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如何應對新發傳染病?院士袁國勇:首先要更高強度監測動物

經過新冠疫情在全世界的大流行,公眾極大增強了對新發傳染病的警惕性。同時,很多人也開始思考,如何避免或者降低下一次大流行對人類生命健康和生活的影響?應對新發傳染病,今后應該采取哪些策略?
近日,由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主辦的2023上海醫學論壇(2023 Shanghai Medical Forum)在滬開幕。本屆論壇以“大健康-全人類的健康共同體”為主題,旨在加強與世界頂級高校的交流合作,為創新醫學教育理念、豐富多維度大健康治理模式、提升上海在衛生健康領域的全球影響力作出貢獻。
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教授袁國勇作了“Tackling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from 2003 to 2019”(2003年至2019年應對新發傳染?。┑膱蟾?。
作為傳染病學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專家,袁國勇在論壇期間接受澎湃新聞等媒體采訪時,對上述問題進行了回應。他表示,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新發傳染病,首先一定要對動物進行更高強度的監測,即新型病毒的動物監測。
“如果你不做這個事情,你很難知道哪個是潛在的‘入侵者’。”袁國勇說,同時要對新型動物冠狀病毒進行分離,為設計診斷和病癥鑒定提供必要的信息;并且還要研發可以同時快速測試包括那些有潛在跳進人體的新發現的動物病毒。
袁國勇一直很重視對動物進行監測。據香港電臺網站11月1日消息,袁國勇同港大微生物學系名譽副教授龍振邦,以及名譽助理教授趙晞揚在報章撰文指出,新冠疫情完結,全球復常,但新冠病毒并非最后一場大流行,新發傳染病必陸續有來。除了冠狀病毒,流感是最具潛力引起大流行的病源,下一場大流行或由源自禽鳥和豬的流感病毒引起。
為應對新發傳染病,袁國勇還強調了疫苗和藥物的作用。他對澎湃新聞表示,應及時開展黏膜疫苗研究,通過這種方式防止病毒進入人體后的感染,降低病毒傳播。他認為還應針對新發病毒傳染病研發廣譜抗病毒藥物,以此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
袁國勇說,建立實時的疫情上報系統很重要,既要及時分享信息,讓人們盡可能提高警惕,同時也不至于引發過度恐慌。事實上,隨著技術進步,人們已提高了信息傳播的效率,但他認為還要提升信息的準確性。
“每一次災難之后,人們總是健忘的,原因有很多。”袁國勇說,后疫情時代,人們理所當然會關注其他事情,比如經濟,不會把心思放在沒有發生的事情上,因為災難帶來的疼痛越來越少了。因此,他很擔心的是,“歷史可能會重演的”,這應當引起警惕。
袁國勇還認為,為應對新發傳染病,今后的個人防護也有提升空間?!?strong>比如,可以普及重復使用的口罩、手套,而且都是環保的,每個家庭都有儲備,養成使用習慣,這樣就能更有效地阻斷病毒傳播?!?/p>
在應對新冠疫情過程中,一些國家和地區出現醫護人員短缺現象。在袁國勇看來,這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問題,但要解決這個問題很難,根本的原因在于,醫護工作很辛苦,許多時候收入不高,特別是在護士、護工等行業。
另外,他也提到在一些國家和地區存在“人為因素”,大量醫生在私立醫院、私立診所,并不參與應對傳染病的防治,而肩負公共衛生職責的公立醫院則存在醫護短缺問題。
根據香港科學院官方網站,袁國勇在新發傳染病上的專長,曾在控制2003年的SARS全球暴發中得到了印證。他在發現SARS感染病原體,即SARS冠狀病毒的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病毒的鑒定是疫情最后得到有效控制的關鍵。多年來,袁國勇帶領團隊發現了超過60種新病原體,包括了人類冠狀病毒HKU1、蝙蝠冠狀病毒HKU2到HKU34和很多細菌、真菌以及寄生蟲。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