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政知見:69天,往返北緯84.8°的中國航跡
對愛討彩頭的中國人而言,“九”是一個吉利的數字。正應了這個數字的寓意,中國的北極科學考察也翻開了承上啟下的新篇章。
今年春天,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公布,擔負著職能優化調整的期許和任務,自然資源部組建成立。就在幾個月后,中國第九次北極科考(下稱“九北”)踏上征程,此行便成為自然資源部組建后開展的我國首次極地科考。
政知見跟隊采訪中了解到,“九北”還沒出發便已經創下一項紀錄——耗時最短的中國北極科考。任務重、時間緊,這對于參加“九北”航次的幾十位科學家并不是一個好消息。從7月20日出發,這份擔心一直到雪龍船返航才化成喜悅。9月26日,科考隊于雪龍船甲板舉行發布會公布,“九北”航次順利結束,用最短的時間完成了多項“最多”。

值得驕傲的成績單
69天的航程,在中國歷次北極科考中已經是最短的一次。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科考隊此次在冰區內還遇到了以往不多見的復雜冰情。雪龍船船長沈權向政知君透露,今年的冰情很奇怪,“不按常理出牌”。重重困難下,取得令人欣慰的成績讓科考隊首席科學家魏澤勛倍感驕傲。
魏澤勛總結稱,“九北”期間科考隊先后在白令海、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北冰洋中心區域等海域開展了基礎環境、海底地形、生態、漁業、海冰和航道等綜合調查。“這對我國北極科學研究、業務化監測體系建設、北極環境評價和資源利用做出了積極貢獻”。其中,“九北”首次在極區成功布放我國自主研發的“無人冰站”、水下滑翔機、爬升式海洋剖面浮標等無人值守觀測設備,使我國的北冰洋考察從夏季延續到了冬季,提升了我國對北極環境的觀、監測能力;首次在極區開展巖石拖網作業,所獲得的樣品還將與地球物理觀測數據結合,為研究楚科奇邊緣地的演化過程和評估極地多金屬結核結殼的資源潛力提供了詳實的基礎資料。另外,“九北”航程中實施了88個海洋綜合站位和10個冰站的考察,冰站數量、冰基浮標以及錨碇觀測平臺的布放量均為我國歷次北極科考之最。
國家需求,科學引領
“九北”最后一個科考作業站點順利完成后,科考隊領隊朱建鋼露出了久違的笑容。當被問及是否如釋重負,朱建鋼笑著說按時完成既定科考任務當然開心,但更欣慰的是,作為北極科考的國家隊,此行沒有辜負國家的期許。
“九北”出發前半年,我國首次對外發布北極政策白皮書。其中,中國闡明了自身定位和政策目標。作為地緣上的“近北極國家”,中國的北極政策目標是認識北極、保護北極、利用北極和參與治理北極。而在認識北極的過程中,白皮書明確,要提高北極的科學研究水平和能力,不斷深化對北極的科學認知和了解,探索北極變化和發展的客觀規律,為增強人類保護、利用和治理北極的能力創造有利條件。

“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這句話魏澤勛向政知見反復提及。
正如白皮書所介紹,北冰洋海冰不斷消融的背景下,北極在戰略、經濟、科研、環保、航道、資源等方面的價值不斷提升,北極問題已超出北極國家間問題和區域問題的范疇,具有全球意義和國際影響。魏澤勛稱:“作為中國的科學家,當然要服務于我國的海洋強國戰略。而北極在全球氣候系統中的位置突出,其發生的微小變化都可能引起我國甚至全球氣候的連鎖反應。有研究表明,2008年我國南方的凍雨、2013年北京冬季的霧霾,均與北極有關。研究北極氣候變化規律、作用機制,將為我國利用北極、開拓航道、參與治理提供必要的科學支撐,我們的科學目標與國家需求密切相關。”
三位一體的科學旅程
在雪龍船上,隊員們可以登錄局域網查看實時位置,雪龍船的“九北”航跡的拐點定格在北緯84.8°。沈權告訴政知見,由于今年北極中心區域冰情嚴重而復雜,雪龍船行至北緯84.8°后便不再繼續北上,“九北”總航程超過1.25萬海里,冰區內航程3815海里。
電腦屏幕上,69天的科考行程被濃縮在了往返兩條航跡中。而政知見注意到,雪龍船出發后并非直接奔向北極冰區,過程中“繞”了不少路。
“雪龍船是一艘噸位超過2萬噸的綜合性科考船,我國歷次北極科考均涵蓋有多學科的綜合科考任務。”朱建鋼介紹稱,“九北”科考隊被細分為“大洋1隊”“大洋2隊”“海冰-新型環境隊”,涉及水文、化學、海冰、氣象等多領域,整個航次的作業區域絕非僅局限在冰區。“‘九北’可以看成是一趟‘上天’‘下冰’‘入海’三位一體的科考旅程,雪龍船‘繞’的路,大都是去往大洋中的作業站點。”
出發僅僅8天,“九北”便迎來了第一個科考“重頭戲”。7月28日上午,科考隊在白令海公海海域布放我國自主研發的水下滑翔機。前一天準備至深夜的作業負責人、科考隊首席科學家助理陳紅霞介紹稱,一直以來,在水下滑翔機相關技術和設備上,國外對中國一直禁運。我國自主研發成功后打破了技術壟斷,此次是我國在極區水域首次成功布放。

