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身陷監管泥潭,Adobe斥資200億美元對Figma的收購仍寸步難行
2022年9月,Adobe發布了擬200億美元收購Figma的重磅消息。對于這樣一家市場估值僅在100億上下的初創公司來說,這無疑是筆巨額資金,也足以讓投資者和Figma在早期員工獲得超出任何瘋狂夢想的可觀回報。但要讓計劃落地,首先需要通過監管部門的審查——而事實證明,審查工作的推進可謂步履維艱。
事實上,在交易公布的13個月之后,兩家公司目前仍然相互獨立。對于瞬息萬變的科技行業而言,一年已經是相當長的時間周期。Figma并沒有坐等自己被全面收購,而繼續推進平臺開發。自交易宣布以來,Figma又招聘了500名新員工,目前人員總數已達1300名。
該公司還在今年6月創辦了Config大會,吸引到超8000位與會者的參加。Figma在會上公布了新的開發者模式,這也是該工具的首次對外亮相。考慮到開發者群體代表著兩家公司的全新業務領域,一旦交易成功,Figma對Adobe的吸引力和業務貢獻也將再上一個臺階。
無論如何,在這筆交易公布之初,立刻有人質疑Adobe是不是想依靠市場壟斷地位將競爭對手趕盡殺絕,也有聲音認為Adobe這是想填補自身產品線路的缺失部分。但具體如何還是要由監管機構做出裁定,交易雙方馬不停蹄開始了準備工作。去年大部分時間里,Adobe和Figma的代表都奔波于各個監管機構之間,試圖讓其相信這筆交易并不會破壞正常的市場競爭。
雖然兩家公司間無法直接交流——畢竟二者在此期間仍然保持著獨立運營地位,但Figma一方還是發表一篇博文,討論兩家公司合并之后會是什么樣子。而且在此過渡時期,Adobe還完成了一項重量級舉措,將生成式AI產品Firefly添加至Creative Cloud當中。
但時間過去一年有余,監管機構方面的結論仍然懸而未決。目前各方還在審查相關文件,導致交易長期處于停滯狀態。但當結果下達之時,兩家公司的命運也將隨之決定——到底是繼續各自獨立,還是在大量資金的轉移之下成功合并,一切在此一舉。
交易面臨哪些阻礙因素?
美國、歐盟及英國等地監管機構的一項核心工作,就是對特定類型的并購交易打起十二分警惕。具體來講,如果有一家在市場上占據絕對領先地位的公司打算花錢買下可能對其造成威脅的新興企業時,那么此類交易就必須接受嚴格的反壟斷審查。
Adobe公司總法律顧問Dana Rao在采訪中表示,“這是個漫長的過程。我們于2022年9月就宣布了此次收購,并隨后向美國司法部提交了反托拉斯法(HSR)說明文件。”從去年12月起,英國率先開啟談判;歐盟監管機構也從今年1月起開始跟進,并一直延續至今。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稱,Figma方面已經與Adobe一樣充分達成了共識,即在交易完成之前雙方不得合作。但Figma致力于推動交易達成,并將繼續與監管機構配合以實現這一目標。
來自紐約知名律師事務所Lowenstein Sandler的Attorney Zarema A. Jaramillo律師曾多次參與企業并購案(但未參與此次Adobe收購Figma案),她表示結合此次收購的具體情況,監管機構確實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判斷是否應該提起訴訟以阻止交易。
Jaramillo認為:“這似乎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我認為從某種程度上講,此次收購涉及到多方執法機構。”包括美國司法部和聯邦貿易委員會在內的各監管機構需要與歐洲和英國同行頻繁協調、共享信息,并決定由誰來牽頭處理此案。但作為一項法律調查,各方又需要獨立搜集證據并決定案件是否成立。
此外,不同案例間的具體細節往往千差萬別。2021年,司法部就曾提起訴訟,要求阻止萬事達卡以53億美元收購Plaid,并最終迫使萬事達卡退出交易。但業內也不乏成功案例,在最近微軟與動視公司簽訂的687億美元收購協議當中,軟件巨頭就成功說服了英國競爭與市場管理局(CMA),目前交易工作已經在正常推進。
至于Figma與Adobe之間的交易,歐盟表示將在明年2月5日之前結束調查。CMA和司法部的調查則仍在進行中。
這筆交易到底有沒有問題?
