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紅山動物園的小家伙們,大概率會說東北話
文圖丨未來編輯部·新記者·課程學員
邵镕 余蒙蒙 李欣怡 劉格寧
如果有一天,紅山動物園里的小動物能開口說話了,除去南京話,它們的口音還可能會是東北話。
因為就在這幾年里,這個全國知名的網紅動物園迎來了一位又一位遠自東北的年輕人。他們迢迢千里加入這個團隊,在謀職求薪之外,無不懷揣著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愿景。
一個東北女孩來到南京
2021年年初,蔡羽看見了谷雨實驗室的一篇關于紅山的報道,紅山動物園的故事一下吸引住了她。她搜索紅山動物園的官方公眾號,開始一篇篇仔細閱讀,并意識到:這是她所向往的職業。
她喜歡自然,即使在傳統報業工作稱得上是“不錯的白領生活”,但穿行在格子間中,總會產生逃離的想法。她去過很多動物園,但在她看來,大多野生動物園在管理與科學喂養等方面都有所欠缺,而紅山動物園傳遞出的許多想法和自己的理念一拍即合。興趣和理想有了實際的施展空間,她很肯定這家自收自支事業單位性質的動物園需要她。
“他們的微信(公眾號)還有待改進”,如果運用適當的傳播方式,就能擴大傳播效果。她抱著筆記本電腦坐在小板凳上,語速很快,接一口氣后繼續說,“一個動物園真正屹立在中國的動物園界,或者說讓這個動物園不倒的就是持續的這種生命力源泉,其實還得是更多人的關注。”
后來紅山動物園發布了招聘通知。蔡羽沒有深想南京與自己的實際距離和未來生活的成本等等,當即投了簡歷,紅山的回復同樣迅速。蔡羽回憶起線上面試過程,當時在山上的自己正努力從電流模擬出的時斷時續的人聲中捕捉信息。雖然當下已經忘記了具體內容,但那份“大家伙兒互相‘就是Ta了’的感覺”還十分清晰。于是在東北的她辭去了工作,坐上了南下的火車,與紅山動物園雙向奔赴,成為了微信公眾號背后的運營編輯。
但紅山小編的日常并不是僅僅坐在辦公室等素材。蔡羽需要逛園子,和飼養員溝通,與扛著攝像機的同事們一起觀察……她離開了格子間,和自然打交道,踩著紅山的土地,每天尋找有新意的、有趣的、可報道的點。

紅山動物園里的細尾獴 李欣怡/攝
她的首篇文章主題不是動物,而是“花”。蔡羽回憶到這,打開了話匣子:“那是我第一次真的意識到紅山跟別的地方不一樣。”她走進園內仔仔細細地觀察了一草一木,也第一次意識到花草都有自己的名字,不只是籠統的草叢與野花。同時,她發現紅山動物園保留了一個非常原始的生態環境,這讓她后知后覺,“很多時候為了拓寬道路,一條路上一棵樹都沒有,但按理說本應該是這種豐富多彩的樣子。”在這樣的原生態環境中,蔡羽理解了紅山的宣傳工作意義:自己和同事們要做的,就是嘗試建立一種人類與動物間的情感聯系。
手臂布滿蚊子包的救助員
建立聯系之前,蔡羽思考著人與動物應該是怎樣的一種關系。她從小看過大量的動物紀錄片,其中一個名為《動物孤兒》的系列作品令她印象深刻:對于動物棄仔,動物園更多的是需要通過救助讓它們重返自然,而非把它們留下。這也是紅山救助中心工作人員的共識:服務動物回歸自然,意味著他們需要把動物看作再也不會聯系的朋友,習慣告別。
因此,向他們詢問救助動物“它的名字”是無法得到答案的。“除非是最后確定真的沒有辦法放歸野外了,實在沒辦法了才會給它起一個名字,哪怕這個名字有可能已經在心中喊了千遍萬遍。”
而在與救助動物離別時刻越來越近的日子里,進行鳥類救護工作的劉樣園一如既往在池子旁清洗食盆。在紅山實習八周,換食取碗成了她的一大考驗,每次靠近,總會有一些個體護著食盆,為了不傷害到動物,她總不敢用力扯,只能伺機而動。
像是一場接力賽,蔡羽入職幾個月后,在東北念書的劉樣園也被同樣的報道內容吸引住了。六月中下旬,剛畢業的她一腳踏進了猛禽園鐵門背后的那兩排一層灰平房。比一般北方候鳥遷徙南下的時間早了一些,這時南京還很炎熱,接連幾日35℃以上的高溫,她穿著短袖干活,兩只手臂布滿密密麻麻的紅色小點,一只手臂上有二十余個,全是蚊子、蒼蠅,每隔幾秒,她就要停下手上的事抓撓止癢。
在媽媽眼里,劉樣園來錯了地兒。她心疼女兒過于忙碌,忙到甚至沒有時間去參觀同在園內的岡瓦納景區。實習第一個星期,鄒媽媽每天都和女兒通話,不斷建議找個更好的去處。面對著日復一日的工作,劉樣園也不那么堅定了,只能留下一句“如果能堅持下來,會留下”的假設后繼續埋頭工作。
入秋后,鳥類繁殖減少,救護中心的鳥籠舍不那么緊張了。但到了時節,北方的鳥也陸陸續續開始遷徙,或許途中會有受傷的風險。不過這期間,兩位新人加入了救護中心,恢復良好的鳥也不斷飛離。看著這些鳥兒重返自然,是最幸福的事情了。劉樣園已經確定駐扎在這,成為了紅山動物園的正式員工。
建立人與動物的情感連接
2015年,從東北林業大學畢業后,學習動物科學專業的容河里經同學告知和女友介紹,來到紅山動物園實習,飼養園內的長頸鹿。
幾年后,飼養組的容河里轉入活動組。他和另外三名同事組成了比媒體組規模更小的4人團隊。他們策劃出“夜宿動物園”“守護藍天精靈,共享美好家園愛鳥周”等活動……展現了蔡羽曾經為“世界物種多樣性活動日”所寫的開頭首句:“自然有詩意”。

