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館校合作丨吳文化博物館×碧波實驗小學研學活動—尋“寶”記
為積極響應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的《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這一文件要求,踐行“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育模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吳文化博物館正積極探索推進館校合作新模式。
2023年11月1日,吳文化博物館與碧波實驗小學的“館校共建”項目又添新章,小朋友們帶著對文物歷史的探索熱情,再次走進吳文化博物館。

1 賞心悅目識“寶”中
活動開始之前,小朋友們早已進行了充足的前期準備工作,他們從紋樣、造型、顏色三個角度給文物進行了分類,利用各方面資源提前思考了解。
“寶物為何為‘寶’?因為其圖案生動、色彩別致、造型獨特……”在老師的娓娓道來中,彩繪陶罐、元釉里紅白云龍紋蓋罐、黑衣陶鱉形壺、影青獅象形燭臺等文物躍然大屏幕之上,收獲著小朋友們贊嘆的目光。


活動老師為大家制作播放了文物“對話”,用生動有趣的形式引導大家建立對文物鑒賞的興趣。在這一環節,景泰藍龍紋小花插與南宋官窯暗花盞發生了一段故事。據說,景泰藍聽到同學們夸贊其色彩鮮艷,十分驕傲,瞧不起樸素的暗花盞,對它冷嘲熱諷,暗花盞聽后十分傷心。為了安慰南宋官窯暗花盞,小朋友們即將踏上尋盞之旅……
2 慧眼識珠辨“寶”中
在博物館老師的帶領下,小朋友們一起欣賞了吳文化博物館的文物,從“色彩”角度感受著吳博館藏文物的藝術審美價值。
“大家對哪一件文物最感興趣?”隨著老師的提問,小朋友們不約合同地指向了同一件文物——楚途盉?!斑@是楚途盉,大家仔細觀察,可以發現上面有八個字,這是它的銘文,楚叔之孫途為之盉。別看它渾身顏色單調,這可是楚國貴族才使用的青銅器?!毙∨笥褌兗娂妵梢蝗?,仔細聆聽著這件文物從蘇州楓橋何山東周墓出土的文物的故事。


“老師,我找到南宋官窯暗花盞啦!”“老師,這個是什么呀?”小朋友們站在南宋官窯暗花盞面前,目光被不遠處一件同樣“樸素”的“小家伙”吸引,發出疑問?!斑@是秘色瓷金口碗,秘色瓷是越窯燒制的一種釉色翠綠的青瓷,它碗口沿鑲金扣,是秘色瓷碗中的精品,也是當時比較貴重的東西?!笨粗蠹一腥淮笪虻难凵?,老師繼續說道:“現在大家都知道啦,博物館中的文物,并不是顏色越豐富藝術價值就越高,現在大家快安慰安慰暗花盞吧!”
3 妙筆生花繪“寶”中
“希望大家能把剛剛學到的知識應用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審美中,每次都要有自己的收獲?!睂в[結束之后,伴隨著活動老師聲聲叮嚀,小朋友們陸陸續續回到教室,開始繪制寶物卡。
“大家在剛剛的導覽中對哪件文物印象最深刻?”景泰藍龍紋小花插、釉里紅白云龍紋蓋罐、秘色瓷金口碗……小朋友們紛紛表達著自己的想法,在活躍的氣氛中加深對文物的印象。
安靜下來后,大家開始坐下來,試著從另一些角度來欣賞文物,并記錄下來。文物朝代、式樣、造型等信息都引發了小朋友們新的感悟,大家紛紛為文物繪制出精美的寶物卡。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小朋友們在識寶中鑒興衰交替,知百家爭鳴,習精湛工藝,書文化自信。本次館校合作活動,把傳統的學校課堂延伸到課堂之外,豐富了學生的沉浸式體驗,激發了學子們對中國文化的審美情趣,讓文化自信真正照亮美好未來。
撰稿:碧波實驗小學(一稿)、王英俊(二稿)
統籌:吳文化博物館
技術支持:蘇州多棱鏡網絡科技
原標題:《館校合作丨吳文化博物館×碧波實驗小學研學活動——尋“寶”記》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