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深讀|專訪賈康:防范化解地方債務風險,首要是制度建設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10月30日至31日在北京舉行。
會議強調,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債務風險長效機制,建立同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政府債務管理機制,優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結構。促進金融與房地產良性循環,健全房地產企業主體監管制度和資金監管,完善房地產金融宏觀審慎管理,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產企業合理融資需求,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設,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創始院長、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賈康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會議強調從機制層面強調防范化解地方債務風險、政府債務管理等,實際上也是強調制度建設,“要把配套改革、政策優化、管理優化結合好,帶頭的還是制度安排,要在改革的軌道上‘動真格’。”
賈康表示,會議對房地產政策的定位,總體上還是延續2021年經濟工作會議以后的政策方向,“實際上就是對‘合成謬誤’進行糾偏以后,總體上更加積極地考慮房地產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如何能夠更好地發揮應有的功能作用。”
此外,賈康認為,中央提出的“一攬子化債方案”是一種積極有為的在發展中解決問題的思路,“并不是說防范債務風險,現在就不敢動了,陽光化地發債、長期的特別債、地方長達30年的專項債等,都是很好的機制,在發展中間可以既擴大內需、又優化結構,又有很長時間的騰挪余地。”
防范化解地方債務風險首要是制度建設
澎湃新聞:會議強調,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債務風險長效機制,建立同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政府債務管理機制。如何理解?這對未來政府債務管理工作指明了怎樣的方向?
賈康: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債務風險長效機制,建立同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政府債務管理機制,這類意思過去也說過,但這種表述出現在中央正式會議上,具有明顯的指導意義,對政府債務管理工作強調了制度建設。
制度建設,我理解實際上要把配套改革、政策優化、管理優化結合好,帶頭的還是制度安排,要在改革的軌道上“動真格”。過去說防范地方政府債務風險要標本兼治,且“治本為上”。此次會議表述的“長效機制”等講的都是要有治本這方面的進步,才能達到長效機制的境界。
其實基本原則過去都有,這次強調政府債務管理機制,首要是制度框架上怎么能夠真正在中央和地方之間,把適應市場經濟客觀需要的分稅分級財政體制通過深化改革“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地落實,這是我理解的實質性任務。如果沒有落實,地方政府的基層困難、隱性負債、土地財政短期行為等就會發生。
房地產業更積極考慮如何發揮國民經濟支柱產業應有功能作用
澎湃新聞:從會議對房地產政策的表述,您認為釋放了哪些信號?有沒有一些值得關注的提法?
賈康:從表述上看,實際上是在繼續前面已經看得很清楚的對于房地產行業的定位——房地產業對國民經濟支柱的功能作用應該得到發揮。
一方面,投融資等金融方面的配套要合理化,促進金融與房地產良性循環,另一方面,在更好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上,與原來的一些政策有延續性,但又進行了優化,更有系統性。
會議提到,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產企業合理融資需求,實際上是有針對性地強調解除民營企業實際上受到的一些歧視。方針上強調一視同仁,但實際怎么解除一些歧視,還要有更多的配套做法。強調“一視同仁”,這跟中央反復強調的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壯大,邏輯上是完全對應的。
另外,會議強調了管理的重要性,包括健全房地產企業主體監管制度和資金監管,完善房地產金融宏觀審慎管理,這些表述非常明確地說明在已經出一些問題以后,管理方面應該更講究嚴謹科學。
澎湃新聞:從此次會議看,未來房地產政策方向與現在相比是否會有一些變化?
賈康:總體來說,還是延續著2021年經濟工作會議以后的政策方向,實際上就是對“合成謬誤”進行糾偏以后,總體上更加積極地考慮房地產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如何能夠更好地發揮應有的功能作用。要結合著中央所說的房地產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我國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等一些基本判斷,來做系統性的掌握。
債務空間還有可動用余地,但要審時度勢
澎湃新聞:今年7月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債務風險,制定實施一攬子化債方案。您如何看待“一攬子化債方案”?
賈康:“一攬子化債方案”現在感覺已經有了框架,所謂“一攬子”實際上講的還是配套。我們現在在總體宏觀政策方面,前一段時間大家關注的就是1萬億國債,它匹配的還有地方債明年的額度提前在今年來安排,這都是擴大內需和優化結構的結合。另外,10月以來,全國已有25個地區披露總額達10126.7939億元的特殊再融資債券,用于償還存量債務,這也是前些年已有的債務置換經驗在當下的具體設計。
當年《預算法》修訂以后,地方的一些隱性債當時就是以中期票據的方式以債化債。這種債務置換是在協調之下方方面面可以接受的,銀行系統在資產質量方面能夠得到提升,財務表現上可能利息水平會調低,但總體來說是合理的,符合著我們行穩致遠的客觀要求。
“一攬子化債方案”合在一起,我覺得是一種積極有為的在發展中解決問題的思路,并不是說防范債務風險,現在就不敢動了,陽光化地發債、長期的特別債、地方長達30年的專項債等,都是很好的機制,在發展中間可以既擴大內需、又優化結構,又有很長時間的騰挪余地。像30年的地方債等于把中央層面的特別國債地方化了,可以覆蓋非常弱現金流的一些建設項目,對于發展后勁的培養、整個結構的優化的貢獻是顯而易見的。
澎湃新聞:剛剛提到萬億國債,您如何看待本次增發國債的意義以及未來的債務空間?
賈康:1萬億國債是中央用自己“金邊債券信用”籌集資金,然后以轉移支付的方式交給地方政府層面使用,今年的赤字率由此抬高到3.8%,實際上這個赤字率的擴張效應是跨年度的,1萬億元所籌集資金今年之內用5000億元,另外5000億元用到下一年。這種相機抉擇調節,完全符合在邏輯框架下所說的夯實經濟向好的客觀需要,可望由這樣的政策發力進一步給以后實施的積極財政政策加碼,使市場信心進一步得到提振,預期向好。
如何看待這次萬億國債,我認為,其一,這個方案是對積極財政政策加力和提效兩個方面的有機結合;其二,方案在設計和試行中可以比較好地將中央政府的信用和地方政府執行體系的積極性相互結合;其三,方案是在以財政政策服務大局中運用了公共部門舉債支持經濟增長和高質量發展的安全空間,是以財政政策發力進一步夯實經濟向好基礎的非常有意義的服務全局之舉。
未來我們公共部門債務空間還是有可動用的余地的,但是我們沒必要一下都用出去,要審時度勢,根據情況來掌握。
如果與國際上對比,可以看得很清楚,我們公共負債率確實比較低,總體來說我們有把握動態地在安全區內運用公共部門的發債空間和掌握赤字率水平。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