博會組委會相關負責人向澎湃新聞直言,經過十八年的轉型蝶變,如今,林博會已經成為推進兩岸林業改革與發展、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等方面的重要平臺。

借“林”發力,共促兩岸發展

在福建西部,三明,是一顆璀璨的綠色明珠。

“綠色始終是三明最靚的底色。”三明市委書記李興湖介紹,全市森林覆蓋率達77.12%,林業長期是三明最大的產業,全市林業產業總產值近1300億元,獲評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全國林業改革發展綜合試點市等一系列稱號。 

三明,不負所望,連續3年位居“中國綠都”榜首,去年林長制工作年度考核全省第一,獲得國務院督查激勵,林改多項創新做法在全國推廣……

在這條綠色發展的道路上,林博會是濃墨重彩的一筆,成為推進林業改革與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產業振興的重要平臺。

2005年6月,國家批準設立海峽兩岸(三明)現代林業合作實驗區,并于每年11月6—9日固定在福建省三明市舉辦林博會,于2007年第三屆起升格為國家級專業展會。

2013年,第九屆開始打造“天天林博會”,實現與現代金融、電子商務跨界融合。“此后,林博會成效一屆比一屆突出、影響力一屆比一屆大、知名度一屆比一屆高。”林博會組委會一負責人表示。

李鵬春是此次林博會的參展商之一,他是福建大田大方廣茶業有限公司、福建省江山美人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他向澎湃新聞介紹,過去18年,他們都參加了林博會,“這次參展主要是品牌推廣,擴大企業影響力”。

李鵬春和臺灣的淵源從父輩就開始建立。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他的父親李志忠用一輛拖拉機滿載高山茶,用了整整一天時間趕到廈門,將茶葉賣到海峽對岸的臺灣久順茶行,賺到了他人生第一桶金。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臺灣久順茶行的五兄弟股東之一彭寶法來到大田,承包下屏山萬畝茶園,引進臺灣高山茶制茶技術,在大陸迎來茶業生意的二度春。

茶香飄兩岸,一段緣分由此結下。“臺二代”彭安源和李鵬春接過父輩事業的接力棒,攜手將傳統美人茶園打造成了國家4A級景區,美人茶漂洋過海已經到了歐洲、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

在林博會等平臺的“牽線搭橋”下,兩岸同胞以林結緣、以茶結緣的故事還有很多。

臺灣“茶王兄弟”鄧國權、鄧國光2011年來到三明創辦茶葉公司,與當地林農合作,還將美人茶制成抹茶。

臺商吳森源在三明探索出了“洗衣式”蘭花組培新模式,成為大陸規模最大的精品國蘭繁育中心。

臺農林秀瑩夫妻2002年開始扎根三明,21年來,他的產業規模不斷擴大,通過嫁接讓老油茶樹綻放臺灣茶花。

兩岸兩位八旬老人簡文通與馬義坤,十年如一日扎根清流賴坊鎮,將2000畝荒山變成櫻花山。

11月8日,林博會臺灣展區,人潮涌動。澎湃新聞記者 王選輝 圖

……

林博會組委會一負責人表示,隨著展會影響力和凝聚力的不斷提升,林博會受到海內外特別是海峽兩岸的關注。三明作為連接沿海、輻射內陸、對按兩岸的重要樞紐,借助林博會這一平臺,不僅展示綠色海西的無限風光,更成為海峽兩岸林業交流合作的示范窗口。

此次林博會,“林”依然是最大亮點。現場布設福建省森林食品展區,各設區市均設1個展區,展示展銷特色森林食品、林下經濟產品等。在會展中心打造網紅直播基地,布設綠都明品展區、各縣(市、區)綠色生態林(農)產品展區,搭建實物直播間,邀請網紅主播,在抖音、快手等多個平臺上直播帶貨名優特農林產品。在臺灣商品展銷區融入更多寶島元素,感受農林新技術、體驗農林新產品。

開幕儀式上,全國首張林業生物資產票據(又稱林票2.0)首發。

林改成果也在林博會上展示。開幕儀式上,全國首張林業生物資產票據(又稱林票2.0)首發。第一批林業生物資產票據,總金額1969萬元,已在公開登記系統和福建沙縣農村產權交易系統發布、掛牌。

