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在股市泡沫中,牛頓真的虧了2萬英鎊嗎?
牛頓是大名鼎鼎的科學家,從小我們就被灌輸了牛頓的不少故事。可惜有些是假的。比如有一則故事說,牛頓坐在蘋果樹下,被掉下來的蘋果砸到腦袋,受此啟發,發現了萬有引力——這個故事被人證實是后人杜撰。還有,牛頓曾經在英國金融史上著名的股市泡沫中虧損2萬英鎊,也流傳很廣,有人質疑這個故事也是假的,那么歷史上的真相究竟如何?
牛頓出生時,父親已過世,給他留下一小筆田產。1646年母親改嫁,約定的條件是整修舊屋,另贈3歲的小牛頓一塊地。母親與繼父再生一兒兩女。1679年母親過世,牛頓成為所有財產的唯一繼承人,單是田產收益每年就有80鎊。這樣的物質條件,在17世紀的英國,不說土豪,但對36歲的牛頓而言,是足夠優越的。此時,牛頓已在劍橋大學任教,后來又當選為皇家科學院的成員、院長,收入不菲。可以說,牛頓有足夠的錢用于股票投資是肯定的。
1696年,牛頓擔任皇家造幣局督導(Warden),1700年正式擔任造幣局的局長(Master)。1703年,牛頓被選為皇家科學院院長(President),1705年接受安妮女王的爵位(Sir),直至1727年去世,終年85歲。牛頓不僅自己投資股票,而且因為擔任皇家科學院院長一職,必須管理各項經費,大約在1710年,以科學院的名義投資1500鎊,購買英格蘭銀行的年金與南海公司的債券,用收益來支付學院幾位秘書的薪水。

圖1:牛頓(1643-1727年)
1720年,世界金融史上發生了兩起著名的投機事件,一件是法國的“密西西比泡沫”,另一件就是英國的“南海泡沫”。這兩起泡沫事件不但在同一年發生,且與同一個人緊密相關,那就是蘇格蘭人約翰·勞。這兩起股市泡沫,炒作手法幾乎一模一樣,即先成立一家外貿公司,然后編造一個又一個神奇“故事”,將股價不斷炒高。最后傳聞被證實子虛烏有,股價慘跌,被人唾棄。這樣的炒作在今天看來十分老套,而這兩起泡沫之所以史上留名,是因為它們是金融史上最早的股市投機事件。
與“南海泡沫”緊密相關的一個故事是,牛頓在此事件中損失了2萬鎊,這筆錢大概相當于今天的300萬美元,對一般人來講,是無法承受的。由此留下了牛頓的那句名言,時常被人說起,用以提醒股市的兇險——“我能算出天體的運行規律,卻無法預測人類的瘋狂”(I can calculate the motion of heavenly bodies, but not the madness of people)。筆者作為大學老師,作為一個案例講到牛頓這段往事,常常也會引得學生感慨不已。
那么,牛頓是不是真的虧了2萬英鎊?伴隨這個故事的流傳,坊間一直有質疑,最大的疑點有兩處:一是,當時牛頓已是77歲的高齡,這個年齡還做大額的股票投資,難道不怕心臟病發作?二是,牛頓當時任皇家造幣局局長,地位猶如今天的中央銀行行長,對南海公司造假的消息應該不會毫無察覺。
牛頓在股市中虧損2萬鎊的故事,最早出自1804年 William Seward寫的《名人軼聞》(Anecdotes of Distinguished Men)。在第5版第2冊第295頁說,根據牛頓侄女Catherine Conduitt的可靠消息,牛頓也參與這項泡沫狂熱,結果大虧2萬鎊。
在這個故事流傳時,當時有個人叫做Villamil提出兩項理由來反駁,認為不可能:
第一,有一項留傳下來的備忘錄顯示,1720年7月27日在泡沫頂峰時,牛頓在鑄幣廠的副手Fauquière先生,用牛頓的名義買南海公司股票,每年買的金額是650鎊。但這件事的真實性相當可疑。
第二,牛頓逝后遺產中確實有南海股票,這只能證明牛頓買過南海股票,不能證明牛頓在南海泡沫中虧了2萬英鎊。
