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有望避免二次手術!我國首個體內可降解鎂合金骨釘啟動臨床試驗
“我們用外科手術治療骨折,已經有100多年歷史。過去,骨內材料以鈦合金、不銹鋼為主,植入人體后會釋放有毒離子,與人體長期生物相容性差,不宜在人體內長期使用,因為兩三年后,患者往往要進行第二次手術取出骨釘,這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痛苦。”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丁文江表示,經過10多年的努力,一款國內自主研發、在人體內可降解的涂層鎂合金接骨螺釘已經出現,“這是一個革命性的金屬生物材料,可以幫助很多骨折患者避免二次手術。”

11月4日,可降解涂層鎂合金接骨螺釘臨床試驗啟動大會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舉行。 受訪者供圖
11月4日,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科研樓內的3D打印創新研究中心,可降解涂層鎂合金接骨螺釘啟動多中心臨床試驗,預計將招募超過170名患者,植入體內半年左右進行跟蹤隨訪,符合相關條件后,產品有望在1-2年后上市應用。
作為這一臨床試驗的主要研究者之一、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骨科主任醫師郝永強表示,在過去100多年外科手術治療骨折的過程中,我們成功應用的就只有兩種材料:一是在上世紀20年代,人類用不銹鋼作為骨內材料治療骨折,但這個強度高、容易造成骨質疏松,也可能產生一些對人體不利的離子,此外還需要用手術取出;二是上世紀70年代開始用到現在的鈦合金,盡管與人體的長期生物相容性更好,但也無法避免二次手術取出骨釘,因為鈦合金在體內,人是無法做核磁共振的,這樣就會影響很多疾病的診療,所以骨釘必須取出。
郝永強坦言,相較于上述兩種材料,新研發出來的這種醫用鎂合金可以在人體內逐步降解,此前也已經經過了大動物試驗,取得了良好的實驗結果,另外鎂合金還有一個生物學優點,具備抗感染、調節神經等作用,對人體有益處。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丁文江同時指出,鎂是人體必需元素,骨組織不能缺鎂,否則就容易出問題,如骨質疏松。鎂在降解過程中會產生氫,鎂和氫都是對人體有益的元素。
“我們國家每年有數百萬名骨折病人,二次骨釘取出手術的費用大概在1-2萬,一旦新材料在臨床上開展應用,無需二次手術取出,3-5年內可在人體內降解,患者不僅少受罪,也能減少一些醫療經濟負擔。”郝永強說。
記者獲悉,這一款產品為醫工交叉國內自主研發產品,由滬創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參與研發,此前也得到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創新項目的支持,于2016年在滬完成單中心世界首例可降解鎂合金接骨螺釘治療骨折的病人,術后隨訪長達5年,骨釘已經完全在其體內降解,研究文章也已經發表。
滬創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方面指出,這一產品目前適用于非關鍵承重部位的骨折內固定,并具有良好的支撐效果,根據實驗數據顯示,產品在一年內會降解50%,約3.5年內會基本降解完。
作為一名輕合金研究專家,丁文江院士也非常期待鎂合金在醫用領域的應用,“這種材料的應用前景其實很廣泛,未來還可以用在心臟支架等不同領域,讓更多患者受益。”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