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兩位靈魂人物舞作接替呈現,貝嘉芭蕾舞團帶來另類芭蕾
第一個用搖滾音樂混搭莫扎特的芭蕾舞團,范思哲數十年為其設計演出服裝,跨界舞蹈、詩歌、戲劇……拎出這些標簽,不熟悉芭蕾舞的觀眾也可看出瑞士洛桑貝嘉芭蕾舞團的與眾不同。而在資深舞蹈愛好者眼中,“貝嘉”這個名字更是現代芭蕾中無法繞開的存在。
10月19日至21日,受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之邀,瑞士洛桑貝嘉芭蕾舞團的芭蕾舞劇《人們總是自我想象》《七段希臘人的舞蹈》亮相上海文化廣場。兩部劇目在申城的首秀,顛覆人們對芭蕾的傳統認知。

瑞士洛桑貝嘉芭蕾舞團在彩排
第一場演出開始前5小時,上海文化廣場的舞臺上,工作人員剛剛鋪設好地膠,舞團藝術總監吉爾?羅曼帶著演員們緊張地排練《七段希臘人的舞蹈》。極具希臘風格的樂曲響起,演員們凝練躍動的舞步風格現代,卻巧妙地融入“希臘感”的民俗力量。
成立于1987年的瑞士洛桑貝嘉芭蕾舞團,由“現代芭蕾之父”莫里斯?貝嘉創建。《七段希臘人的舞蹈》即是貝嘉的經典之作。該舞劇在1983年10月4日首演于紐約市立音樂戲劇中心,被譽為最成功、最希臘的舞蹈。

瑞士洛桑貝嘉芭蕾舞團在彩排
9段音樂均出自希臘著名現代作曲家米基斯?西奧多拉基斯之手。貝嘉在創作這部作品時,把這些悠揚動聽的希臘音樂用作背景,編導出7段從單、雙、三人的小型舞蹈到不同規模的大中型群舞,使作品產生了一氣呵成的整體感。
舞蹈試圖通過辯論來尋求希臘舞蹈的精髓,但同時盡量避免使用具有希臘民俗色彩的元素,精巧嚴謹的同時,也能讓觀眾感受到地中海和希臘的樂趣。
舞團帶來的另一部演出《人們總是自我想象》則是吉爾?羅曼2019年編舞,根據先鋒派音樂家約翰?佐恩的音樂進行編排創作。

瑞士洛桑貝嘉芭蕾舞團在彩排
“這部舞劇講的是一個人的旅行,一個超越死亡的旅程,可以說,這是一個帶你走向某種純粹、靈性的旅程。”吉爾?羅曼如此解釋這部舞劇。
2016年1月,吉爾?羅曼和約翰?佐恩通過在紐約鄉村的一次深聊,于彼此迥異的藝術經歷,以及對文化遺產的繼承和超越等觀點的交流中,找到了深層的默契與合作的可能。
經過長達兩年的時間,羅曼從作曲家的海量作品中,挑選出了內容深邃、觀念先鋒、結構復雜、技術繁難的14段,通過反復聆聽音樂、發揮動作想象,組織舞者試排,不斷加工修改,最終將這部作品搬上了舞臺。


《人們總是自我想象》劇照
在貝嘉芭蕾舞團為期3天的演出中,上半場演出《人們總是自我想象》,下半場演出《七段希臘人的舞蹈》。
“兩部作品結合起來就特別能體現瑞士洛桑貝嘉芭蕾舞團的藝術風格。有傳承的經典,也有當下的創新。” 吉爾?羅曼說。
2007年貝嘉逝世前,吉爾?羅曼被其親自認定為接班人、舞團藝術總監。他多年來一直領導舞團,始終保持其卓越的藝術水平,并增添了許多新創作。此次,兩位貝嘉芭蕾舞團的靈魂人物的舞作接替呈現在藝術節的舞臺上。
雖然是現代芭蕾舞團中“金字塔尖”般的存在,貝嘉芭蕾舞團在訓練中卻始終堅持古典芭蕾的技巧。羅曼認為令舞團始終保持貝嘉的舞蹈風格并不現實。事實上,即使是貝嘉本人也曾改進舞蹈風格。但作為繼任者,他嘗試延續貝嘉古典芭蕾的技巧底色,“我們現在依然使用古典芭蕾的技巧跳舞、練習。但我們跳的并不是古典芭蕾,而是會融合爵士等元素。”


《七段希臘人的舞蹈》劇照
作為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老朋友,貝嘉芭蕾舞團曾多次造訪上海。早在2011年第十三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貝嘉芭蕾舞團就帶來了《生命的誘惑》《迪奧尼索斯續集》《波萊羅》等作品。其中,作為藝術節的委約作品,《生命的誘惑》更是在上海進行了全球首演。
3年后,舞團又攜大型芭蕾作品《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參演了第十六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閉幕演出,這場演出有110位舞者、80人交響樂團以及80人合唱團,組成了上海演出史上從未有過的恢宏陣容。
2017年第十八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為紀念貝嘉逝世十周年、舞團建團30周年,貝嘉芭蕾舞團攜芭蕾名作《魔笛》來華。
“我很高興再次來到上海演出,我們希望觀眾能看到我們的進步,也希望得到中國觀眾的反饋。” 羅曼說,“對我們來說,上海藝術節非常重要,不只是因為在中國演出,也是對我們的職業生涯而言。我認為舞蹈是可以與任何人交流的藝術,它超越語言。舞蹈,不分年齡、民族,是最容易讓彼此心靈溝通的藝術形式。”
“正是出于和貝嘉芭蕾舞團多年來獨特的深厚情感,我們才能夠繼續攜手并肩,將最杰出的現代舞蹈作品呈獻給廣大觀眾。”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總裁李明表示,“我們甚至能這樣說——中國就像是貝嘉芭蕾舞團在亞洲的家園,而藝術節則是他們在中國的家。”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