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坐飛機出門、車內無需駕駛室……在進博會暢想未來出行
當人們更多地討論充電而不是加油,當手機可以約到自動駕駛的網約車,似乎我們的出行已經進入一個不同以往的嶄新時代。但人們不會滿足于此,關于出行的想象永無止境,即便征服了陸地,也還可以仰望天空。
未來的出行還有什么可能?我們能夠期待更清潔的能源、更自動的駕駛嗎?抑或是,飛機出行是否有希望成為常態呢?在第六屆進博會的汽車展區,車企們以豐富的展品回答著這些問題,勾勒著面向未來的出行場景。
一家車企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才是進博會的意義所在。展車不是一件件售賣的商品,而是用來呈現關于公共課題的回應,提出關于“未來出行”的方案。
在未來,坐飛機出門
御風未來展臺上的展品,應該是整個汽車展區內唯一在天上飛的出行工具。2噸級的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MATRIX 1前不久剛剛完成首飛,此次參展吸引了無數人的目光。這架飛行器長得很像放大版的無人機,配有20個旋翼,純電動驅動,但不同的是它有一個座艙,里面可以堆放貨物,也可以容納五個座位。

2噸級的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MATRIX 1。本文圖片均為澎湃新聞記者蔣樂來 圖
目前,這一飛行器更多能夠考慮的實際應用場景在貨運物流、應急救援等方面,但最終要實現的目標是讓人們能夠坐著飛機低空出行,解決城市內、城市間的短途空中出行需求。據工作人員介紹,從上海虹橋國際機場到崇明島,駕車大約需要3個小時,但飛行器只需要15分鐘即可到達。
按照當前的設計,MATRIX 1滿電可以飛行約250km,航行速度可達200km/h,巡航高度一般在1000米以下的低空范圍。此外,飛行器的飛行無需人為在艙內進行操縱,而是通過智能飛行控制系統在地面進行控制。
車輛越來越多,地面越來越堵,低空似乎充滿了想象空間。御風未來的企業愿景就是“人人可享有的空中出行”,品牌經理曾全洪對于低空的未來非常樂觀。他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低空的發展應該是從“點對點”到“一條條線”,最終成為“一個面”。各家公司的參與、各種空中出行工具的出現,形成一個空中的立體交通網。
曾全洪也表示,這條路很長,還需要一些時間。近來,“低空經濟”也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多個省市更是推出了相應的鼓勵政策。在御風未來的規劃中,2025年前將實現貨運商業化運營,2027年力爭實現點對點載人航線飛行,2030年前后實現大規??瓦\。
在未來,駕駛更智能
自動駕駛當下已是各大車企的必爭之地,而L4級別的自動駕駛也早已不再是概念中的存在。在當下和未來,駕駛的自動化和智能化還將邁著大步往前。
在摩比斯的展臺上,中國首展的新一代智能移動出行概念車M.Vision TO車內已經沒有駕駛室了。據工作人員介紹,這臺車不僅可以伸縮形狀和大小適應路況,還可以實現螃蟹式的橫向駕駛和原地掉頭第二個操作。通過激光雷達、電子角模塊和MR顯示器等硬件,車身的LED屏幕能夠打造車窗般透視效果,也可以實現海洋場景的沉浸體驗。

新一代智能移動出行概念車M.Vision TO
而在人為駕駛的層面,摩比斯也在探索新的智能技術以保證駕駛安全。全球首創的駕駛員狀態監測系統M.Brain2.0此次迎來中國首展。這一系統通過腦電波耳機以每秒250次的頻率檢測腦電波信號,實時監測駕駛員健康狀態。一旦出現疲勞、困乏等情況,便會發出視覺、聽覺、體感三重警示。

駕駛員狀態監測系統M.Brain2.0
目前,M.Brain已在韓國京畿道完成16萬公里、共8000小時的試運行。分析結果顯示,駕駛員注意力分散引起的事故減少了約25%。
摩比斯中國的公關副總監許創維表示,M.Brain2.0產品計劃在2024年落地實現量產,未來如何在中國落地,在哪些行業運用,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討論。
在物流領域,自動駕駛同樣不斷追求技術進步。港口、碼頭、機場、工廠,在這些場景之中,更少的人力、更高的效率、更低的能耗,便是自動駕駛帶來的價值。西井科技的展臺上,記者看到了全球首款智能換電無人駕駛商用車Q-Truck,5分鐘可以完成無人化電池補能,單車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50噸。

全球首款智能換電無人駕駛商用車Q-Truck
在未來,能源更清潔
在汽車展區內,氫能是多家車企展示的重點。在向著“雙碳”目標前進的道路上,氫能似乎已經成為下一個新能源的重要發展方向。
在豐田汽車展臺,氫能源的發展呈現兩條技術路線:氫燃料發動機技術和氫燃料電池技術。豐田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市場營銷公關部的徐一鳴解釋說,氫燃料最簡單的優勢就是只產出電能和水,沒有二氧化碳和廢氣的排放。同時,氫燃料發電機能夠承接當前汽車市場傳統車型的發動機產能,避免造成極大浪費,形成產業沖擊。此外,氫燃料發電機和氫燃料電池的區別在于可以讓追求駕駛樂趣的車主感受到汽油車的線性加速和聲浪。

豐田的氫燃料發動機汽車
目前階段,氫能源在商業上的應用更多,比如干線物流等方面。這些使用場景較為簡單,資源相對集中,能夠較好地控制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的成本投入。對于未來的氫能源市場,徐一鳴認為難點在于制氫成本和用氫的基礎建設。這些需要產學研等各方面協力攻克,肯定還要一些時間。
氫能是否是新能源市場的下一個答案呢?徐一鳴告訴記者,無論是為了實現“雙碳”目標還是滿足消費者需求,都不會有一種技術路線能夠切掉其他所有路線,一定是全方位發展。針對不同地區的能源結構和消費者的使用習慣、收入水平,需求也會有所不同,應該要提供全方位的電動化產品。但是目前來看,氫能的發展是非常有希望的。
除了豐田之外,現代汽車集團2021年在廣州設立了海外首個氫燃料電池系統研發、生產、銷售綜合基地——HTWO廣州。目前,現代汽車集團量產的最新一代氫燃料電池系統已經廣泛載于氫燃料電池汽車、巴士、重卡等。在韓國,已經有商業化運營的氫燃料電池巴士投入使用。
在未來,享受出行自由
飛機出行、無人駕駛、零廢燃料,這些未來出行的想象似乎可以用“自由”來涵蓋,更少的顧慮、更多的選擇。但更大意義上的自由,還可以拓寬車輛的適用人群。
豐田汽車提出“Mobility For All”(為所有人提供出行自由)的概念,這里的“所有人”就是要包括行動不便人群。旋轉座椅、輪椅收納裝置,擁有這些配置的無障礙車輛作為“福祉車”優化了眾多特殊人群的出行體驗。2022年的冬殘奧會上,一批無障礙車輛參與奧運服務。
此次展臺上還推出了一款概念的電動小型移動工具JUU。這款“小車”的驅動采用車載馬達,并且與普通電動輪椅最大的區別在于可以通過尾鰭支撐實現臺階的爬升和下行。

電動小型移動工具JUU
從概念走向現實還有一段距離,也需要考慮道路安全和相關交通法規。目前,JUU的行駛速度設置在10km/h以內,未來該行駛在人行道還是非機動車道呢?類似這樣的問題,都需要進一步地調整、適配。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