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圓桌|當下語境中的人文藝術與城市氣質
初冬的上海浦江兩岸,處處彌漫著藝術的氣息。正值第十屆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開展期間,11月11日,一場“人文藝術與城市氣質”論壇在全新落成的“西岸漩心Orbit”舉行,與會嘉賓共同探討藝術人文與城市氣質在當下語境之中如何相互作用。

徐匯濱江構筑開放式公共藝術水岸

“人文藝術與城市氣質”論壇現場
此次論壇由上海廣播電視臺《印象》節目主辦,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長龔彥、當代藝術家丁乙、作家陳丹燕、建筑師俞挺等不同專業領域的嘉賓共聚論壇。論壇現場,《印象》節目聯合上海博物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龍美術館、寶龍美術館、復星藝術中心、HOW昊美術館發布了特別策劃節目“2024城市藝術之旅——美術館博物館季”,將聚焦申城各大頂級博物館及美術館,展現其背后的歷史故事、藝術藏品、文化魅力,借由鏡頭深入場館內部,展開一場獨特的人文藝術旅程。節目預計于2024年內完成并播出。

西岸漩心Orbit,由英國建筑師托馬斯·赫斯維克打造,俞挺擔綱室內設計
在城市發展升級的進程中,公共藝術的角色愈發凸顯。從城市空間美化,到在地文化升級,公共藝術不斷啟迪人們對城市空間的全新想象。“西岸漩心Orbit”是位于上海徐匯濱江西岸金融城的首個公共藝術建筑,由英國建筑師托馬斯·赫斯維克(Thomas Heatherwick)打造。西岸漩心以極富流動性、螺旋環繞的線條外觀,呼應了長達1.4公里的濱江水岸風光,其室內設計則由Wutopia Lab主持建筑師俞挺擔綱。

西岸漩心室內用石材塑造的墻面線條
以“逆流而上的漩渦”為主題,俞挺為西岸漩心設計了蓄勢待發的海底世界、漩渦里爆發的巨浪、泛起漣漪的海面三大主題空間,分別對應地下至地上三層;并大膽啟用石材來制作漩渦,以不變之物塑造萬變之態。
俞挺在論壇上介紹道:“作為設計師,我的作品也經常引起爭議,就像在漩渦中心。但身處于漩渦之中,最終總能達到一個平靜。所以我用漩渦作為主題,展廳外面用機器雕刻石材做出一個漩渦的形狀。到二樓可以看到,漩渦過去之后是平靜,是一朵朵漣漪綻放,以象征主義表達我對上海這座城市在漩渦之中掙扎逆流而上,最終呈現出與眾不同的平靜和美麗的狀態,把建筑設計和共情結合在一起。”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近年來,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策劃了一系列建筑與城市設計展,從別樣的角度追尋城市文化。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長龔彥認為,美術館本身就是城市的產物,這種與生俱來的特質,更有使命再現城市,從而給城市帶來不一樣的可能性。
龔彥說:“不是說一座美術館就可以解讀一座城市,而要讓人看到城市的可能性、未來,是跨時空解讀的維度。今年7月份,我們做了一場‘摩登巴黎’展,聚焦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巴黎這座城市三十年間的創造史,主策展人讓-路易·科恩(Jean-Louis Cohen)是法國建筑師及建筑史學家。引進這樣一個展,是希望看到城市背后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力量。上世紀20至30年代的上海,是遠東第一大商埠。彼時的上海,曾被譽為‘東方巴黎’,與其說是同時期巴黎的東方鏡像,不如說是中國時代更迭中的城市宣言。”
“2016年,我們還舉辦了‘市民都會—上海:現代城市主義的樣本’展覽,就是想展示現代主義的多樣性,以及人文藝術在城市面臨歷史轉型時起到的重要作用。”龔彥希望,美術館、博物館可以成為一個極具人氣的、人們可以各抒己見的場所。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摩登巴黎1914—1945:建筑、設計、電影、時尚”展覽現場
城市發展,得水而興。流淌千年、穿城而過的黃浦江,是上海的母親河。上海作家陳丹燕感嘆:“城市發生巨變,但上海有一樣東西沒變,就是黃浦江的彎道和流向。河流沒有變,兩岸的規劃卻都是圍繞著它,所以這條河流也決定著這個城市的氣質。而依傍著這條河流興起的美術館、博物館,就有著上海獨特的氣質。”
1843年,上海開埠。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沿江沿河展開,一條是黃浦江,一條是蘇州河。在黃浦江畔,誕生了中國第一個發電廠、第一家造船廠……浦江沿岸逐漸發展成一條碼頭與工廠遍布的生產岸線,留下了諸多見證近代上海輝煌的工業遺產。

坐落于黃浦江畔的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左側有煙囪的建筑)由原上海南市發電廠改建
陳丹燕則說起自己在國外參觀美術館的感受:“國外許多美術館、博物館的前身都是宮殿,但我們除了故宮,很少有。尤其在上海,我們的美術館與博物館,有的是工業遺存翻新而成的。工業是它們的骨骼,藝術品放在這樣的房子里也會呈現出不同的面貌,這是我在濱江兩岸行走、看展后的感受和啟發,藝術和建筑本身是相關的。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建筑是由原南市發電廠改造而成,我參觀的時候,有一位原來的發電廠女工和我介紹展廳‘原來這里是放煤的’‘這里是行車的’。聽她這樣介紹,我非常感慨,工業遺存和藝術作品產生了再度的聯系。當你看展的時候,你看到的是你自己,認識的是城市的歷史。工業遺存為城市藝術提供了更豐富的可能,這是上海非常有魅力的地方。”

2023年西岸藝博會現場
藝術家丁乙則在論壇上回憶,早在八十年代初,他最感興趣的就是描繪上海的街道,因為街道有故事,而這些故事最終帶他走向抽象藝術。“抽象藝術本身就誕生于城市的飛速發展。城市有許多人文風景,也有很多沖突和矛盾,這些都帶給我創作力量。”

第十一屆ART021上海廿一當代藝術博覽會 展覽現場
論壇最后,《印象》節目主持人張穎借用了林語堂曾說過的一句話:“最好的建筑是這樣的,我們深處在其中,卻不知道自然在那里終了,藝術在那里開始。”而一座好的城市亦如此,所有的美好靜悄悄無聲息展現。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