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人民網評8名假“靳東”被公訴:網絡詐騙敲響監管警鐘
11月8日,演員靳東發文稱收到數十位朋友發來的關于“假靳東事件”的報道信息。此前,針對“假靳東事件”,上海市靜安區檢察院依法以涉嫌詐騙罪對8名犯罪嫌疑人(1名另處)提起公訴。以王某為首的團伙自2022年5月至2023年6月期間,共詐騙張阿姨等多名被害人共計人民幣30余萬元。事實上,“假靳東事件”背后暴露的不僅是網絡詐騙的問題,更是網絡審核與監管的缺陷。

圖片來源:靳東個人微博截圖
“假靳東事件”實則是一種網絡“殺豬盤”,騙子們通過利用不法手段搭建虛假賬號、偽造明星身份,利用精巧的聊天話術滿足網友的情感需求并逐步培養網友對“假靳東”的信任,最后假借“投資、公益、應援、戀愛”等各種名義引誘網友轉賬。以“假靳東事件”為例,大量中老年女性粉絲群體之所以容易成為騙子們招搖撞騙的“工具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騙子們精準聚焦了她們缺少精神寄托、生活空虛、網絡信息分辨能力差的弱點,騙子們用符合粉絲群體瀏覽喜好的圖文視頻和寒暄話語輕易攻破了粉絲防線,讓她們財產受損,精神受挫。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AI換臉和AI修音等技術手段也讓網絡詐騙進一步升級,通過使用和處理下載的明星照片、視頻和變聲音頻等方式,詐騙者能夠更容易地獲得人們的信任,從而獲取敏感信息、錢財或其他個人利益,這種偽造身份的方式往往難以識別。《互聯網用戶公眾賬號信息服務管理規定》明確提到,惡意假冒、仿冒或者盜用組織機構及他人公眾賬號生產發布信息內容,屬違規行為,同時,行為人虛構自己是明星本人對受害人進行詐騙,使受害人產生錯誤認識并基于錯誤認識交付財物的,構成詐騙罪,同時這也是一種侵犯明星肖像權的行為。
近些年,相關網絡詐騙新聞屢見不鮮。盡管明星在積極維權,平臺方也在清理內容,但是“假靳東”們手段狡猾,用東哥、東弟,在名字里加標點符號等文字游戲的方式逃避平臺規制。這也警示網絡平臺必須與時俱進,練就“火眼金睛”的監管能力、完善監管體系。平臺應對入駐主體資質證照進行審查,加強網絡內容審核,對虛假偽造賬號嚴厲打擊,及時清理違法違規信息、積極聯動執法機關消除違法違規行為,擔當好把關人的角色,搭建預防詐騙的“防火墻”。
“假靳東”詐騙事件也提醒我們,除了監管部門需要持久發力以外,中老年網民群體的媒介素養提升也很重要。有關部門要加強對此類問題的重視,有針對性地加強宣傳引導,尤其在老年群體中,要廣泛開展直播、短視頻等平臺的防詐騙培訓,提升網民個人信息保護意識和自我防范意識,通過核實網絡信息、多與家人溝通、及時報警求助等方式防止網絡詐騙的火苗持續蔓延,營造安全有序的網絡空間。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