作為三明林改“兩票”之一的林業碳票交易也取得新突破。三明與上海相關單位探索在林業碳匯計量監測、方法學創新等方面合作,推動林業碳票進入上海碳中和市場,實現跨省、市交易。11月5日,在上海開幕的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主辦方通過上海環交所撮合,購買三明林業碳票10000噸,抵消博覽會產生的碳排放。

據介紹,本屆林博會邀請參會參展嘉賓客商3309人,現場參展參會客商2790人,其中臺商358人。

11月8日,林博會臺灣展區,人潮涌動,異常熱鬧。臺商許俊麟對澎湃新聞表示,這次他第三次參加林博會,“效果非常好,主辦方在整體安排上也很盡心盡力,讓我們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許俊麟介紹,這次展會他們收獲滿滿,一方面所帶的康養產品都銷售一空,另一方面也在展會上找到了一些目前正在洽談的合作項目。

做“竹”文章,聚竹成“業”走進上海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認識、培育和利用竹子的國家,素有“竹子王國”之稱。中國還是世界上竹資源最豐富、竹產業規模最大的國家。

三明市大田縣,有人正在護林巡山。劉冬春 圖

三明市現有竹林面積465萬畝,其中毛竹林415萬畝、毛竹林儲量6.2億株,竹林面積和毛竹儲量均居全省第二位。

圍繞“竹”,三明在此次林博會上可謂做足了文章。

林博會組委會相關負責人向澎湃新聞表示,今年的布展突出了竹元素,各縣(市、區)展銷區在布展上積極融入竹元素,如沙縣館采用全竹搭建展館,永安館在外形上參考了“筍幫公棧”,泰寧館主體設計上融入竹林竹海元素;“以竹代塑”展銷區展銷了尤溪景竹家居、柏毅竹業等6家企業的竹制茶具、洗漱用品、餐具等竹生活用品;永安、泰寧等展館,還在展區內布設了竹家具、“以竹代塑”展銷區。

與往屆相比,竹博會走出三明,在上海舉辦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2023國際(永安)竹博會。小到筍片零嘴、手機支架,大至戶外竹家具、集裝箱底板,本屆參展的32家永安企業所涉品類紛繁多樣。

三明永安地處閩中偏西,閩江支流迤邐,群山峻嶺環繞,當地筍竹資源豐富,現有竹林面積102萬畝,占森林面積的29.6%,農民人均竹林面積6.7畝,居全國第一。

如今,在永安,一根毛竹能夠實現“七十二變”,從竹餐具到竹茶具,從竹桌椅到竹地板……走進人們日常生活的視野,竹產品銷往全球。

在林博會開幕式上,“竹師傅”竹產業共享用工平臺被展示給參展嘉賓。

據介紹,“竹師傅”去年11月正式上線,是永安市政府投資建設、非營利性質的竹產業云計算服務平臺,是永安市推行“公司+平臺+竹農”模式,提高竹林經營效益,助推竹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創新舉措。

“別小看這個‘竹師傅’,從采伐到培育,林農或者村集體用手機一鍵下單,就有專業人員服務竹農生產全過程,解決了竹農經營、采伐、運輸過程中存在的勞動力緊缺、竹林無人經營或經營粗放等現實問題。”相關工作人員介紹。

竹子全身都是寶。尖尖的竹筍是大眾喜愛的美食,竹片可以做地板、家具、窗簾、涼席,竹枝、竹梢做掃帚,竹鞭、筍殼做工藝品,竹葉提取物制成保健品。

那么,該如何做才能實現“全竹皆可用、所見皆可賣”呢?