除了“入海”,三位一體的科考旅程中也少不了“探天”和“下冰”。
在參加過多次北極科考的“老北極”口中,“氣”“海”“冰”成了他們劃分不同學科的簡稱。“九北”的冰上作業項目里,首次布放的無人冰站觀測系統無疑吸引來最多的關注,原因正在于其將“氣”“海”“冰”三個層面的觀測整合在了一起。
夏季的北極和冬季的北京氣溫差異不大,但冰面上一旦刮起海風,體感溫度會冷得更多。這樣的環境下,這套復雜的綜合觀測系統的布放不但考驗技術同時也考驗著隊員的體力。為了作業方便,在冰面上政知見注意到,很多隊員沒有穿戴配發的手套、防水靴,海水浸濕了他們的褲腳、海風打紅了他們的手臂。此情此景下,純白色的冰面上,隨風飄舞的國旗、科考隊旗似乎變得更加鮮艷。

“這樣就可以獲取完整的海冰生長消融過程中,氣-海-冰相互作用的數據。我國的北極科考都選在夏天進行,因此冬季觀測數據很難獲取,這相當于對海冰生消過程的觀測缺失了一環。無人冰站觀測系統的成功應用,正可以彌補上這缺失的一環。值得驕傲的是,這套系統由我國自主研發集成,從全球來看這也是類似系統的第一次布放”,雷瑞波說。
雪龍船上的“第二戰場”
相比于氣象、物理海洋等組別,專注于生物、化學方向的科考隊員難以第一時間獲取觀測參數。在作業現場,他們大多只是進行采集樣品的工作,這也使得雪龍船為其在船內開辟了“第二戰場”——實驗室。
“因為物理海洋方面的隊員更多地可以通過探測儀器直接獲取所需參數,因此這個航次中,對于實驗室的利用主要還是生物、化學兩個大方向下的隊員們”,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工程師藍木盛作業間隙向政知見介紹,生物方向下,關注浮游植物、動物的分布,水體中的葉綠素含量等課題;化學方向下,碳循環、水體營養鹽以及海洋酸化、碳酸鹽體系等新型環境問題成為了研究焦點。
藍木盛身后的實驗臺上堆滿了瓶瓶罐罐,正在讀博士的科考隊員陳之依熟練地將水樣從一個瓶子倒入另一個瓶子。藍木盛告訴政知見,他們在實驗室內的工作其實主要是和水打交道,即對水樣進行一個預處理和初步分析。“所謂的預處理是為了更好地將樣本保存起來,以待后續有條件時進行詳細分析。舉個例子,我們會將水體中的一些顆粒物、生物通過過濾的方式留到濾膜上,而后再將濾膜收集起來冷凍保存,帶回到國內進行進一步的分析,陳之依上述的工作正是在進行過濾。另外,除了保存濾膜,還有一些水體也需要直接保存。例如浮游動物通過垂直拖網采上來后,將被加入防腐試劑和海水一起作為樣本保存起來帶回國內。”
政知見注意到,除了采水外,隊員們在冰面作業過程中同樣采集了大量冰芯樣品。那么這些冰樣的“下場”又如何?
外表看著和集裝箱無異,但內里卻是一個定制的冷庫。在這個特殊的大號“冰箱”內,來自大連理工大學的隊員曹曉衛正在切割冰芯。曹曉衛笑著說,他的關注點就是冰本身,而這個集裝箱改造而成的冷庫就是他帶上船的實驗室。政知見了解到,對于冰芯的物理研究包括溫度、鹽度、透光度等。有趣的是,他還通過儀器將冰芯壓碎,以測試其強度。“由于運輸不便,針對冰芯的研究工作將在這間冷庫中完成,而后不再帶回國內。”
(原題為《69天,往返北緯84.8°的中國航跡》)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