那這筆交易到底是否有違反壟斷法?問題的答案,取決于你去問誰。反正Adobe肯定覺得沒有違反,他們堅稱Figma屬于Creative Cloud的補充性技術,而非同類替代方案。Rao強調稱:“我們認為這筆交易的基本邏輯,就是由Adobe和Figma分別向不同的客群銷售不同的產品,這對Adobe來說代表著值得期待的補充和依存關系。”
雖然他也承認Adobe確實擁有一款與收購對象直接競爭的產品,但強調該產品XD在市場上并不成功,沒有受到目標設計師群體的認可。目前XD產品正在逐步退市,而Adobe真正想要的是把Figma納入Creative Cloud并獨立運營。
他解釋道,“我們已經公開表示,未來Figma將作為Adobe之內的獨立實體保持運營,也討論過如何將其納入我們的產品套餐,即作為Creative Cloud當中可獨立購買的選項。”他希望這樣的論述能夠說服監管機構高抬貴手。
但也有評論家認為這筆交易存在典型的反競爭屬性,意味著一家重要的初創企業將就此告別市場,而這無疑會給消費者帶來沉重打擊。CMA對于任何涉及這類后果的交易都表現得格外關注。
報道指出,“如果交易成功,那么Adobe將前所未有的強大——擁有更廣泛的產品組合,接觸到更年輕的客戶群體,更不用說讓收入重回增長快車道。無論是其中哪一條,對于市場創新都不是什么好消息。畢竟Figma之所以成為Figma,就是依靠其獨立的市場地位,而非傳統科技巨頭的麾下之兵。”
換句話說,這種觀點認為一旦被Adobe所吞并,Figma將永遠失去像當初獨立運營時那樣挑戰昔日對手的可能性。
如果交易失敗會怎樣?
審查之所以持續這么久,應該是因為各個監管機構內部也出現了類似的爭論。而最終結論,取決于各方認為兩家公司是歸一更好、還是分散更好。與此同時,Adobe開出的200億價碼也有待商榷。也許一年過后,Adobe已經更清醒地意識到自己有沒有必要掏出如此數額的真金白銀。
Gartner分析師Brent Stewart對此抱樂觀態度,認為從Adobe在Figma Config大會上的表現來看,其交易之心毫無動搖。盡管在自家Max大會上沒有提到Figma收購案,Adobe對繼續推動交易的熱情也沒有絲毫降溫的跡象。
在他看來,“Adobe很清楚市場的未來發展方向,也知道Figma及其客戶對于自身未來成功的重要意義。”
設計咨詢公司Bigtable.co創始人Ehab Bandar表示,如果這筆交易最終失敗,對于Adobe來說將是筆巨大的損失:“對于Adobe和Figma來說,這仍然是筆相當劃算的買賣。具體來講,Adobe對于企業數字創意套件市場的控制將由此轉弱。目前Figma產品仍然是設計師群體中的黃金標準,而且自交易消息發布以來,Figma公司已經進一步將目光投向企業和國際市場。”
Stewart也對此表示贊同,認為如果監管機構最終否決這筆交易,Adobe將面臨巨大打擊,包括難以進入廣闊且利潤豐厚的產品設計市場,畢竟其現有市場已經幾乎沒有能進一步發掘的空間。
“如果交易最終失敗,那Adobe恐怕需要重振XD(也許會換個新名號),或者開發全新的數字產品設計平臺來填補Creative Cloud當中的這部分空缺。但從以往的類似經歷來看,Adobe從來就沒成功過。”
Stewart和Bandar的意見基本涵蓋了本次收購中的兩大爭議點:Adobe急需Figma,而且自身還沒能開發出類似的成功產品;但這也意味著市場上將少了一股能夠與Adobe正面對抗的競爭力量。監管機構最終必須解決這個問題,并確定自己到底更支持哪方立場。
Rao表示,他也在盡最大可能讓這筆交易順利落地。他總結道:“我們正在提交情況摘要、整理相關證詞,我們正盡一切努力以正確的方式陳述收購邏輯,并將堅持不懈地奮斗到最后一刻。”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