任教于明尼蘇達大學數學學院的Odlyzko(2019)列舉出更深入的證據,顯示1720年的泡沫中,牛頓確實虧損2萬多英鎊。作者親赴大英圖書館、國會檔案館、英格蘭銀行,以及眾多大學圖書館,得出此結論,是目前關于牛頓這個故事最可靠的說法。
Odlyzko研究發現,在“南海泡沫”破滅之前,牛頓在股市確實斬獲頗豐,之后犯下大錯,把先前賺到的幾乎全數再投入,在泡沫破裂前未能及時抽身導致大賠。圖2是1720年3月初到10月,南海公司的股價走勢。原本牛頓賣出南海公司股票,已獲利不少。如果牛頓就此收手可能也不會有后來的虧損,遺憾的是他一腳踏空,南海公司的股票不僅沒有下跌,反而繼續瘋狂上漲。之后牛頓心有不甘,在7-8月間又在最高點進入,但他買入后就開始出現崩盤。

圖2:南海公司的股價及牛頓的投資。資料來源: Odlyzko (2019)
上圖中的三條橫線說明,牛頓在當年的4、5月賣出南海公司的股票時,股價已從2月的每百股不到200英鎊,漲到350-550英鎊。若牛頓在此時收手,大約可賺1.3萬英鎊。但是,牛頓就把股市所得又分四批買入:6月中旬以每百股700英鎊左右分批購入;7月中買進一批,每百股1000英鎊的天價。這時的股價已出現頹勢,這時牛頓該做的事,應該是及時止損。然而他正像今天很多散戶一樣,采取了相反的做多的策略。7月底買第三批,每百股約900英鎊;8月下旬買第4批,每百股約840英鎊。
隨后是股票泡沫被刺破,9月股票開始崩盤,股價像瀑布一般傾瀉而下。到1720年底時,南海公司的股票變成每百股200英鎊,幾乎是股票開始上漲時的起點。牛頓在高位被深深套牢,造成虧損約2.5萬英鎊。
圖2還有一條對照性的橫線:“Thomas Guy賣出”。這位Thomas Guy先生,在股票上漲時及時抽身,狠賺一筆,后來建了一家名為Guy's Hospital的醫院。圖中還有三條垂直線標明“Newton buy for Hall”,是指牛頓幫摯友分三次購入南海股票。這個摯友的名字叫Hall,他死后,牛頓被指定與其他三人組成一個委員會共同管理。為Hall購入南海公司的股票,是四位委員加Hall的兒子Francis共同決定的,盈虧與牛頓無涉。今天,Hall的遺產投資賬簿還保留在劍橋大學檔案館。
還有一個與牛頓理財相關的故事。東印度公司在1724年時,有48位股東擁有的股票價值1萬英鎊以上,牛頓是其中之一(有1.1萬英鎊的股票)。三年后他逝世時,這些股票已不在他名下。從中可知,牛頓是個積極的理財者。牛頓逝世后的遺產中,不僅有南海公司的股票,還有英格蘭銀行的股票和其他金融資產,總額高達3.2萬鎊,外加不動產,雖然不到富比王公的程度,但對一個獨身老人來說,是非常驚人的財富(Westfall,1980)。如果牛頓在南海泡沫中,懂得及時收手,離世時應有6萬英鎊的遺產(賴建誠,2020)。
《紅樓夢》有一句名言,用于股票投資是再恰當不過的:“身后有馀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股票漲了以為還沒有到頭繼續會上漲,我們總是想不起應該適時收手,直到股票跌慘了,走投無路才想起來回頭是岸)。牛頓是了不起的科學家,但在股票投資中卻并不比普通人高明多少。這與其說股市太兇險,還不如說人性的弱點,要完全戰勝它,實在困難。
(作者丁騁騁為浙江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經濟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民間金融和金融史等。)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