目前,三明市已形成上游竹拉絲、竹片,中游竹膠板,下游竹地板、竹家具、竹工藝品,以及筍加工等產業鏈條,木竹地板、竹膠板、筍制品等產量居全省前列。

三明在竹新材料、竹生化利用、竹纖維利用、竹林食品等領域不斷發力,開辟“以竹代塑,以竹代鋼”新賽道,探索竹焦油、竹下腳料等污染廢料再利用。竹香芯產量居全省前列,炭烤筍、糯米筍等筍制品產量占全國5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青山紙業用竹枝制取竹纖維溶解漿,用于紡織、特種用紙等行業,制備技術及產業化程度居于行業先進水平;將樂緣福生物公司實現從竹子中提取木質素生產陶瓷添加劑,在國內屬于首創。

“此次竹博會與長三角文博會的綠色聯動,通過展示竹建材、竹食品、竹工藝制品、竹家居及裝飾用品等各類竹產品以及竹產業科技成果、機械裝備、竹文旅康養等業態,讓參加展會人員全面了解永安竹產業。”活動相關負責人受訪時表示。

鄉村融合發展成重頭戲,“我們有共同基因”

作為大陸唯一的海峽兩岸現代林業合作實驗區和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三明正成為臺胞干事創業的熱土。

“推進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自然也成為本屆林博會的一大突出特點。作為林博會配套活動——第二屆海峽兩岸(三明)鄉村融合發展論壇于12月6日下午正式召開。

第二屆海峽兩岸(三明)鄉村融合發展論壇開幕。

“本次論壇既是第18屆林博會的重頭戲,又是共商兩岸鄉村融合發展的大舞臺。”三明市委書記李興湖表示。

當天,臺灣新黨主席吳成典在發言中曬出了三明市設立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的一年來的“成果清單”——新設臺資企業16家,投資總額3.01億元,合同利用臺資1.34億元;新培育6家閩臺農業融合發展推廣基地,臺灣18個農產品新品種、5項農耕新技術在三明推廣;共同打造泰寧際溪村、三元巖前村和小蕉村、沙縣俞邦村等一批兩岸鄉村融合發展示范樣板村……

三明市沙縣區俞邦村。羅文真 圖

針對“發展鄉村民宿經濟,助推兩岸融合發展”的論壇主題,與會專家認為,臺灣地區民宿與福建民宿有很多共同基因,融合發展有堅實的共同基礎。

在臺灣從事建筑行業20余年的蔡幸爵是臺灣民宿客棧協會副會長,2019年,因緣際會,他從臺灣新北來到三明市三元區列西街道小蕉村,投身到大陸鄉建鄉創的熱潮中,一路以來,他致力協助村民善用閑置房舍空間改造。

“民宿就是鄉村風情的縮影,是鄉村農文旅發展的推動器。”蔡幸爵認為,發展民宿業態,有利于鼓勵出外青年返鄉創業就業,可以植入當地特色豐富體驗內容,引導來村訪客到區域周邊游玩。

“這些年民宿工作的積累對大陸地區的鄉村建設推動頗有貢獻,希望未來可以持續交流讓兩岸民宿與休閑農業蓬勃發展。”臺灣宜蘭縣羅東溪休閑農業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德全認為,大陸民宿及休閑農業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吸引許多臺商渡海投資、經營管理,拓展了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增進了兩岸同胞親情福祉,為兩岸關系融合發展增添強勁內在動力。

全國旅游民宿等級評定和復核專家、廈門曾厝垵文創會會長寧軍表示,兩岸民宿交流密切,互相取經,提升了兩岸民宿經營者整體素質和民宿經濟發展質量。

在寧軍看來,臺灣地區民宿與福建民宿在歷史緣起、發展階段、生活體驗、農創文創、行業標準、入住客源等方面有很多共同基因,融合發展有堅實的共同基礎。

他建議,福建民宿行業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民宿經濟融合發展示范區。以“兩岸一家親、宿共同家園”為主題,打造“一家親民宿”兩岸共同品牌。制定和發布兩岸民宿共通標準,并開展民宿認證,同時建設兩岸旅游民宿標準共通服務平臺。

    責任編輯:湯宇兵
    圖片編輯:陳飛燕
    校對:張艷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兰州市| 晋宁县| 克山县| 昌邑市| 西贡区| 方山县| 闽清县| 土默特右旗| 科技| 普陀区| 扎兰屯市| 天镇县| 永胜县| 泰和县| 密山市| 茶陵县| 老河口市| 锦州市| 甘孜| 新兴县| 漳浦县| 龙胜| 平舆县| 灵丘县| 蚌埠市| 庄浪县| 海盐县| 大邑县| 怀安县| 商水县| 河西区| 彭泽县| 水城县| 广平县| 新密市| 会泽县| 类乌齐县| 滁州市| 潮州市| 班玛县|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