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館校合作丨石湖實驗小學研學活動——“方孔圓錢”探秘記
為積極響應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的《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這一文件要求,踐行“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育模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吳文化博物館正積極探索推進館校合作新模式。
2023年10月26日,吳文化博物館和石湖實驗小學聯手打造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研學活動。此次研學以“方孔圓錢”為主題,旨在通過實地了解我國古代錢幣發展史和親身制作銅錢拓片,讓孩子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領略到銅錢藝術的獨特魅力。

“方孔圓錢”又稱“孔方兄”,泛指內方外圓的古代錢幣,是我國貨幣史上最主要,也是前后延續采用時間最長的貨幣形態,其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功能。一枚銅錢是一個故事,一位“孔方兄”是一段歷史,每一件承載著歷史氣息的貨幣都攜帶著獨特的文化痕跡。
“它有大有小,大多呈圓形,中間有個方形的洞,隨著朝代興衰,圓面的大小和文字也隨之發生變化……”孩子們在博物館老師的帶領下,用雙眼丈量著展廳,認識幾千年前的銅錢,梳理中華文明的發展脈絡。


不同時期的銅錢形狀、大小、鑄造方式各不相同,博物館老師為孩子們詳細解讀了銅錢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價值,大家聽得津津有味。“老師,乾元通寶是哪個朝代的?”“老師,天禧通寶是哪個朝代?”“老師,天元圣寶呢?”“老師,五銖錢相當于現在的多少錢?”孩子們紛紛提出自己的疑惑,老師耐心地一一解答。

隨后,在博物館老師和活動老師的共同指導下,孩子們開始了銅錢拓印的活動。拓印技術是我國古代重要的發明之一,是我國傳統的印刷轉印復制技藝,更是一項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項飽含匠心的藝術在中華藝術文化史上影響頗為深遠,其手藝傳承久遠且技術復雜,甚至啟發了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印刷術”的誕生。
“生宣紙要覆蓋在連史紙上,吸收多余的水分,再用棕刷拓印錢幣上的圖案。”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習古法拓片的技能和要領,認真揣摩銅錢的形狀、紋路、花紋等特征,一個個美輪美奐的銅錢拓片誕生了。




此次活動不僅是知識傳遞,更是激發孩子們潛能和塑造他們文化認同感的重要途徑。同時,活動也培養了孩子們的動手能力、觀察力和創造力,讓他們在充滿趣味的過程中感受到自己的成長和進步。
這種館校合作形式不僅豐富了學校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也增強了博物館與社會各界的聯系,為學校與博物館之間的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礎,尋求了新的平臺和途徑,賦能了教育發展。未來,我們相信這樣的活動將會越來越多地出現,讓更多的孩子能夠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從中汲取力量,成長為有用之才。
館校合作丨吳文化博物館 × 蘇州大學海外教育學院——2022年秋季中國傳統文化鑒賞課程回顧
撰稿:石湖實驗小學(一稿)、王英俊(二稿)
統籌:吳文化博物館
技術支持:蘇州多棱鏡網絡科技
原標題:《館校合作丨吳文化博物館×石湖實驗小學研學活動——“方孔圓錢”探秘記》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