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以詩之名 讓珍稀被珍惜”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主題活動
圖源“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公眾號

紅山動物園2023年愛鳥周期間舉辦放歸活動
圖源“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公眾號
豐富的活動意味著更綜合的工作,活動組的成員分工往往沒有很清晰的界限,只安排了基本職能:其中一位女生主要負責部門報銷采購等內勤工作,另一名女生進行科普教育活動;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需要數據收集,而這些在夜晚探查獲取,則交給了隊內一名男生跟進;而容河里跟進志愿活動,從與動物相處轉為回歸人群。
容河里記憶最為深刻的是愛鳥周,大家群策群力,共同討論主題與合作機構,最終形成方案。容河里在群中發通知招募帶領游客參與游戲的志愿者,四個志愿者QQ群,一個1000人群,三個500人群參與火熱。“那啥,他們真的是不求回報,而是真的喜歡野生動物,喜歡紅山動物園!”他的語氣中透露出感慨與高興。
他和這些熱情的人們相處,記住了他們的特質,毫不吝嗇夸贊。他說起有一個臨時志愿者叫caregiver,基本每個周末都會來,而且參加每個活動,已經在動物園志愿服務200天了;還有一位寶媽香香,一個在生活中帶點“社恐”屬性的人,可她懂得給游客科普的重要性,“是非常優秀的講解員”。
在他看來,做飼養員是“很單純很幸福”的時光,來到活動組之后對接的志愿者越來越多,有時會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但從飼養員到活動策劃,再到接觸更大的志愿群體,他在從個人與動物的連接轉向到動物與人群的連接,他堅信自己的經驗和轉型“都是為了吸引更多人去了解物種保護工作,了解動物園,向公眾介紹這些大自然動物的神奇之處。”而支撐每一個紅山人停留在此的,也就是這樣一份探索與成為人類與生物情感連接的渴望。
正像從玉華曾在《熊的解放:人的救贖之路》寫到一封人給熊的信中的話:“……我們因你而更堅強”。無論是轉型老員工、新媒體小編、還是實習救護者,他們不否認困難,也不額外表達艱難。只是懷著同樣的理念和想法,從同一片土地來,被吸引到另一片土地去。駐扎在紅山動物園這個“人類世界與自然世界的銜接處”,做到像人與人交朋友一樣,平等地“讓現代生活的人和野生動物也有一種磨合”。

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獲得的榮譽 李欣怡/攝
應受訪者要求,蔡羽、劉樣園、容河里為化名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自南京大學新記者”
文字 丨 邵镕 余蒙蒙 李欣怡 劉格寧
原標題:《紅山動物園的小家伙們,大概率會說東北話》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