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WeWork破產,兩個神話結束

掙扎了大半年后,WeWork還是申請破產保護了。雖然在美國法律里,“破產保護”和“破產”是兩個概念,但由于公司的負債實在過于龐大,WeWork已經是事實上的破產了。
WeWork成立于2010年,總部位于紐約。它的經營模式并不復雜,以長合約租下大片辦公場地后,分割對外出租,主要服務對象以中小企業為主。該模式雖然一直擺脫不了“二房東”的質疑,但在穿上“共享辦公”的光鮮外衣后,開始搭上“共享經濟”的順風車。WeWork模式迅速全球化。最高峰時,WeWork在全球150個城市擁有850多家門店,工位數超100萬個,會員數量超45萬,營收超過32億美元。
公司估值一度高達47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000多億元)。但在2019年錯失了上市機遇后,WeWork只能在2021年選擇流血上市。而隨著業績持續惡化,WeWork上市后股價也持續下跌。如今市值僅有不到1億美元,并最終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
一家創立僅有13年,如今市值不到1億美元的上市公司,它的破產本不應該成為全球財經媒體和投資界關注的焦點。但WeWork從創立、發展壯大到破產的歷史,同時也是“共享辦公”由盛及衰的十年,其中更是伴隨著相關企業的巨額融資。在這個過程中,數百億美元的投資進入到這個行業,希望分享最后的勝利果實。
十年前,共享經濟開始風靡全球,通過互聯網把社會閑散資源和需求集中到一個平臺上,采用數字化匹配對接進行交易,供方獲得報酬,需方獲得閑散資源的有償使用權。從住宿到交通到辦公,從教育服務以及生活服務及旅游領域,優質共享經濟公司不斷涌現。比如,共享出行的代表優步(Uber)汽車的股價持續上漲,市值超過一千億美元;共享住宿的代表愛彼迎(Airbnb)近期股價表現雖然不及優步,但高峰期市值同樣達到1500億美元。這些都證明了共享經濟并不是一個偽命題。
WeWork的失敗,并非因為“共享經濟”的邏輯出現問題,更根本原因是公司的經營模式屬于偽共享經濟。同時,過去幾年全球經濟陷入低迷,創業熱潮褪去,中小企業運營困難。以服務初創企業和中小企業為主的WeWork再也無法經營下去。破產是它必然的命運。
而把WeWork推到風口上的投資人,軟銀集團董事長孫正義,其在WeWork上的投資總額超過106億美元,如今全都打了水漂。在投資阿里巴巴后贏得的巨大聲譽,在其后的投資中,再也沒有了成功的后續。WeWork不過是他這十年來一系列失敗投資案例中的一個。
WeWork的破產,既標志著在“共享辦公”時代的結束,同時,對于WeWork最主要的投資人孫正義來說,上百億美元的投資,最終換來一個破產結局,也意味著他的“投資神話”的結束。
(原題為《創投觀察:WeWork破產,兩個神話結束》)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