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華師大舉辦佛教美術源流研討會,審視佛教美術繼承與流變
10月13至14日,由華東師范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院、美術學院、佛教美術研究中心合作主辦的“2018·中國上?!し鸾堂佬g源流國際研討會”在華東師范大學中北校區舉行。會議圍繞“佛教美術源流與傳播”、“佛教美術的中國化進程”、“中國佛教美術個案研究”展開。研討會以宏觀的文化視野,重新審視佛教美術在不同時空中的繼承和流變,從而在理論上有助于認知中華文化對外來佛教藝術吸納、消化和重塑,最終形成中國化的藝術模式的過程。

隨著國家“一帶一路”重大倡議的逐步展開與順利實施,往來于“一帶一路”的中外文化交流也隨之得到重視,古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通商易貨之道,更是一條知識交流之路,特別是佛教文化: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國發揚光大,在東南亞得到傳承。
近年來,華東師范大學加強了佛教美術研究,組建了佛教美術研 究團隊,以阮榮春教授為首席專家,圍繞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課題“中印佛教美術源流研究”展開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在研究過程中,團隊成員以中國佛教美術源流為研究范圍,以古印度佛像影響中國的三次浪潮為宏觀框架,認為佛教以傳播思想為目的,像教為傳播方式,寺廟、石窟為載體,裝飾樂舞烘染氣氛。其中,佛教造像的圖像譜系研究、石窟源流研究、佛寺比較研究是課題重點;佛教美術的裝飾和設計研究是以往研究的薄弱環節,也是今天設計學科蓬勃發展的客觀必須;關于音樂和舞蹈的研究,在關注歷代佛教造像中的相關圖像資料,適當向音樂舞蹈學延伸,仍具有相對獨立的屬性。
此次佛教美術源流國際學術研討會主要圍繞“佛教美術源流與傳播”、“佛教美術的中國化進程”、“中國佛教美術個案研究”展開。

13日上午,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阮榮春首先發表了“東漸與北上——早期佛教圖像傳播的猜想”主題演講。他以“印度佛像產生的源點、何時通過何種途徑傳入中國,以及如何在中國興起”為切入點,研究“中印佛教造像的源流”。在接受“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kxwhcb.com)采訪時,阮榮春表示,數百年來由于普遍受到歐洲學者關于犍陀羅造像研究的影響,又因大量石窟遺跡分布于中國北方,中外學界大多將研究視點投在印度西北的犍陀羅地區,以及由西域而東的北方絲綢之路上,認為中國佛像的產生、興起與之相關。然而,在近幾十年的考古發現中,逐漸形成了一條“既不在佛教石窟密集的北方絲綢之路,也不在海岸線上”的一條“從中印度經長江流域到日本的佛教文化傳播線”,在公元三世紀前后,佛教造像先興于南、后盛于北,這條傳播路線可以通過分布于云南、四川、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蘇、安徽、山東等長江沿線城市,并東至日本的佛教造像得以驗證。演講中,阮榮春結合近20年來的考古實物資料,就“早期佛教造像的東漸與北上”的猜想進行了論證。

敦煌研究院副院長趙聲良隨后發表了“敦煌隋朝石窟的印度影響”專題演講。他認為,“隋代莫高窟的佛像從造型上看,與中原北齊、北周造像雖有關聯,但總的來說并非北齊北周風格的延續,而是在自身傳統基礎上吸收笈多藝術而形成的風格特色。從裝飾圖案與笈多式背屏的出現也可看出印度的影響。反映了隋朝大一統形勢下,絲綢之路的交流給敦煌帶來的影響。”趙聲良指出,敦煌的藝術家仍然是有選擇地吸收,既非完全的印度風格,也與中原同時期的風格有別,兼收并蓄體現出敦煌作為一個絲綢之路城市的特征。

為期兩天的研討會,由3個分場開展共計10場學術演講與討論。來自美國、印度、日本、希臘等國家,以及中國大陸、臺灣相關高校、研究機構的近30余名資深專家學者展開學術交流與互動。會議特設“佛教美術青年學者論壇”,吸引近40名來自各大高校和研究機構的青年學者參會研討。研討會以全面而宏觀的文化視野,重新審視佛教美術在不同時空中的繼承和流變,從而在理論上有助于認知中華文化對外來佛教藝術吸納、消化和重塑,最終形成中國化的藝術模式的過程。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